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

【導讀】

本篇是《黃帝內經》的首篇,篇名“上古天真論”,上古,即上古時代,這一時代并非有明確起止時間的歷史時期,而是哲學意義上與當今時代相對的概念。《黃帝內經》秉持道家的思想,認為上古時代是人類道德水平最高和最合乎理想的時期,那時人們的生活方式符合養生之道,因而能夠獲得百歲高壽,盡享天年。天真,即天賦予人的真精真氣,上古之人懂得保養精氣,能夠做到形體與精神活動協調一致,這正是養生之道的核心要義。

【原文】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1],弱而能言,幼而徇齊[2],長而敦敏[3],成而登天。

【注釋】

[1]神靈:聰明而智慧。[2]徇齊:睿智而敏捷。徇,通“睿”,迅疾。齊,敏捷。[3]敦敏:敦厚而勤勉。

【譯文】

古代的軒轅黃帝,一生下來就異常聰明,年齡很小時就能言善辯,幼年時就具備很強的領悟能力,長大之后,敦厚而勤勉,到成年的時候,就登上了天子之位。

【原文】

乃問于天師[1]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2]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3]者,法于陰陽[4],和于術數[5],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6],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為之。虛邪賊風[7],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注釋】

[1]天師:黃帝對岐伯的尊稱。[2]春秋:指人的年齡。[3]知道:懂得養生之道。[4]法:取法,效法。陰陽:天地變化的規律。[5]術數:古代稱各種技術為術數,包括類似于今天的科學技術及各種技藝等方面的內容。因為在“術”中有“數”的規定,所以稱為“術數”。這里指調養精氣的養生方法。[6]精:精氣。真:真氣。《黃帝內經》繼承了道家精氣論自然觀,認為包括人在內的萬物由精氣所化生,養生之道重在保養真精。[7]虛邪賊風:四時不正之氣,泛指自然界各種致病因素。虛邪,中醫把一切致病因素稱為“邪”。四時不正之氣乘人體氣虛而侵入致病,故稱“虛邪”。賊風,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因邪風傷人,故稱“賊風”。

【譯文】

黃帝向岐伯問道: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年齡都超過了百歲,但行動沒有衰老的跡象;現在的人,年齡剛過五十,而動作就顯得衰弱無力了。這是由于時代的不同呢,還是今天的人們不懂得養生之道呢?

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大多懂得養生之道,能夠取法于陰陽變化的規律而起居生活,并加以適應和調和,飲食有節制,作息有一定的規律,既不過度操勞,又不會過度行房事,所以形體和精神都很旺盛,能夠協調統一,就能夠活到人類自然壽命的期限,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同了,他們把酒當成水,豪飲而沒有節制,把不正常的生活習慣當作常態,醉酒后還勉強行房事,縱情聲色,以致精氣衰絕,真氣耗散,不知道保持精氣的強盛,不善于調養精神,一味追求感官快樂,違背了人生的真正樂趣,起居作息沒有規律,所以年齡剛過五十就衰老了。

上古時期,對通曉養生之道的圣人的教導,所有人都能遵守。人們能夠及時躲避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保持內心的清靜安閑,消除私心雜念,真氣順暢,精神守持于內而不耗散,疾病怎么會發生呢?因此,人們心志清凈安閑,清心寡欲,心境平和而沒有焦慮,形體勞作但不感到疲倦,體內真氣和順,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希望和要求。人們不管吃什么食物都感覺甜美,隨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舒服,喜愛社會的風俗習慣,無論社會地位是高還是低,互相之間都不會羨慕和嫉妒,人們日漸變得自然樸實。所以,任何不正當的嗜好都不會干擾他們的視聽,任何淫亂邪侈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亂他們的心性。不管是愚笨的還是聰明的,賢明的還是不賢明的,都不會因為外界事物的變化而費心憂慮,所以符合養生之道。人們之所以年齡超過百歲而行動不顯衰老,正是由于他們的養生之道完備而無偏頗。

【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1]盡邪?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實,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2]至,任脈[3]通,太沖脈[4]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5]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6]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7],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則齒發去,形體皆極[8]。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臟腑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注釋】

[1]材力:筋力。古人認為肝主筋,陰器為眾筋之聚,故筋力可代表生殖力。[2]天癸:指先天藏于腎精之中,能夠促進生殖功能發育成熟的物質。[3]任脈:奇經八脈之一,循行路線為人體前正中線,從百會穴至會陰穴。主調月經,妊育胎兒。任,接受的意思,受納經絡之氣血,任脈受納一身陰經之氣血,故名“任脈”。[4]太沖脈:奇經八脈之一,能調節十二經的氣血,主月經。中醫認為沖脈為十二經之海,氣血大聚于此,所以稱為“沖脈”。[5]陽明脈:指十二經脈中的手陽明、足陽明經脈,這兩條經脈上行于頭面發際,如果經氣衰退,則不能營于頭面而致面焦發脫。[6]三陽脈:指交會于頭部的手足太陽、手足陽明、手足少陽六條經脈。[7]地道不通:指女子絕經。女子屬陰、屬地,所以女性的生理功能稱為“地道”。[8]形體皆極:形體衰弱至極。

【譯文】

黃帝問:人年老之后就不能再生育,這是精力衰竭導致的,還是自然死亡生理變化規律就是這樣呢?

岐伯說:女子到了七歲,腎氣就開始旺盛,乳齒更換,頭發生長。十四歲時,能夠促進生殖機能的天癸開始成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就具備了生育能力。二十一歲時,腎氣平和充盈,智齒生出,身高長到最高點。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發的生長達到最茂盛的階段,這時身體最強壯。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的氣血逐漸衰竭,面容開始枯槁,頭發也開始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經脈的氣血開始衰退,面容枯槁,頭發逐漸變白。到了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衰弱,太沖脈的氣血也逐漸衰弱,天癸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就喪失了生育能力。

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頭發開始生長,乳齒更換。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開始成熟,精氣充盈而能外泄,如果男女交合,就可以生育子女。二十四歲時,腎氣平和充盈,筋骨強健有力,智齒長出,身高也長到了最高點。三十二歲時,筋骨粗壯,肌肉充實。四十歲時,腎氣衰弱,開始脫發,牙齒也開始干枯。四十八歲時,人體上部的陽明經氣逐漸衰竭,面部憔悴,兩鬢開始變白。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脈遲滯,手腳運動不能靈活自如。六十四歲時,天癸枯竭,精氣減少,腎臟衰弱,牙齒和頭發脫落,形體和神氣都非常衰弱。腎臟是用來調節水液的,它接受并儲藏其他臟腑的精氣,因此五臟功能旺盛,腎臟才能向外排泄精氣。男子年老以后,五臟功能都已衰退,筋骨衰疲無力,天癸枯竭,所以發鬢斑白,身體沉重,腳步不穩,不能再生兒育女。

【原文】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1]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此雖有子,男子不過盡八八,女子不過盡七七,而天地[2]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3]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注釋】

[1]天壽:先天稟賦。[2]天地:代指男女。[3]卻老:預防并推遲衰老。

【譯文】

黃帝問:有的人年紀已經很老,卻仍然能夠生兒育女,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他的天賦超過常人,氣血經脈還能暢通,而腎氣有余。這樣的人雖然還有生育能力,但是就通常而言,男子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不超過四十九歲,精氣就枯竭了。

黃帝問:通曉養生之道的人,年齡達到一百歲左右的時候,還能夠生育嗎?

岐伯說:通曉養生之道的人,可以預防衰老而保全形體,所以雖然年事已高,也仍然能夠生育子女。

【原文】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1],把握陰陽。呼吸精氣[2],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3]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4]。調于四時[5],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6]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7]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8]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9]列星辰,逆從陰陽[10]。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注釋】

[1]提挈天地:指能夠把握住自然變化的規律。[2]呼吸精氣:吐故納新,汲取天地精氣的導引行氣方法。[3]至人:指修養很高,僅次于真人的人。[4]和于陰陽:符合陰陽變化的規律。[5]調于四時:適應四時氣候的變化。[6]八風: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八方之風。[7]恚(huì)嗔(chēn):怨恨忿怒。[8]恬愉:安適愉悅。[9]辯:通“辨”,分辨。[10]逆從陰陽:順從陰陽升降的變化。逆從,偏義復詞,意偏于“從”。

【譯文】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代有被稱為“真人”的人,他們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吐故納新,吸收天地間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以保持精神內守,使身體與精神達到高度的協調統一,所以能與天地同壽,沒有終了的時候,這就是因得道而長生。

中古時代,有被稱為“至人”的人,他們具有淳樸完美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養生之道,符合天地陰陽的變化。順應四時的變遷,遠離世俗生活的干擾,積蓄精氣,保全精神,悠游于廣闊的天地自然之中,讓視聽直達八方之外。這就是能夠延長壽命,強身健體的人,這種人也可列入“真人”的行列。

其次有被稱為“圣人”的人,他們平和地安居天地之間,順從八風的活動規律,使自己的愛好與世俗社會的習慣相適應,沒有惱怒埋怨的情緒。行為不背離世俗的一般準則,但舉止也不受制于世俗的規矩。在外不使身體因為事務而疲勞,在內不使思想背負過重的負擔,以安逸、快樂、愉快為目的,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他們的形體不容易衰憊,精神不容易耗損,壽命也可達到百歲左右。

其次有被稱為“賢人”的人,他們效法天地的變化規律,觀察日月的運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順從陰陽的消長,根據四時的變化調養身體,追隨上古真人,使生活合乎養生之道。這樣的人也能延長自己的壽命而接近自然的天壽。

四氣調神大論篇

【導讀】

四氣,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四時之氣。調神,即調養精神。大論,則說明了本篇內容的重要性。四時陰陽是萬物的根本,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與自然界的四時之氣相通,必須適應四時氣候的變化。此外,精神是人的生命活動的主宰,所以人應當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并調養好心神。

【原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1]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2]。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3]。奉收者少。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4],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5]。奉生者少。

【注釋】

[1]被發:披散開頭發。被,同“披”。[2]蕃(fán)秀:草木繁茂,華美秀麗。秀,華美。[3]痎(jiē)瘧:瘧疾的總稱。[4]飧(sūn)泄:完谷不化的泄瀉。飧,本意為夕食。[5]痿厥:四肢枯痿,軟弱無力。

【譯文】

春季三個月,是推陳出新、萬物復蘇的時節。天地之間富有生氣,萬物欣欣向榮。此時,人們應該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散頭發,解開衣帶,使形體舒緩,神志隨春天的生發之氣而暢然勃發。神志活動要順應春生之氣,而不要違逆它。這就是適應春季的氣候,保養生發之氣的方法。如果違背了這些方法,就會損傷肝臟,使得供給夏季長養之氣的能力減弱,這樣的話,夏季就會出現寒性病變。

夏季三個月,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時節。此時,天氣沉降,地氣升騰,天地之氣相互交融,植物開花結果,長勢旺盛。人們應該晚睡早起,不要厭惡白天太長,保持情緒怡悅,不要憤怒,使面容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樣秀美。要使氣機宣泄,通暢自如,精神飽滿,對外界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這就是適應夏季的氣候,保護長養之氣的方法。如果違背了這些方法,就會損傷心臟,使得供給秋天收斂之氣的能力減弱,這樣的話,秋天就會患上瘧疾。

秋季三個月,是自然界萬物成熟,平定收斂的季節。此時,天氣勁急,地氣清肅,人們應早睡早起,起床的時間應與雞鳴的時間一致。保持情緒的安寧,減輕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侵害。要收斂神氣,不急不躁,以使秋季的肅殺之氣得以平和。不使神思外馳,以保持肺氣清肅。這就是與秋季的特點相適應而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如果違背了這些方法,就會損傷肺臟,使得供給冬藏之氣的能力減弱,這樣的話,冬季就會發生飧泄病。

冬季三個月,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季節。此時,水寒成冰,大地凍裂,不要擾亂體內的陽氣,人們應該早睡晚起,等到太陽出來時再起床。要使思想情緒平靜伏藏,好像心里很充實又不露聲色。心中好像感到非常滿足,還要躲避寒冷,保持溫暖。不要使皮膚開泄出汗而令陽氣耗損。這就是適應冬季的氣候而保養人體閉藏之氣的方法。如果違背了這些方法,就會損傷腎臟,使得供給春生之氣的能力減弱,這樣的話,春天就會發生痿厥病。

【原文】

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1]。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云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2],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3]。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圣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4]。逆秋氣,則少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太陰不藏,腎氣獨沉[5]。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6]。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注釋】

[1]空(kǒng)竅:即孔竅。空,孔,洞。[2]不施(yì):不得生長延續。[3]菀(yù)槁不榮:生氣蓄積不通而枯槁失榮。[4]內洞:內里空虛。洞,空虛。[5]獨沉:一作“濁沉”,功能低下。[6]內格:古病名。即關格,臨床表現為水谷不入(關閉),二便不通(阻格)。

【譯文】

天氣,是清凈光明的,蘊藏著清凈光明的生生之德,運行不止,所以能永遠保持它內蘊的力量而不會衰弱消亡。如果天氣陰晦,日月就會失去光輝,陰霾邪氣也會乘虛而入,釀成災禍。這樣就會導致陽氣閉塞不通,沉濁的地氣遮蔽光明。云霧彌漫,地氣不得上應于天,甘露也就不能降下了。天地之氣不能交融,萬物的生命就不能成長,就連自然界里的名果珍木也會枯死。邪惡乖戾之氣不能發散,風雨失節,甘露當降而不降,草木得不到滋養,就會失去生機,茂盛的禾苗也會枯竭凋敗。狂風時時侵襲,暴雨不斷襲擊,天地四時的變化失去了秩序,違背了正常的規律,致使萬物的生命在生長的中途就死亡了。只有圣人能順應自然的變化,注重養生之道,所以身體就不會患嚴重的疾病。如果萬物也能順應自然變化,注重養生之道,那么它的生氣就不會衰竭。

如果違背了春生之氣,少陽之氣就不能生發,就會導致肝氣內郁而發生病變。如果違背了夏長之氣,太陽之氣就不能生長,就會引發心氣衰竭。如果違背了秋收之氣,太陰之氣就不能收斂,就會因為肺葉焦熱而脹滿。如果違背了冬藏之氣,少陰之氣就不能潛藏,就會導致腎氣不能蓄藏,出現瀉泄等疾病。一年四季的陰陽變化,是萬物的生命之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以適應收藏的需要:這樣就能符合養生的根本規律。與萬物一同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時循環中運動發展。如果違背了這一規律,就會損壞人體的本元,使身體受到傷害。所以說,陰陽四時的變化,既是萬物生長的由來,又是盛衰存亡的根本。違背了它,就會發生災害。順應了它,就不會患上重病,這樣才可以說是真正懂得了養生之道。對于這種養生之道,只有圣人能夠切實奉行,愚人卻會經常違背。對于四時的陰陽變化規律,順應了就能生存,違背了就會死亡。順應了它,人體就會健康;違背了它,人體就容易患病。如果不順應這一規律,反而違背四時的陰陽變化,就會使身體與自然環境相格拒而生病,病名叫關格。

所以,圣人不是等到生病之后再去治療,而是在疾病發生之前就先預防。這就像治理動亂,不是在動亂已經發生了再去治理,而是在動亂發生之前就先防止。這里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疾病已經發生,然后再去治療,動亂已經發生了,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口渴了才去挖井,臨上戰場才去鑄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

生氣通天論篇

【導讀】

生氣,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內在動力。通,即相通的意思。天,自然界的代稱。中國古代的傳統醫學認為,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相通,二者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就是“天人相應”的觀點,也是本篇的核心思想。

【原文】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1],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故圣人傳[2]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3]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注釋】

[1]九州:古指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為九州。九竅:上七竅,耳、目、鼻各兩竅,口一竅;下二竅,肛門、尿道。十二節:四肢各有三大關節,上肢,腕、肘、肩;下肢,踝、膝、髖,共十二節。[2]傳:通“摶”,聚會,集中。[3]衛氣:屬于陽氣的一種,有抵御外邪的機能,如同保衛于人體最外層的藩籬,所以稱為“衛氣”。

【譯文】

黃帝說:自古以來,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變化就是息息相通的,這是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就是天之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無論是天下的九州之地,還是人的九竅、五臟、十二節,都與自然之氣相通。天之陰陽化生出地之五行,陰陽之氣又依盛衰消長而分為三陰三陽。如果經常違背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邪氣就會傷害人體。因此,適應這個規律是壽命得以延續的根本。

天地間的天氣清凈,人的精神就相應地調暢平和,順應天氣的變化,陽氣就會充實,即使有賊風邪氣,也不能侵害人體。這是適應時序陰陽變化的結果。所以,圣人能夠聚精會神,呼吸天地精氣,而通達陰陽變化之理。如果違背了這一原則,在內就會使九竅不通,在外就會使肌肉壅塞,衛氣渙散而不能固守。這是由于人們不能適應自然變化而自己造成傷害,而使陽氣受到削弱。

【原文】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1]。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2],體若燔炭,汗出乃散。因于濕,首如裹[3],濕熱不攘,大筋短[4],小筋弛長,短為拘,弛長為痿。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注釋】

[1]折壽:短壽。不彰:不明。彰,明,著。[2]“煩則”兩句:指陽證熱證的一種表現。喝,是指喘氣急促而發出的一種聲音。[3]首如裹:頭部沉重不舒爽,好像有物蒙裹。[4](ruǎn)短:收縮。

【譯文】

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重要,如果陽氣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人就會減損壽命或夭折,生命機能也會暗弱不足。所以,天體的正常運行,是借助太陽的光明普照而顯現的,同樣,人體的陽氣也應當在上部和體表運行,以起到保護身體,抵御外邪的作用。

如果人感受了寒邪,陽氣就會像門軸在門臼中運轉一樣活動于體內,起居不寧,擾動陽氣,使神氣外泄而浮蕩。如果感受了暑邪,就會多汗而煩躁,喝喝地喘氣,即使煩喘停下后,也會多言多語,身體發高燒,好像炭火燒灼一樣,必須出汗,熱邪才能退去。如果感受了濕邪,頭部就會像有東西包裹一樣沉重,如果濕熱不能及時排出,就會傷害大小諸筋,而出現大筋收縮不能伸展,小筋松軟無力。大筋收縮不能伸展會造成拘攣,小筋松軟無力會造成痿弱。如果感受了風邪,就會出現浮腫,四肢交替著疼痛難忍——這就是陽氣已經衰竭了。

【原文】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1]于夏,使人煎厥[2]。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3]。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4],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5]。高粱之變,足生大疽,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6],郁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魄汗[7]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注釋】

[1]辟積:病久而重復積累。辟,通“襞”,裙褶。這里引申為累積。[2]煎厥:病名。因為這種厥的發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一定的原因,并逐漸積累成的,如物之煎熬而然,所以稱“煎厥”。臨床表現為耳鳴、目盲,突然昏厥。[3]薄厥:即“暴厥”,發病急驟之厥證。薄,通“迫”。[4]汗出偏沮(jǔ):汗出偏于身體半側。一說沮為“袒”的形誤。[5]痤(cuó):小瘡癤。疿(fèi):汗疹。[6]皶(zhā):粉刺。[7]魄汗:古人認為肺主皮毛,肺藏魄,所以稱為魄汗。

【譯文】

人體過度煩勞時,陽氣就會亢盛而外張,使陰精逐漸耗竭。這樣反復多次,就會陽氣更盛而陰精愈衰,到夏季暑熱之時,就容易使人發生煎厥病。主要癥狀是眼睛昏蒙看不見東西,耳朵閉塞聽不到聲音,病勢危急就像湖水潰決、急流奔瀉一樣不可遏止。人體的陽氣,在大怒時就會上逆,血隨氣升而淤積于上,與身體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發生暴厥。如果傷及諸筋,就會使筋弛緩不收,而不能自由運動。經常半身出汗的,會發生偏枯病,半身不遂。出汗的時候,遇到濕邪阻遏就容易發生小的瘡癤和痱子。經常吃肥肉、精米等美味,就會導致發生疔瘡,會很容易患病,就像拿著空的容器接東西一樣。風寒邪氣如果在勞動出汗時遇到,就會迫聚于皮膚腠理形成粉刺,郁積化熱而成為瘡癤。

人體的陽氣,既能養神而使精神爽慧,又能養筋而使諸筋柔韌。如果汗孔的開閉調節失常,寒氣就會侵入,損傷陽氣,引發身體俯曲不伸的大僂病。如果寒氣深入于經脈中,營氣不能順著經脈運行,就會使得營氣不能順利地運行,阻逆于肌肉之間,就會發生癰腫。如果邪氣滯留在肌肉紋理內,日久而深入血脈,就會形成瘺瘡。如果寒氣從腧穴侵入,向內傷及五臟,損傷神志,就會出現恐懼和驚駭的征象。如果汗出不透,形體衰弱,陽氣受到消耗,腧穴閉塞,就會發生風瘧。

【原文】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陽氣拒,雖有大風苛毒[1],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2],上下不并,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亡。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3]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注釋】

[1]苛毒:厲害的毒邪,指劇烈的致病因素。[2]傳:病邪傳入其他經絡或臟腑。化:變生出其他病證。[3]氣門:汗孔。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外合于皮毛,故皮膚的汗孔稱為“氣門”。

【譯文】

風是引起各種疾病的起始因素,而只要人體保持精神的安定,勞逸適度,遵守養生的原則,那么,肌肉腠理就會密閉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即使有大風苛毒的侵襲,也不能造成傷害。這是順應時序的變化規律來養生的結果。

所以,如果疾病長期不能治愈,就會傳導變化,發生其他疾病,到了上下之氣不能相通、陰陽阻隔的時候,再高明的良醫,也無能為力了。人體的陽氣過分蓄積,淤阻不通時,也會致死。對于這種陽氣蓄積,阻隔不通的疾病,應當采用瀉的方法治療,如果不迅速正確施治,而被醫術低下的庸醫所誤,就會導致死亡。人體的陽氣,白天都運行于體表:清晨的時候,陽氣開始活躍,并向外生發;中午時,陽氣達到最旺盛的階段;日落時,體表的陽氣逐漸衰退,汗孔也開始閉合。所以,到了晚上,陽氣收斂而拒守在身體內部,這時不要擾動筋骨,也不要接近霧露。如果違反了一天之內這三個時間的陽氣活動規律,形體就會被邪氣侵擾,逐漸困乏而衰弱。

【原文】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1],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客淫[2]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3]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4]乃壞。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于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于暑,秋為痎瘧;秋傷于濕,冬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注釋】

[1]薄疾:急迫而快速。薄,通“迫”,急迫。[2]客:邪氣從外面侵入,如同客從外來。淫:漸漸侵害元氣。[3]腸澼(pì):瀉膿血,即痢疾。[4]高骨:腰間脊骨。

【譯文】

岐伯說:陰是把精氣蓄藏在體內,而不斷地扶持陽氣的;陽是從外部衛護人體,而使體表堅固緊密的。如果陰不勝陽,陽氣亢盛,就會使血脈流動急迫快速,如果再感受熱邪,陽氣更盛,就會引發狂病。如果陽不勝陰,陰氣亢盛,就會使五臟之氣不調,以致九竅不通。所以,圣人調整陰陽的平衡,使其沒有偏勝,才能筋脈調和,骨髓堅固,血氣通暢。這樣,就會使內外陰陽之氣調和,邪氣不能侵害,耳聰目明,氣機正常運行。

風邪侵犯人體,損害陽氣,并逐漸侵入內臟,陰精就會日漸消亡,這是由于邪氣傷害了肝臟。如果飲食過飽,就會使胃的筋脈橫逆遲緩,而發生下瀉膿血的痢疾及痔瘡等病證。如果飲酒過量,就會造成肺氣上逆。如果勉強入房,就會損傷腎氣,腰部脊椎骨也會受到損傷。

大凡陰陽的關鍵,以陽氣的堅固致密最為重要。陽氣堅固致密,陰氣才能固守于內。陰陽不協調,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沒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沒有夏天一樣。因此,陰陽的協調配合、相互作用,是養生的最高法則。所以,陽氣過盛,不能固密,陰氣就會虧損衰竭;陰氣和平,陽氣固密,人的精神才會旺盛;如果陰陽分離而不能相交,人的精氣就會隨之而竭絕。

如果受到霧露風寒等邪氣的侵犯,就會發生寒熱。所以,春天被風邪所傷,邪氣滯留不去,會發生急驟的泄瀉;夏天被暑邪所傷,到秋天會發生瘧疾;秋天被濕邪所傷,邪氣上逆,會發生咳嗽,并且可能發展成為痿厥病;冬天被寒氣所傷,到來年的春天,就必定要發生溫病。這就是說,四時的邪氣,會交替傷害人的五臟。

【原文】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1],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濡,胃氣乃厚[2];味過于辛,筋脈沮[3]弛,精神乃央[4]。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注釋】

[1]短肌:皮膚干枯,不潤澤。[2]厚:反訓為“薄”。[3]沮:敗壞,衰敗。[4]央:通“殃”,受傷。

【譯文】

陰精的產生,來源于飲食五味的營養。但是儲藏陰精的五臟,也會因過食五味而受到傷害。過食酸味,會使肝氣集聚而亢盛,脾氣就會衰竭;過食咸味,會使骨骼損傷,肌肉短縮,心氣就會抑郁;過食甜味,會使心氣滿悶,氣逆作喘,面色發黑,腎氣就會失去平衡;過食苦味,會使脾氣過燥而濡滯,胃氣就會薄弱;過食辛味,會使筋脈敗壞,發生弛縱,精神就會受損。因此,謹慎地調和五味,會使骨骼強健,筋脈柔和,氣血通暢,腠理固密,這樣,就會使骨骼強健,元氣精純。所以重視養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確的方法加以實行,就能長久地享受自然的壽命。

金匱真言論篇

【導讀】

本篇的主要內容包括:一、闡明四時氣候和五臟的對應關系,以及各類季節性疾病的發生;二、介紹一日之中各個時段以及人體各個部位的陰陽關系,說明陰陽學說在醫學上的作用;三、論述人體、四時、五行、五色、五味、五音等之間的聯系和對應情況。

【原文】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1]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2],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3]。

故冬不按[4],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注釋】

[1]勝:克制。[2]鼽(qiú):鼻塞流涕。衄(nǜ):鼻出血。[3]痹厥:手足麻木逆冷。[4]按(qiāo):按摩導引。這里是指擾動筋骨的過度活動。

【譯文】

黃帝問道:天有八方之風,人的經脈有五臟之風,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回答說:自然界的八方之風是外部的致病邪氣,它侵犯經脈,產生經脈的風病,風邪還會繼續隨著經脈而侵害五臟,使五臟發生疾病。所謂的感受一年中四時季節相克的情況,指的是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冬勝春。某個季節出現了克制它的季節氣候,就是所說的四時相勝。

東風生于春季,通常引發肝臟的病變,病邪從頸部侵入;南風生于夏季,通常引發心臟的病變,病邪由胸脅侵入;西風生于秋季,通常引發肺部的病變,病邪由肩背侵入;北風生于冬季,通常引發腎部的病變,病邪由腰股侵入;長夏季節和中央的方位屬于土,通常引發脾部的病變,病邪從脊部侵入。

所以,春季邪氣傷人,疾病多發生在頭部;夏季邪氣傷人,疾病多發生在心臟;秋季邪氣傷人,疾病多發生在肩背;冬季邪氣傷人,疾病多發生在四肢。

所以,春天多發生鼻流清涕和鼻出血的病患,夏天多發生在胸脅部位的疾患,長夏多出現腹泄等里寒病,秋天多發生風瘧病,冬天多發生痹厥病。

因此,冬天不做劇烈運動擾亂體內的陽氣,來年春天就不會發生鼽衄和頸項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會出現胸脅的疾患,長夏季節就不會發生腹泄一類的里寒病,秋天就不會發生風瘧病,冬天也不會發生痹厥、饗泄、出汗過多等病證。

【原文】

夫精[1]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2],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3],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4],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5],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6]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7],脾也。此皆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相輸應[8]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注釋】

[1]精:飲食所化的精華,人類生殖的原質都叫精。[2]平旦至日中:清晨至中午,即六時至十二時。[3]日中至黃昏:中午至日落,即十二時至十八時。[4]合夜至雞鳴:日落至半夜,即十八時至二十四時。[5]雞鳴至平旦:半夜至清晨,即零時至六時。[6]針:針刺。石:砭石。[7]至陰:根據中醫理論,脾屬土。古人認為天為最大的陽,地為最大的陰,即至陰,所以脾為至陰。[8]陰陽、表里、內外、雌雄:這些相對的名詞都是用來取象比類說明陰陽的。輸應: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發生相互對應、呼應的關系。

【譯文】

精,是人體的根本。所以,陰精內藏而不外泄,春天就不會患上溫熱病。夏天暑熱之時如果不能排汗散熱,到秋天就會患上風瘧病。

所以說:陰陽之中,各有陰陽。白晝屬陽,清晨到中午,是陽中之陽;中午到黃昏,則是陽中之陰。夜晚屬陰,日落到半夜,是陰中之陰;半夜到清晨,則是陰中之陽。人的陰陽之氣也是這樣。

就人體陰陽而論,外部屬陽,內部屬陰。就身體的部位來說,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就臟腑的陰陽來說,臟屬陰,腑屬陽。肝、心、脾、肺、腎五臟都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屬陽。為什么要了解陰陽之中各有陰陽的道理呢?因為只有據此來診斷四時疾病的陰陽屬性,才能正確地進行治療。冬病發生在陰,夏病發生在陽;春病發生在陰,秋病發生在陽。都要根據疾病各自所在的部位來進行針刺和砭石的治療。所以,背部為陽,陽中之陽為心;背部為陽,陽中之陰為肺;腹部為陰,陰中之陰為腎;腹部為陰,陰中之陽為肝;腹部為陰,陰中的至陰為脾。以上都是人體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相互聯系和對應的關系。因此,人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是相應的。

【原文】

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攸受[1]乎?

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2],其數八,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脊。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谿。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3]者,謹察五臟六腑,逆從、陰陽、表里、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注釋】

[1]攸受:所用。攸,助詞,所。受,發生作用。[2]角(jué):五音之一。宮、商、角、徵、羽為五音,分別與五行相配,角屬木,徵屬火,宮屬土,商屬金,羽屬水。[3]為脈:診脈。

【譯文】

黃帝問:五臟與四時相應外,都各有所用嗎?

岐伯說:有。比如東方的顏色是青色,與人體的肝相應。肝開竅于目,精氣內藏于肝,發病部位多在頭部。在五味中屬酸,在五行中屬木,在五畜中為雞,在五谷中為麥。與四時中的夏季相應,在天體中為歲星,它的疾病多發生在筋部。在五音中為角,在五行生成數中為八,在五氣中為腥臊。

南方的顏色是赤色,與心相應,心開竅于耳,精氣內藏于心,發病多在五臟。在五味為苦,在五行中為火,在五畜中為羊,在五谷中為黍。與四時中的夏季相應,在天體為熒惑星,它的疾病多發生在血脈。在五音中為徵,在五行生成數中為七,在五氣中為焦味。

中央的顏色是黃色,與脾相應,脾開竅于口,精氣內藏于脾,發病多在脊部。在五味中為甘,在五行中屬土,在五畜中為牛,在五谷中為稷。與四時中的長夏相應,在天體中為土星,它的疾病多發生在肌肉。在五音中為宮,在五行生成數中為五,在五氣中為香味。

西方的顏色為白色,與肺相應,肺開竅于鼻,精氣內藏于肺,發病多在背部。在五味中為辛,在五行中屬金,在五畜中為馬,在五谷中為稻。與四時中的秋季相對應,在天體中為金星,它的疾病多發生在皮毛。在五音中為商,在五行生成數中為九,在五氣中為腥味。

北方的顏色為黑色,與腎相通,腎開竅于前后二陰,精氣內藏于腎,發病多在四肢。在五味中為咸,在五行中屬水,在五畜中為豬,在五谷中為豆。與四時中的冬季相對應,在天體中為水星,它的疾病多發生在骨骼。在五音中為羽,在五行生成數中為六,在五氣中為腐味。

所以善于診脈的醫生,能夠謹慎細心地審察五臟六腑的變化,了解氣血順逆的情況,把陰陽、表里、雌雄的相應關系,條理分明地加以歸納,并把這些深奧的道理牢記于心,精心思索并靈活運用。這些理論是非常寶貴的,對于那些不具備學習條件或者并非真心誠意想要學習的人,千萬不要傳授給他,這才是醫學理論的傳授之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坪| 施秉县| 开原市| 隆尧县| 崇明县| 老河口市| 温宿县| 巴林右旗| 高唐县| 武威市| 布尔津县| 曲麻莱县| 凤山市| 皮山县| 拜城县| 潮安县| 海口市| 道孚县| 重庆市| 逊克县| 锡林浩特市| 滕州市| 芦溪县|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青铜峡市| 台东县| 泌阳县| 兴山县| 汉沽区| 遂宁市| 泽州县| 鲁甸县| 龙岩市| 乌拉特后旗| 海口市| 民乐县| 昔阳县| 无为县| 贵州省| 桐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