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風暴”中人心容易失控
所謂情緒風暴,就是指機體長時間地處于情緒波動不安的應激狀態中。美國學者在對500名胃腸道病人的研究中發現,在這些病人當中,由于情緒問題而導致疾病的占74%。根據我國食道癌普查資料,大部分患者病前曾有明顯的憂郁情緒和不良心境。我國心理學家在對高血壓患者的病因分析中也發現患者病前常有焦慮、緊張等情緒。可見“情緒風暴”對人體有著巨大影響,因而備受重視。
緊張的情緒,超負荷的工作壓力會讓你產生難以預料的情緒風暴,帶給你更多的煩惱。
35歲的黃榮新是一家貿易公司的部門主管。年紀輕輕的他能有如此出色的事業,除了才華,更多的是靠勤奮。為了這份工作,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出差更是家常便飯。突然有一天,一向精力充沛的他發覺越來越多的困擾向他襲來:心悸、失眠、易怒、多疑、抑郁,以前10分鐘就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卻要花費一個小時,他甚至對工作產生了極其厭倦的情緒,整個人也變得日漸憔悴。
實際上,在現代社會中,由工作壓力帶來的心理矛盾和沖突是普遍存在的。競爭的壓力、工作中的挫折、生活環境的顯著變化、人際關系的日趨緊張等,使人不可避免地處于緊張、焦慮、煩躁的情緒之中。
當個體的情緒處于動蕩不安的“風暴”中時,大腦的活動會受影響。例如,過度焦慮會引起大腦興奮與抑制活動的失調,這不僅會使人的認知范圍狹窄、注意力下降,嚴重者還會罹患精神疾病。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神經衰弱與焦慮等不良情緒有關。此外,有研究顯示,大腦活動的失調還會使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發生紊亂,長此以往將使軀體出現某些生理疾病癥狀。
1943年,沃爾夫醫生偶然遇到了一個名叫湯姆的病人。湯姆因誤食一種腐蝕性的溶液而灼傷了食道,不能再吃食物。于是外科醫生在他的胃部開了一個口,以便把食物直接灌入胃中,同時,也提供了從洞口中直接觀察胃黏膜活動的機會。人們意外地發現,當病人處于緊張的情緒狀態中時,胃黏膜會分泌出大量的胃液,而胃液分泌過多將會導致胃潰瘍。由此可見情緒對身體有直接的影響。
加拿大心理學家塞爾耶在有關“情緒風暴”對個體的身心變化影響的研究中,提出了情緒應激理論。塞爾耶認為,當人遇到緊張或危險的場面時,他會有很重的精神負擔,而此時人往往又需要迅速做出重大決策來應付這種危機,機體因此會處于應激狀態。在應激狀態下,人腦某些神經元被激活,它釋放出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因子,并使血管緊張。
隨著現代文明進程的加速,社會競爭日益加劇。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跟著“飛”起來,以至于現代人把一個“忙”字作為口頭禪。職場白領們在四季恒溫的辦公區,面對一個格子間,一個顯示器,一大堆文件,總有做不完的事情。由于工作緊張、人際關系淡漠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人們的身心壓力越來越大。
對于輕微的壓力,人們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消除,或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漸淡化。如果處理得當,還能將壓力轉化為人生的動力,促進個體能夠奮發進取。但若是壓力不能及時得以排除,長期積聚,無形的壓力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形成所謂的“亞健康”狀態。
如果你已經處于“情緒風暴”中,就要盡快從中抽身,做一些對情緒平復有幫助的事情。早一點將“風暴”趕走,就早一點回歸到安寧、平靜、快樂的生活中。你是情緒的主人,要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