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投訴顧客滿意離開:客戶投訴應對與管理
- 孟廣橋
- 3003字
- 2019-09-05 11:00:00
三、投訴者的心理渴望
不管是解決商品的質量問題,還是反映服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它只是客戶不滿意的表面反映,而真正需要解決的是客戶的心理問題。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事情的發展結果并不是完全由事件本身決定,起決定作用的是當事人對事件認知所產生的態度或情感反應??蛻敉对V,解決其反映的問題,只是處理投訴工作很小的一部分內容,關鍵是要解決好客戶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處理投訴時,我們首先應了解投訴客戶的心理需要。
因認知造成偏執。每個人對事情都有自己的解釋,如幾個客戶在一起評價一輛高級轎車,有的說好,有的說不值,也有的說……此時,導購說了一句話:“這款車的定位就是追求品位的成功人士。”對此,可能有的客戶會認為解釋的很正確,車的表現與定位一致;也有的客戶會認為,導購認為我們當中有不適合買此車的人,話語中帶有歧視性;還有的客戶認為,導購在吊我們的胃口,是一種營銷策略??傊袔讉€人就會出現幾種認識,很難有兩種完全一致的觀點。
客訴工作中,我們也經常遇到同一個類型的投訴問題,甚至是一模一樣的投訴,不同的投訴者其要求和表現卻大相徑庭。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對事物認知的偏差。如有一類投訴者“我認為有問題就是有問題”,他們經常從自己的認知角度去認識和評價問題,以自我感知代替法律、標準。我們常常會聽到:“你們這樣做是違法的”“這絕對是商品的質量問題”“你們的服務員一定是對我有成見”等。當其提要求時會用:“你們必有如何”“你們應該如何”“如何如何才是你們的唯一出路”等,其語言特點是絕對化。直白一點,他認為是對的就是對的。還有一類投訴者,他們只是想盡快恢復商品的使用性能,或繼續提供服務,至于其他的事情不會關心,更不去計較。還有一類投訴者是尋求心理的安慰。當然,還有一種是懷有報復心的投訴者。盡管投訴的表現千奇百怪,但其心理需求主要可歸納為五種渴望:
(一)渴望被關愛
當投訴的誘發因素出現時,客戶受到的傷害會由“事”迅速侵入到“心”。如客戶購買的電暖氣突然不能取暖了,此時室溫的逐步下降不會對客戶的身體造成太大的傷害,而當其將此事用心“想”時,心會越來越難受,情緒會越來越激動。原因是人都有得到平衡的心理,“我付出了,就應該得到我要的”“這不是過分的要求,理應如此”。在此心理的支配下,情感開始作用于情緒,心感覺到難以承受,進而產生了投訴行為。深層想來,即使是很快地解決了取暖的問題,其“心痛”還沒有消除。服務人員或與客戶接觸的其他人員,由于行為或語言傷害了客戶的自尊心時,投訴的根本目的也許重點不是解決商品問題,而是使自己那顆受傷的心得到撫慰。
在投訴客戶心里,因為我們是給予其傷害的主體,理應由我們來實施“愛”與撫慰心靈,負起關心愛護的責任。
(二)渴望被傾聽
被傾聽表面是將事情說清楚,除此之外,其深層內涵還有情緒發泄,傾聽只是其發泄的條件。我曾經遇到過一位火氣沖天的投訴客戶,他進門時憤怒的表情令人窒息。“你說說,有這樣了事嗎?”沒等我說話,他一屁股坐到沙發上開始了連珠炮式的“轟擊”。等其“怒述”完了,站起對我說:“我還有事呢,這不是什么大事,有時間再說吧?!比缓笞吡?。這是最典型的發泄式投訴,當然,有很多的投訴發泄沒有這么簡單。
心理學認為,發泄是指通過激烈的情緒表達而使情緒穩定的一種方法。它是將由于某種因素激起的、蘊藏的能量通過一定的方式爆發出來,如狂笑、跑步、唱歌、打游戲等。正確而適時的發泄有利于身心健康,它是放下的表現,通過將心中的怨氣不平爆發出來,平淡刺激反應的強度??蛻粼谫徺I、使用我們的產品或接受服務的過程中,因沒有達到其心理預期,刺激了情感暴發,使負面能量聚集,自然會向我們這個提供產品、服務的始作俑者或能夠傳遞其泄憤能量者(如消費者協會、法院等)發泄了。
所以,在接待投訴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傾聽所包含的外在與內在兩個因素。不但要聽清投訴者講什么,還要特別注意,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使投訴者的情緒得到發泄。優秀的客訴人員不但能做到聽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還能使投訴者的憤怒得到發泄,更卓越的一點是能把控投訴者發泄的度,使其既能發泄,又不至于火上澆油、失去控制,后面的章節我們會專門討論。
(三)渴望被尊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文化素養的提高,知識、信息的增長,對尊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但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有了更多的尊重需求,在商品使用或服務出現問題時,對經營者處理的過程也有了享受尊重的要求。當我們的商品或服務與客戶的預期產生較大差距時,沖擊客戶心理的不僅僅是解決預期差距問題,還有一種沖擊,就是其產生的不被尊重的感覺。所以,當客戶投訴時,解決事件本身的顯性問題,只是其投訴訴求的一個方面,我們還要滿足其被尊重的內在渴望。
被尊重的需要是每個人的基本心理要求,因為人都有一種“付出即會有回報”的預期。當這種預期未能實現的根源可以歸因于內時,人會通過自省、查找自我不足的方法加以解決;當預期未實現的根源是外因時,人的第一反應是沒有受到尊重。在工作中,自己認為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那么,會期望得到領導者的認可,這種認可可以是贊美、晉級、加薪等。否則,會產生沒有受到公正待遇的沒有被尊重的感覺。當客戶預期未能實現的根源歸因于我們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時,我們自然就成了給予其尊重渴望的主體。而幫助客戶實現這一愿望的第一責任者,就是客訴人員。
(四)渴望被滿足
無論客戶購買商品還是接受服務,其根本目的是滿足于因欲望引起的需求動機。欲望不等于需求,它只是引發需求動機的根源,需要大腦進行理性的分析整理、判斷決策,才能生成需求。欲望是感性的沖動,需求才是理性的動機。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將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愛和歸屬感(Love-and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個層次,且人的需求會首先滿足以生理需求為核心的低層次需求,爾后再向安全、愛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等高層次推進。當人對食物、安全、愛和尊重等都有需要時,通常對食物的需求是最強烈的,其他需要則處于次要位置;只有當人滿足了生理需要時,才會產生更高級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
當客戶購買的商品或服務滿足了心理需求時,即實現了期望需求的滿足目的;當購買的商品或服務,沒有滿足其期望時,一方面是預期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同時也產生了其他的滿足需求,如立即解決問題、給予應得的尊重、關愛、撫慰等。因此,處理投訴不是僅僅滿足客戶既定的需求,還要盡力滿足其因既定的滿足沒有實現而產生的其他需求。
(五)渴望被補償
補償是關愛、尊重的物質表現形式,也是最直接、看得見、摸得著的表現形式。許多對商品或服務不滿的客戶,選擇投訴就是尋求得到補償,當然這種補償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質上的。另外,客戶求得補償的心理,不僅是尋求撫慰心靈的創傷、物質損失的彌補,還存在報復心理因素。既通過補償讓我產生了物質或精神上的損失,實現你對我傷害的懲罰。有些投訴的客戶會明確表示自己的目的,有些則是隱含的,這也正是有些投訴,我們認為該做的都做了,感覺達到客戶的要求了,但客戶卻遲遲未表態的原因。所以,客訴人員應考慮客戶渴望被補償的心理。同時,個別客戶期望通過投訴貪占便宜的心理,也是渴望被補償的一種表現形式。
優秀的客訴人員,在解決好投訴的顯性需求的同時,應觀察、分析客戶投訴的真正心理需求,使處理投訴達到客戶心理的滿意,“不滿到此為止,希望從此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