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讀點心理學
- 宿文淵
- 1040字
- 2020-07-09 11:00:29
五個玩牌的小孩為何心思各異
動機是為實現一定的目的而行動的原因。動機是個體的內在過程,行為是這種內在過程的表現。各種動機理論都認為,動機是構成人類大多數行為的基礎。
需要是人積極性的基礎和根源,動機是推動人們活動的直接原因。人類的各種行為都是在動機的作用下,向著某一目標進行的,而人的動機又是由于某種欲求或需要引起的。
人的動機來源于需要,需要激發人的動機。
葛禮夏、阿尼雁、阿遼夏、索尼雅和廚娘的兒子安德烈,坐在飯廳里桌子四周玩“運氣”——孩子們在賭錢。賭注是一個戈比。
他們玩得正起勁。就數葛禮夏臉上的神情頂興奮——他打牌完全是為了錢。要是茶碟里沒有戈比,那他早就睡了——擔心贏不成的那份恐懼、嫉妒,他那剪短頭發的腦袋里裝滿的種種金錢上的顧慮,不容他安安靜靜地坐著。
他妹妹阿尼雁是一個8歲的姑娘——也怕別人會贏——錢不錢,她倒不放在心上。對她來說,賭贏了,是尊嚴問題。
另一個妹妹索尼雅——她是為玩牌而玩牌——不管誰贏了,她總是笑,拍手。
阿遼夏——他既不貪心,也不好強。只要人家不把他從桌子上趕走,不打發他上床睡覺,他就感激不盡了——他在那兒與其說是為了玩“運氣”,還不如說是為了看人家起糾紛,這在打牌時是免不了的。要是有人打人,或者罵人,他就十分高興。

第五個玩牌的人是廚娘的兒子安德烈——自己贏了也好,別人贏了也好,他都不關心,因為他全副精神注意著這種游戲的數字,注意著那不算復雜的原理,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不同的數字呢?怎么算牌才不會出錯?
葛禮夏、阿尼雁、阿遼夏、索尼雅與安德烈每個人的需要不同,導致他們玩牌的動機不一樣,所以不同的需要決定了不同的動機。
但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轉化為動機,需要轉化為動機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需要必須有一定的強度。就是說,某種需要必須成為個體的強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滿足。如果需要不迫切,則不足以促使人去行動以滿足這個需要。
第二,需要轉化為動機還要有適當的客觀條件,即誘因的刺激,它既包括物質的刺激也包括社會性的刺激。有了客觀的誘因才能促使人去追求它、得到它,以滿足某種需要;相反,就無法轉化為動機。例如,人處荒島,很想與人交往,但荒島缺乏交往的對象(誘因),這種需要就無法轉化為動機。
按心理學所揭示的規律,欲求或需要引起動機,動機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當人們產生某種需要時,心理上就會產生不安與緊張的情緒,成為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并驅使人選擇目標,并進行實現目標的活動,以滿足需要。需要滿足后,人的心理緊張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產生,這樣周而復始,循環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