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陰陽應象大論篇

【導讀】

陰陽,既指天地四時之陰陽,又指人體之陰陽。應,即對應、相應。象,指的是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各種現象。陰陽是中國傳統醫學以及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本篇內容將天地間的各種物象歸屬于陰陽,又結合五行學所將其分屬于五行,所以名為“陰陽應象大論”。

【原文】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1],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2],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3]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腑。

【注釋】

[1]生:生長。殺:殺伐,消亡。本始:根本。[2]陽化氣,陰成形:這里的氣指能力、力量。形,指形體、物質。[3]逆:病的異常稱“逆證”。從:病的正常稱“順證”。

【譯文】

黃帝說:陰陽,是宇宙間的普遍規律,是一切事物的綱領,是萬物發展變化的起源,也是一切事物新生、成長、變化、毀滅的動力源泉,所以治療疾病的時候,必須以陰陽為根本去進行考察。用自然界的變化來比喻,陽氣積聚而上升,就成為天;陰氣凝聚而下降,就成為地。陰主靜,陽主動;陽主生發,陰主成長;陽主殺伐,陰主收藏。陽能化生為力量,陰能夠成就萬物的形體。寒達到了極點就會生熱,熱達到了極點就會生寒。寒氣的凝聚能產生濁陰,熱氣的升騰能產生清陽。清陽之氣在上,如果不能上升,就會發生泄瀉癥。濁陰之氣在下,如果不能下降,就會引發脹滿之病。這就是違背了陰陽運行規律,因此疾病也有順證和逆證的區別。

清陽之氣變為天,濁陰之氣變為地。地氣蒸騰上升而成為云,天氣凝結下降而成為雨。雨從天而降,但卻出自于地氣,云由地氣形成,卻出自于天氣。人體的變化也是這樣,清陽之氣出于耳、目、口、鼻等上竅,濁陰之氣出于前、后陰下竅。清陽從腠理發散,濁陰內注于五臟。清陽使四肢得以充實,濁陰使六腑能夠相安。

【原文】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1],形食味[2]。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3]。精化為氣,氣傷于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4]之氣衰,少火[5]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注釋】

[1]精食(sì)氣:精的生成要仰求營養物質。食,仰求、給養或依賴。[2]形食(sì)味:形體有賴食物的營養。[3]味傷形,氣傷精:味和氣也會傷害人體的形和精。[4]壯火:過于亢盛的陽氣,這種火實質上已經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病理性的邪火。[5]少火:正常的陽氣,這種火屬于生理性的,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

【譯文】

水主陰,火主陽。陽是無形的氣,陰則是有形的味。食物進入身體中的胃腑,經過腐熟蒸化能化生出水谷中的清氣。清氣進入五臟而與五臟精氣結合,而化生出人體生命所需的營養物質。精依賴于水谷清氣的補養,形體依賴于飲食無味的補給。食物經過生化而成為精,精氣化后用來充養形體。如果飲食不節制,就會損害形體,氣偏盛,也會損傷精。精血充足,又能夠化生為氣,五味太過又能夠傷害氣。

屬陰的五味從下竅排出,屬陽的真氣從上竅泄出。五味之中,味濃厚的屬純陰,味清淡的屬陰中之陽;陽氣之中,氣醇厚的屬純陽,氣薄弱的屬陽中之陰。五味之中,味濃厚的會使人泄瀉,味薄弱的能使腸胃通利。陽氣之中,氣薄弱的能滲瀉邪氣,氣堅厚的能助陽發熱。陽氣亢盛能使元氣衰弱,陽氣正常能使元氣旺盛。因為亢盛的陽氣會侵蝕元氣,而元氣有賴于正常的陽氣,所以過盛的陽氣會耗散元氣,正常的陽氣能使元氣增強。氣味之中,辛甘而有發散作用的屬陽,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屬陰。

【原文】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1],濕勝則濡瀉[2]。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3]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注釋】

[1]浮:浮腫。[2]濡瀉:延久的泄瀉。[3]厥氣:逆行之氣。

【譯文】

如果陰氣偏勝,陽氣必然受到損害而引發病變。同樣,如果陽氣偏勝,陰氣也必定受到損害而引發病變。陽氣偏勝就會表現為熱性病,陰氣偏勝就會產生寒性病。寒到極點,又會出現熱象;熱到極點,又會出現寒象。寒邪能夠損害人的形體,熱邪能損傷人的真氣。真氣受傷,會引發疼病;形體受到損害,就會因為肌肉壅滯而腫脹。所以,凡是先痛后腫的,就是因為氣病而傷及形體;凡是先腫后痛的,就是因為形體先受到了損害,然后影響了真氣。體內風邪偏盛,形體就會動搖、顫抖,手足痙攣;熱邪偏盛,肌肉就會出現紅腫;燥邪偏盛,津液就會出現干枯;濕邪偏盛,就會出現泄瀉。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時的更替和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變化,形成了生、長、收、藏的規律,產生了寒、暑、燥、濕、風五種氣候。人有五臟,五臟化生出五氣,產生出喜、怒、悲、憂、恐這些不同的情志。所以,過喜過怒,都會傷氣,寒暑外侵,則會損傷形體;大怒會傷陰氣,大喜會傷陽氣。如果氣逆上行,血脈阻塞,就會神氣浮越,脫離形體而去。如果喜怒不節制,寒暑不調適,就會危害人的生命。所以說,陰氣過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而為陽,陽氣過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而為陰。因此,冬季感受的寒氣太多,到了春季就容易患上溫病;春季感受的風氣太多,到了夏季就容易患上飧泄癥;夏季感受的暑氣太多,到了秋季就容易患上瘧疾;秋季感受的濕氣太多,到了冬季就容易發生咳嗽。

【原文】

帝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1]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2],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3]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注釋】

[1]列別:分別,分辨。[2]六合:四方上下為“六合”。另外,十二經脈的陰陽配合也稱“六合”。這里包含兩個意思。聯系自然界的四方上下六合來類比十二經脈的陰陽六合。[3]能(tāi)始:變化生成之本原。能,通“胎”。

【譯文】

黃帝問:我聽說古代圣人,談論人體的形態,辨別內在的臟腑;審察經脈的分布,聯系會通六合,各按其經絡循行起止;經氣所注入的部位,各有它的名稱;肌肉及骨骼相連結的部位,都有各自的起點;連屬于骨骼的谿谷,都有各自的起點;分屬部位的逆順,各有它們的條理;四時陰陽的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外在環境與人體內部的對應關系也各有表里。是否真的是這樣呢?

岐伯回答說:東方生風,風能滋養木氣,木氣可以生酸味,酸味可以養肝,肝血能夠養筋,而筋又能養心。肝氣與目相關聯。它在天為風氣,在地為木氣,在人體中為筋,在五臟中為肝,在五色中為青,在五音中為角,在五聲中為呼,在人體的病變中為握,在七竅中為目,在五味中為酸,在情緒上為怒。大怒會傷肝,但悲傷能夠抑制憤怒;風氣能傷筋,但燥能夠抑制風氣;過食酸味能夠傷筋,但辛味能夠抑制酸味。

南方生熱,熱能生火,火能生苦味,苦味能滋養心氣,心生血,血養脾。心氣與舌相關聯。它的變化在天為熱氣,在地為火氣,在人體中為血脈,在五臟中為心,在五色中為紅,在五音中為徵,在五聲中為笑,在人體的病變中為憂,在七竅中為舌,在五味中為苦,在情志的變動上為喜。過喜會損傷心,但驚恐能抑制喜悅;熱氣能損傷氣,但寒氣可以平抑熱氣;過食苦味會傷害氣,但咸味能抑制苦味。

中央生濕,濕能使土氣生長,土能產生甘味,甘味能養脾氣,脾能夠滋養肌肉,肌肉強壯能充實肺氣。脾氣與口相關聯。它的變化在天為濕氣,在地為土氣,在人體中為肌肉,在五臟中為脾,在五色中為黃,在五音中為宮,在五聲中為歌,在人體的病變中為干嘔,在七竅中為口,在五味中為甘,在情志變動上為思。思慮損傷脾,但怒氣能抑制思慮;濕氣能損傷肌肉,但風氣能抑制濕氣;過食甘味能夠損傷肌肉,但酸味能抑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使金氣旺盛,金能產生辛味,辛味能充養肺氣,肺氣能滋養皮毛,皮毛潤澤又滋生腎水。肺氣與鼻相關聯。它的變化在天為燥氣,在地為金氣,在人體中為皮毛,在五臟中為肺,在五色中為白,在五音中為商,在五聲中為哭,在人體的病變中為咳嗽,在七竅中為鼻,在五味中為辛,在情緒上為憂。憂慮損傷肺,但喜能抑制憂;熱能損傷皮毛,但寒能抑制熱;過食辛味能夠損傷皮毛,但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氣,水氣能產生咸味,咸味能充養腎氣,腎氣能滋養骨髓,骨髓又能養肝。腎氣與耳相關聯。它的變化在天為寒氣,在地為水氣,在人體中為骨髓,在五臟中為腎,在五色中為黑,在五音中為羽,在五聲中為呻吟,在人體的病變中為戰栗,在七竅中為耳,在五味中為咸,在情緒上為恐。恐懼損傷腎,但思慮能平抑恐懼;寒氣損傷血,但燥氣能平抑寒氣;過食咸味會損傷血,但甘味能抑制咸味。

所以說,天地上下是負載萬物的區宇;陰陽是化生血氣形成男女生命的本源;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通道;而水火則是陰陽的征象;陰陽變化是一切事物生長的原動力。所以說,陰陽是互相為用的:陰在內,有陽作為它的衛外;陽在外,有陰作為它的輔佐。

【原文】

帝曰:法[1]陰陽奈何?

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2]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3],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4]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5],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6]。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惔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

【注釋】

[1]法:取法,運用。[2]能:同“耐”。[3]清:通“凊”(qìng),寒。[4]形能:能通“態”。[5]七損:指房事中損傷人體精氣的七種情況。八益:指房事中對人體精氣有益的八種情況。[6]“智者”兩句:聰明人在生病之前注意養生,愚蠢的人發病之后才知道調養。同,指健康。異,指疾病衰老。

【譯文】

黃帝問:人該怎樣取法于陰陽呢?

岐伯說:陽氣太盛,身體就會發熱,腠理緊閉,呼吸困難,俯仰反側。手腳厥冷汗出不來并且發熱,牙齒干燥,心中煩悶,如果還出現腹部脹滿的現象,就是死癥。患者能夠耐受住冬天,而經受不住夏天。陰氣太過,身體就會發冷,出汗較多,身體時常覺冷,常常打寒戰,最后就會出現手足厥冷的現象,手足厥冷之后再有腹部脹滿,就是死癥。患者能夠耐受住夏天,而經受不住冬天。這就是陰陽偏勝失衡在人體上的病變反映。

黃帝問:那么,怎樣才能使陰陽調和呢?

岐伯說:能夠掌握七損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陰陽調和;如果不知道借用七損八益,就會提早衰老。就一般人而言,到了四十歲,陰氣已經減損了一半,起居行動上就會顯得衰老了;到了五十歲,就覺得身體笨重,耳不聰,目不明;到了六十歲,陰氣痿弱,腎氣大大衰減,九竅功能減退,陰虛于下,陽浮于上,還會不時出現流鼻涕、淌眼淚的現象。所以說:懂得了這個道理去調攝陰陽的人,身體就強健;不懂得調攝陰陽的人,身體就容易衰老。因此,同樣都出生和生活在世上,結果卻不相同。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洞察一般規律;不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只知道身體衰弱時和強壯時有所不同。不知道調攝陰陽的人,常感到精力不足;注重調攝陰陽的人,卻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會耳聰目明,身輕體壯,即使身體本已衰老,也可以變得很健碩,本來就強壯的人,就更強壯了。所以,圣人順應自然而不做無益于養生的事情,以恬靜快樂為旨趣,在清虛的環境尋求最大的幸福,因而能延年益壽,與天地同壽。這就是圣人的養生方法啊!

【原文】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1]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2]以養五臟。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3],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注釋】

[1]并:聚集。[2]人事:日常飲食和情志。[3]嗌(yì):喉下食管處,即咽。

【譯文】

天之陽氣在西北方是不充足的,所以西北方屬陰,而人與天氣相應,右耳也就不如左耳敏銳。地之陰氣在東南方是不充盈的,所以東南方屬陽,而人左邊的手足也就不如右邊的靈活。

黃帝問:這是什么道理?

岐伯說:東方屬陽,陽氣的精華聚合在上部,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然虛弱,所以才會出現耳聰目明,手足卻不便利的情況。西方屬陰,陰氣的精華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虛弱,所以才會出現耳不聰目不明,而手足卻靈活有力的情況。所以,同樣是說,感受了外邪,如果是在上部,身體右側就會病得較重;如果在下部,身體左側就會病得較重。這就是天地陰陽之氣不能分布均衡,而人的身體也有陰陽盛衰的區別,所以邪氣才能乘虛侵襲并滯留在人體。

所以,天有精氣,地有形體。天有八節的節序,地有五方的布局。因此,天地能成為萬物生長的根本。陽氣輕清而升于天,陰氣重濁而降于地。因此,天地的運動和靜止,是以陰陽的變化莫測為綱領的,因而能使萬物的生、長、收、藏,循環往復,永無休止。只有通曉這些道理的人,能配合天氣來養護頭顱,順就地氣來養護雙腳,依傍人事來養護五臟。天之氣與肺相通,地之氣與咽相通,風木之氣與肝相通,雷火之氣與心相通,溪谷之氣感應于脾,雨水之氣滋潤于腎。六經好像大河,腸胃好像大海,九竅就像水流灌注的地方。假如以天地的陰陽來比喻人身的陰陽,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上降下的雨;人的氣,就好像天地間的暴風。人的暴怒之氣,就好像雷霆;人的逆上之氣,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養生如果不符合天地之理,疾病就一定要發生了。

【原文】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1],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2];其下者,引而竭之[3];中滿[4]者,瀉之于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注釋】

[1]尺:尺膚。寸:寸口。[2]越之:使用涌吐方法。[3]引而竭之:使用通便方法。[4]中滿:胸腹脹滿。

【譯文】

所以,邪風的到來,就像暴風驟雨一樣迅猛,所以善于治病的醫生,在病邪剛侵入皮毛的時候,就給予治療;醫術稍差的醫生,在病邪侵入到肌膚時才治療;醫術較差的醫生,在病邪侵入到筋脈時才治療;醫術更差的醫生,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時才治療;醫術最差的醫生,在病邪侵入到五臟時才治療。如果病邪已經侵入到五臟,那么治愈的希望與死亡的可能性就各占一半。人們如果感受到了天的邪氣,就會傷及五臟;如果感受了飲食的或寒或熱,就會損傷六腑;如果感受了地的濕氣,就會傷害皮肉筋脈。

所以,善于運用針刺的醫生,要觀察經脈虛實,有時要從陰引陽,有時要從陽引陰。取右邊的穴位以醫治左邊的病,取左邊的穴位以醫治右邊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狀態來比較病人的異常狀態,從表面的癥狀去了解內在的病變,這是為了觀察病得太過和不及的原因。如果看清了哪些病是輕微的,哪些病是嚴重的,再用以指導治療實踐,就不會失敗了。

善于治病的醫生,觀察病人的氣色和按察病人的脈搏,首先要判斷疾病屬陰還是屬陽。審察五色的清濁,就能了解病變發生在哪個部位;通過觀察病人的呼吸情況,聽病人的聲音,從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時不同的脈象,從而了解疾病生于哪一臟腑;診察尺膚的滑澀和寸口的浮沉,從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這樣,治療的時候就可以沒有過失了,診斷也不會出現失誤了。

所以說:病在剛發生的時候,用刺法就可治愈;在病邪盛時,就需要等邪氣稍退后再去治療。所以,病情較輕的時候,要加以宣泄;病情較重的時候,要加以攻瀉;在病邪衰退正氣也虛的時候,則要用補益的方法去治療。形體羸弱的,應當設法溫暖其氣;精氣不足的,應該用味道濃厚的食物補之。如果病在膈上,可以用吐法;病在下部,可以用疏導之法;病邪在中部,胸腹脹滿的,可以用瀉下之法;病邪在體表的,可以用湯藥浸漬的方法發汗;病邪在皮膚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使病邪外泄;病情發展太重的,可以用抑收法;病屬實證的,可以用散法或瀉法。診察病的陰陽,來決定用柔劑還是用剛劑。病在陽的,也可治其陰;病在陰的,也可治其陽。判斷病邪在氣還是在血,防止相互紊亂,血實的就用瀉血法,氣虛的就用升補法。

陰陽離合論篇

【導讀】

離合,即分合的意思,在本篇中意為陰陽既可以合為一體,又可以分成十、百、千、萬乃至無窮之數。本篇主要論述了人體的經脈分為陰經與陽經,陰經包括太陰、少陰、厥陰,陽經包括太陽、少陽、陽明,同樣符合陰陽離合的規律,即合則為一,分則為三,故以此名篇。

【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1]。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2]。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注釋】

[1]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正與主為互詞。指陰陽各司其職。有陽氣,萬物才能生長,有陰氣,萬物才能成形。[2]天地四塞:指自然界中四時陰陽之氣失常的情況。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大月和小月合起來三百六十天而成為一年,人體也與此相對應。但如今人體的三陰三陽,和天地陰陽之數不相符合,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說:天地陰陽的范圍,極其廣泛,在具體運用時,經過進一步推演,則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萬,再演繹下去,甚至是無窮無盡的,然而其總的原則仍不外乎對立統一的陰陽道理。

天覆蓋于上,地承載于下,萬物初生,未長出地面的時候,叫作居于陰處,稱之為陰中之陰;如果已長出地面,就叫作陰中之陽。有陽氣,萬物才能生長,有陰氣,萬物才能成形。所以,萬物的發生,是因為春氣的溫暖;萬物的生長,是因為夏氣的炎熱;萬物的收成,是因為秋氣的清涼;萬物的閉藏,是因為冬氣的寒冷。如果四時陰陽失序,氣候無常,天地間的生長收藏的變化就要失去正常的順序。這種陰陽變化的道理,于人而言,也是有一定的規律,并且可以推測而知的。

【原文】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1],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2],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3],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愿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4],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5],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陰陽[6],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注釋】

[1]結:指經脈在上部的終結點。命門:指睛明穴。《靈樞·根結》:“命門者,目也。”[2]厲兌:穴名。在足大趾側次趾之端,為足陽明經起點穴位。[3]竅陰:穴名。在小趾側次趾之端,是足少陽經起點穴位。[4]隱白:穴名。在足大趾內側端,是足太陰經的起始穴位。[5]大敦:穴名。在足大趾外側端,為足厥陰經的起始穴位。[6]□□(chōng):陰陽之氣運行不息。張介賓:“言陰陽之氣,運動無已也。”,同“沖”。

【譯文】

黃帝說:我想聽你講講三陰三陽的離合情況。

岐伯說: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廣明,后方名叫太沖,循行于太沖部位的經脈,叫作少陰。在少陰經上面的經脈,名叫太陽,太陽經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其上端結于睛明穴。太陽為少陰之表,所以稱為陰中之陽。如果就人身體的上部和下部而言,上半身屬于陽,稱為廣明,廣明之下稱為太陰,太陰前面的經脈,名叫陽明,陽明經的下端起于足大趾側次趾之端的厲兌穴。陰陽是太陰之表,所以稱為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叫少陽,少陽經下端起于竅陰穴。少陽居于厥陰之表,所以稱為陰中之少陽。因此,三陽經的離合情況分別是:太陽主表為關,陰明主里為闔,少陽介于表里之間為樞。但是,三者之間并非各不相干,而是相互協調、緊密聯系著的,脈象搏動有力而不虛浮,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陽。

黃帝說:希望再聽你講講三陰的離合情況。

岐伯說:在外的為陽,在內的為陰,所以在里的經脈稱為陰經,行于少陰前面的稱為太陰,太陰經的下端起于足大趾之端的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太陰的后面稱為少陰,少陰經的下端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的前面稱為厥陰,厥陰經的下端起于足大趾之端的大敦穴,由于兩陰相合而無陽,厥陰又位于最里面的位置,我們稱之為陰之絕陰。因此,三陰經的離合情況是: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厥陰為主陰之里為闔,少陰位于太、厥表里之間為樞。但三者之間并非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協調緊密聯系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陰。陰陽之氣,往來運行不息,依次相傳注于全身,氣運于里,形立于表,這是陰陽離合、表里相成的緣故。

陰陽別論篇

【導讀】

別,區別、分別之意。本篇所論是以陰陽學說來辨別脈象,診斷疾病,推測預后情況,因為篇中的陰陽專指脈象而言,與一般的陰陽概念有所區別,所以稱為“陰陽別論”。

【原文】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

岐伯對曰:四經[1]應四時,十二從[2]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3]也。別于陽者,知病處也;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于陽者,知病忌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凡持真脈之臟脈者,肝至懸絕急[4],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注釋】

[1]四經:指肝、心、肺、腎四臟及其對應的正常脈象。從脈象講指四時的正常脈象,即春脈弦、夏脈洪、秋脈浮、冬脈沉。之所以不包括脾,是因為脾為孤臟,寄旺四季。[2]十二從:手足三陰三陽之十二經脈,從肺手太陰經起順行至足厥陰肝經,與一年十二月相應。從,順從。[3]胃脘之陽:脈之胃氣源胃脘所生的陽氣。[4]懸絕:孤懸斷絕。張志聰:“懸絕者,真臟孤懸而絕,無胃氣之陽和也。”指肝部真臟之脈獨現,與其他各臟差別懸殊。以下心、肺、脾、腎懸絕同此。懸,相距遙遠、距離很大。絕,斷絕。急:指脈象勁急,無沖和之象。

【譯文】

黃帝問道:人有四經十二從,這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說:四經,是指肝、心、肺、腎及其與四時相對應的正常脈象;十二從,是指與十二個月相對應的十二經脈。

脈有陰有陽,能了解什么是陽脈,就能知道什么是陰脈,能了解什么是陰脈,就能知道什么是陽脈。陽脈有五種,就是春微弦,夏微鉤,長夏微緩,秋微毛,冬微石。五時各有五臟的陽脈,所以五時配合五臟,就成為二十五種陽脈。所謂陰脈,就是脈沒有胃氣,稱為真臟脈象。真臟脈是胃氣已經敗壞的表征,敗象出現,就可以斷定必然會死亡。所謂陽脈,就是指有胃氣的脈象。辨別陽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病變的所在;辨別真臟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時期。三陽經脈的診察部位,在結喉兩旁的人迎穴,三陰經脈的診察部位,在手魚際之后的寸口。通常在健康狀態之下,人迎與寸口的脈象是一致的。辨別屬陽的胃脈,能知道時令氣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別屬陰的真臟脈,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時期。臨證時應謹慎而熟練地辨別陰脈與陽脈,就不致疑惑不決而眾議紛紜了。

脈象的陰陽情況是這樣的:脈往為陰,脈來為陽;脈靜為陰,脈動為陽;脈慢為陰,脈快為陽。凡是診斷到的沒有胃氣的真臟脈,肝脈的形象與其他各臟之脈懸殊極大,或者來得急促而生硬,十八天后就會死亡;心脈來時,孤懸斷絕,九天后就會死亡;肺脈來時,與其他各臟之脈懸殊極大,十二天后就會死亡;腎脈來時,與其他各臟之脈懸殊極大,七天后就會死亡;脾脈來時,與其他各臟之脈懸殊極大,四天后就會死亡。

【原文】

曰:二陽[1]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2]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3];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4],其傳為隔。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5],名曰風厥。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注釋】

[1]二陽:指陽明經,即胃與大腸二經。從量上劃分,少陽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張介賓:“二陽,陽明也,為胃與大腸二經。然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故此節所言,則獨重在胃耳。”[2]息賁:喘息氣逆。賁,通“奔”。[3]痿厥:足膝逆冷,痿弱無力。腨(shuàn):小腿肚,足太陽經循行部位。?(yuān):酸痛。[4]心掣:心虛牽引而痛。張介賓:“心動不寧,若有所引,名曰心掣。”[5]噫:噯氣。欠:呵欠。

【譯文】

說:胃腸有病,就會影響心脾,病人往往有難以告人的隱情,如果是女子就會月經不調,甚至閉經。如果時間長了病變轉移,就會形體逐漸消瘦,成為“風消”,或者是呼吸短促,氣息上逆,成為“息賁”,就都無法治愈了。

說:太陽經發病,多有寒熱的癥狀,或者是下部發生癰腫,或者是兩足軟弱無力而逆冷,腿肚酸痛。如果時間長了病變轉移,就會皮膚干燥而不潤澤,或是變為頹疝。

說:少陽經發病,生發之氣就會減少,或是容易患咳嗽,或是容易患泄瀉。如果時間長了病變轉移,就會導致心虛掣痛,或者是飲食不下,阻塞不通。

陽明與厥陰發病,主要癥狀是驚駭,背痛,常常噯氣,打呵欠,稱為風厥。少陰和少陽發病,主要癥狀是腹部脹滿,心下滿悶,時常嘆氣。太陽和太陰發病,則會出現半身不遂的偏枯癥,肌肉萎縮無力,或者是四肢不能舉動。

【原文】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魄汗未藏[1],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陰之所生,和本[2]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3]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4],死不治。

結陽者,腫四支。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5],少腹腫;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為之隔;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6]。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澼死。陽加于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7]。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注釋】

[1]魄汗未藏:肺主藏魄,外合皮毛,肺失治節,衛表不固,故汗液外泄。[2]和本:陰陽的平衡為人體陰氣生化的根本。[3]淖(nào):濕潤,指陰盛。[4]辟陰:腎屬水,脾屬土,土本克水,今腎反傷脾,故稱為“辟陰”。辟,此有反克之義。[5]石水:病名。水腫病的一種。[6]喉痹:病名。癥狀為喉腫閉塞不通。[7]崩:下血急而多,血下如山之崩,所以稱“崩”。

【譯文】

按壓脈搏時,脈搏在指下鼓動,來勢有力,叫作鉤脈;脈搏在指下無力,來勢輕虛而浮,叫作毛脈;脈搏有力而緊張,如同按壓琴瑟的弦,叫作弦脈;脈搏有力而必須重按,輕按不足,叫作石脈;脈搏不是十分無力,又不是過于有力,一來一去,脈象和緩,流通平順,叫作滑脈。

陰陽失去平衡,就會導致陰氣爭盛于內,陽氣擾亂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寒氣就會傷肺,使人喘息有聲。陰精之所以能夠不斷生成,是由于陰陽兩氣的調和。如果以剛與剛,有陽無陰,不能生化,則陽氣破散,陰氣也會隨之消亡。陰氣獨盛,剛柔不和,會導致經脈氣血的衰絕。

患上屬于死陰之類的疾病,不超過三天就要死亡;患上屬于生陽之類的疾病,不超過四天就會痊愈。所謂生陽、死陰是這樣的:肝病轉移到心,為木生火,母病傳子,得其生氣,叫作生陽;心病轉移到肺,為火克金,金被火消滅,叫作死陰;肺病轉移到腎,少陰傳太陰,兩陰相加,叫作重陰;腎病轉移到脾,水反過來欺侮土,叫作辟陰,是不能治愈的死證。

邪氣郁結于陽經,就會引起四肢浮腫,因為四肢為諸陽之本;邪氣郁結于陰經,就會引起大便下血,因為陰絡傷會導致血下溢,輕的便血一升,重的便血二升,更嚴重的便血三升。陰經陽經都有邪氣郁結,而偏重于陰經方面的,就會發生“石水”病,癥狀是少腹腫脹;邪氣郁結于二陽,即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就會出現腸胃俱熱的癥狀,多為消渴之癥;邪氣郁結于三陽,即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通常會引發上下不通的隔證;邪氣郁結于三陰,即足太陰脾、手太陰肺,通常會引發水腫膨脹的病;邪氣郁結于一陰一陽,即厥陰和少陽,會引發喉痹之病。

陰脈搏動有力,與陽脈有明顯的區別,是懷孕的現象;陰陽脈(尺脈、寸脈)都虛弱而患痢疾的,是死證。陽脈遠勝于陰脈的,會有汗流出,陰脈虛而陽脈強盛,火迫使血妄行,如果是婦女就會發生血崩。三陰,即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之脈,都搏擊于指下的,大約到二十天后的半夜時死亡。二陰,即手少陰心、足少陰腎之脈,都搏擊于指下的,大約到十三天后的傍晚時死亡。一陰,即手厥陰心胞絡、足厥陰肝之脈,都搏擊于指下,而且鼓動劇烈的,十天后就會死亡。三陰三陽之脈都搏擊于指下,心腹脹滿,陰陽之氣發泄殆盡,大小便不通的,五天后就會死亡。二陽,即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之脈,都搏擊于指下,如果患有溫病,就會無法治愈,不超過十天就會死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黎县| 策勒县| 杨浦区| 孟村| 张北县| 兰溪市| 太仆寺旗| 勃利县| 山东省| 明水县| 廊坊市| 文山县| 株洲市| 沈阳市| 徐水县| 广西| 舟山市| 呼伦贝尔市| 宁海县| 西乡县| 厦门市| 大关县| 南和县| 周宁县| 安宁市| 西贡区| 惠安县| 揭阳市| 阿勒泰市| 蓬莱市| 申扎县| 永安市| 安西县| 齐齐哈尔市| 开阳县| 黑水县| 江华| 长白| 陈巴尔虎旗| 讷河市| 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