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人際關系心理學
- 趙廣娜
- 1124字
- 2020-06-24 10:34:47
以眾敵寡,逐漸將其同化
美國人詹姆斯·瑟伯曾寫過這么一段文字:
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現在已經過時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起來。十分鐘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嘈雜的聲音逐漸清晰了,可以聽清“大堤”這個詞。“決堤了!”
這充滿恐怖的聲音,可能是電車上一位老婦人喊的,或許是一個交警說的,也可能是一個男孩子說的。沒有人知道是誰說的,也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么事。但是兩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來。“向東!”人群喊叫了起來。東邊遠離大河,東邊安全。“向東去!向東去!”人們都喊著。上文所描述的其實是人們的“從眾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很多行為也都受從眾心理的影響。例如,大街上有兩個人吵架,本沒有什么大事,但圍觀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導致交通堵塞。在超市的特價商品區,一大群家庭主婦爭先恐后地搶購一些她們未必需要而價格也未必實惠的商品。
這些就是“從眾行為”,通俗地說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溜”。大家都這么認為,我也就這么認為;大家都這么做,我也就跟著這么做。
為什么會產生從眾行為呢?這是因為,群體成員如果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就會感到有壓力,這種壓力促使他趨向于與群體保持一致。也只有與眾人保持一致,才會有“沒有錯”的安全感。即使錯了,也會因為“大家都這樣”而感到安慰。
利用從眾心理可以幫助我們集聚眾人、增加人氣,也可在絕大多數人的意見一致時,對個別人起協調作用,使之與集體保持一致,可概括為:以眾敵寡、逐漸同化。例如,與其用說教的方法強迫孩子讀書,不如讓他和喜歡讀書的孩子在一起。雖然剛開始時,他會覺得別扭,不大合群,但久而久之就會被同化,變得喜歡讀書。再如,如果想讓那些不喜歡發言的職工在會議中開口說話,就可以讓一些“引導人”先發言,從眾心理會使那些不愛發言的人也不由得采取了“同調行動”,踴躍發言。
總之,在現實生活中,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會對人們形成很大影響,給少數派的人造成很大的壓力,使其心理立場發生動搖,最終放棄自己的主張而被別人同化。有時,我們為了獲得這樣的效果,則需要制造一種以眾敵寡的壓倒式局面和氛圍,使對方就范。
要勸服一個人遵從自己的意見,可以采取以眾敵寡、逐漸同化的方法。一個人唇焦舌干地苦苦相勸,可能并不能達到說服的效果,而讓多個人輪流去勸說,就會給對方造成壓力,使其被同化。
從眾心理是商家的有利武器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可以恰到好處地應用從眾心理,其實它可以成為一種十分有利的武器,讓對方在寡不敵眾的劣勢下,不得不妥協,而加入到群體之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