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消費社會中的基礎關系

在《消費社會》一書開頭波德里亞就引用了馬克思描繪的19世紀的“豐盛”社會,“在倫敦最繁華的街道,商店一家緊挨著一家,在無神的櫥窗眼睛背后,陳列著世界上各種各樣的財富:印度的披肩、美國的左輪手槍、中國的瓷器、巴黎的胸衣、俄羅斯的皮衣和熱帶地區的香料。但是在所有這些來自如此眾多國家的商品正面,都掛著冷冰冰的白色標簽,上面刻有阿拉伯數字,數字后面是簡練的字母L, s, d(英鎊、先令、便士)。這就是商品在流通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形象。”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2.

如今,倫敦的這種繁盛在世界很多城市以更“豐盛”的方式呈現。現代社會的物質財富積累在人類歷史上達到了絕無僅有的豐盛和膨脹。大型商場、大型超市、大型工廠、大型城市以及無處不在的資源開發,都展示著“物質”驚人的一面。甚至,人類對于物的開發已經進入微觀粒子領域和宏觀宇宙領域。物不但聚集在我們周圍,而且對物的開發、使用、發明、創造、制造等已經超出了我們的理解和想象。在這個物的豐盛、物的大規模開發的時代,交通更加便利,信息無處不在,交往方便,交換加劇。其帶來的后果是,民主政治、全球化、壟斷企業、環境危機、社會沖突、國際地緣政治沖突等一同出現,同時在社會文化領域也出現了去道德化、去高尚化等現代自由化潮流。波德里亞所論證的從消費控制到人的全面異化似乎是真的,他的理論仿佛神祇的預言。然而,事實到底怎樣?

毫無疑問,人類生活于經驗世界當中,經驗事實是人類所直接可感的憑借。但我們對于經驗世界的把握,往往經由人類理性進入邏輯領域進行論證后,才能更好地揭示浩如煙海的經驗事實背后的理論性要義。

從根本上看,人是社會性的,所有的社會形態都是在人和人關系與人和物關系中展開。這里要問的是,在歷史形態的社會變化中,人和人關系與人和物關系是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它有穩定不變的結構還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其變化的是什么,其穩定的是什么,人類在這之中何以處身?要進入消費社會論域,這些問題必須要理清。

為了方便弄清楚這些問題,下面將從波德里亞的理論入手進行問題還原和展開比較分析。此處所依仗的理論是蔣榮昌教授關于消費社會“公民身份”的理論論證以及其中所涉及的人和人關系與人和物關系的邏輯論證。

在表述消費社會時,波德里亞首先指出的是“物的豐盛”這一現象在人和人關系中的虛假性。波德里亞說,從來不存在短缺經濟或者過剩經濟,“實際上‘物質豐盛的社會’與‘物質匱乏的社會’并不存在,也從來沒有出現過。因為不管是哪種社會,不管它生產的財富與可支配的財富是多少,都既確立在結構性過剩也確立在結構性匱乏的基礎上。”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38.波德里亞進一步指出,“結構性”問題在消費社會無非是披上“豐盛”的外衣,其本質仍是階級的邏輯、壓迫剝削的邏輯。這些邏輯在消費社會顯現為資本的邏輯、符號的邏輯、誘惑的邏輯。在此“系統”中,資本借著“符號”的掩蓋,大行其道,資本的邏輯在消費社會呈現為自我復制的無限貪婪的欲望,最終,符號邏輯自我生長,直至能夠吞噬人類及一切。吳興明.直面波德里亞[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5).波德里亞提到“結構性”是在人和人關系中展開的,其所說的結構性過剩或者結構性匱乏的另一層意思就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人和人關系,不是資本系統確立的等級和欲望秩序,而是平等。然而在這里平等似乎有了均等的意思,同時說到“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時,卻又不得不不斷提到物與資本等,這實際上又進入人和物關系領域。那么人和人關系與人和物關系到底應該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平等”在人類社會中何以成為一種終極價值訴求,其訴求是如何實現的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川市| 吉林省| 波密县| 黄山市| 富蕴县| 贵州省| 镇远县| 黎川县| 水城县| 平度市| 海盐县| 沂水县| 施甸县| 古田县| 罗定市| 云浮市| 元氏县| 民权县| 斗六市| 同德县| 云和县| 营山县| 柳州市| 扬中市| 昭平县| 广河县| 兴化市| 桐柏县| 会东县| 静海县| 大埔县| 彰化县| 平顺县| 瑞昌市| 昭苏县| 祁门县| 龙井市| 道孚县| 新化县| 囊谦县|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