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哲學通史
- 文聘元
- 5541字
- 2019-08-09 13:51:21
第九章 奧古斯丁的思想
奧古斯丁的思想在中世紀甚至整個西方哲學史中的地位都是很重要的。
他不但是中世紀,也是整個西方哲學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其地位可以說不亞于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之外其他任何的思想家與哲學家。
我們要講的奧古斯丁思想的第一個內容是他關于知識的理論。
光啟理論 奧古斯丁認為知識具體來說分成三個等級,分別是感覺知識、理性知識、關于上帝的知識。
感覺知識好理解,就是我們通過感覺而得來的知識,例如我看到了一朵紅花,說這是一朵紅花,這就是感覺知識了。理性知識與關于上帝的知識內容也不難看出來,我們在這里討論的是它們是怎么來的。
對于這個問題,奧古斯丁的回答很明白:那是上帝給予我們的。這就是他著名的“光啟理論”。
在奧古斯丁看來,人之所以能夠獲得真理,也就是那些真實可靠的理性知識與關于上帝的知識,僅僅依賴人自身顯然是不可能的,即或我們有某種理性能力也不行,人要獲得那樣的知識,必須由上帝進行“光啟”,或者說“照亮”。
要對這上帝的光啟進行很深的認識是很難的,我們不妨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做一種形象的理解:有一片漆黑得伸手不見五指的夜里,上帝手拿一盞寶蓮燈給我們照明,凡祂照到的地方,我們的心靈之眼——就是我們的理智——就“看見”了,由于上帝所在之處都是永恒的事物,例如理念或者上帝自身,因此我們便通過這樣的方式認識了理念與上帝。
當然,在這之先,一個必要的前提是,人的心靈之所以能夠接受這些光,是因為上帝在創造人類的時候,就預先給了人類這樣的本領,這就是人的理性與知性之類,這樣才使得心靈能夠接受光,并且由之得到光所照耀到的、給它顯示了的東西,那就是最高的知識或者說真理自身。
這可以說是奧古斯丁對于知識的終極理解,這個理解歸根結底就是:知識與真理源自上帝。
談完知識之后,我們要談的奧古斯丁思想的第二項內容是怎樣證明上帝的存在。
上帝為何存在 我們知道,神學最基本的使命或者說命題是論證上帝的存在,這種論證以托馬斯·阿奎那最為有名,托馬斯·阿奎那也因此成為最偉大的神學家,但在他之前,奧古斯丁已經做了相當簡明而有力的論證。
奧古斯丁是從兩個角度論證上帝的存在的,第一個角度是從普遍真理的角度去論證。
所謂普遍真理,就是大家都了解且認同并作為不變的判斷標準的真理。奧古斯丁認為,存在著這樣一種真理,他說,這真理不能說它是我的或者是你的,或是任何一個人的,而是平等地呈現給大眾的,即我們所有人都認為它們是真理。
那么,這種真理是怎么來的呢?
這真理是人的理智構造出來的嗎?當然不是,否則的話,真理就是一種主觀的東西了,因為我們的理智誠然是每個人都有的,并且是帶有主觀性的,倘若真理是我們的理智所造出來的,那么就會因為各人自己的理智特點有所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真理,這樣一來就沒有普遍的真理存在了。
同樣理智也不能修正真理,原因也是一樣的:倘若理智可以修正真理,那么不同的人會以不同的方式去修正真理,那么也就沒有普遍的真理了。這就像一塊大理石,它可以雕出一尊像,倘若由不同的藝術家去雕刻之,即使這些藝術家個個是藝術大家,所雕刻出來的像也不是一樣的。但真理卻不是一樣,有著普遍的真理,這一普遍的真理不是由理智所構造或者修正而來的,它是高于理智的,理智只能接受它,理解它。
那么,現在的問題是,這個普遍的真理究竟是怎樣來的呢?它的根源在哪里?奧古斯丁說,它的根源就在于上帝。因為只有在上帝那里才存在著永恒與普遍,才存在著必然。這真理既然是普遍的、必然的,那么當然只能源自上帝,這個推理是很明顯的。
從這里,我們可以反過去推理,由于存在著普遍的真理,由于這普遍的真理只可能來自感動上帝,于是上帝便必然存在了。這就是關于上帝存在的一種證明方式“普遍同意說”。
奧古斯丁論證上帝存在的第二種方式是從這個我們可以感知的世界出發的。
我們知道,人否認上帝存在的一個最有力也最簡單的依據是人看不見上帝,即無法感知上帝像感知日月星辰或者花草樹木一樣。對用這樣的方式去否認上帝存在的人,奧古斯丁的反駁簡單而有力,就是看不見、感知不到某個事物并不能證明其不存在,他在這里舉了靈魂為例。就是說,我們人并不能看見自己的靈魂,而人要活著是需要靈魂的,那么,我們既然看不見靈魂,又如何去證明人是活著的呢?就是通過人在說話、走路、做事,通過人的身體的各種運動,就可以判斷人是活著的,并不需要看見靈魂。
證明上帝的存在也是一樣,我們雖然看不見上帝,無法感知上帝,但我們卻可以看見上帝所創造的一切,就是這個外在的世界,這些日月星辰或者花草樹木,這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既然有了這些上帝的創造物,我們就可以判斷上帝的存在了,又何必親眼看見上帝呢?這就像我們不必親眼看見靈魂也知道人是活著的一樣。
當然,奧古斯丁在這里還隱含著一個前提,就是上帝所創造的感覺世界是偉大的、了不起的,這樣的世界只有上帝才能創造。對此我們可以打一個簡單的比喻:我看到了一幅畫,我并不知道這幅畫是哪個畫家畫出來的,但我感覺它是一幅偉大的杰作,從它的構圖、色彩與立意都可以明顯地看出來,于是,即使我不知道這幅畫是哪位藝術家創作的,我也可以斷定創造它的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這是顯而易見的。
而這個我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它是何等的偉大、豐富而復雜,可以說是超越了我們人類的任何想象,遠遠不是我們的感覺所能夠理解的,更不是任何藝術家所能想象出來的。這個如此偉大、豐富而復雜的世界是怎樣來的呢?是自己產生的嗎?這顯然是難以理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一個更為合理的設想應該是,它有一個創造者,一個無比偉大的、萬能的創造者,用另一個詞來表達,那就是神。也就是說,我們不必親眼看到神,僅僅從這個世界的偉大、豐富而復雜就可以知曉神的存在,就像我并不知道凡·高的存在,僅僅看到他的作品就可以知道創造這幅作品的人一定是個偉大的藝術家一樣。
對于這一點,奧古斯丁說過這樣一段名言:“在一切可見事物中,這個世界是最偉大的;在一切不可見事物中,上帝是最偉大的。我們看見這個世界存在,而我們相信上帝存在。”
……
即使撇開先知們的聲音,這個世界本身,依據它的變化運動的完善秩序,依據它的一切可見事物的宏大瑰麗,也已經無聲地既宣告了它是被造的,也宣告了它只能由一位在宏大瑰麗方面不可言說、不可見的上帝來創造。
惡是怎么來的 講完了上帝為什么存在,我們現在來講奧古斯丁另一個獨特而重要的思想,就是他關于善與惡的思想,特別是惡的思想。
在善與惡之間,對善是比較好理解的,簡而言之,在奧古斯丁看來,人的善是人轉向上帝、信仰上帝,并且遵照上帝所規定的律法行事,這就是善。通過這樣的善,人便能得到幸福,人的善與人的幸福是一致的,都在于上帝,包括善本身。而人之所以會向善,也在于上帝,或者說是上帝賜予了人向善的、有德行的能力。
但惡就不一樣了,我想大家可能都想到過樣的問題:既然上帝是萬能的,那么上帝為什么要創造一個有惡的世界呢?而不創造一個完美的、沒有惡的世界呢?還有,既然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那惡也是上帝創造的了,上帝創造了惡,祂還能算是完美的嗎?如此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基督教神學中面對的最難回答的問題之一。對于這樣的問題,作為基督教的大師,奧古斯丁自然會予以回答。
對于為什么會有惡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清楚的一點是,在奧古斯丁看來,上帝絕對不是惡的原因,即惡不是由上帝創造的,上帝是沒有創造惡的,也沒有決定人去為惡。
惡不是自上帝而來,那么它源自何方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清楚在奧古斯丁那里,有兩種類型的惡,或者說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惡,一是從具體的惡事的角度,即具體的人所犯的各種具體的惡,例如奸淫擄掠之類,另一種是抽象的哲學意義上的惡,對于這兩種惡的起源,奧古斯丁分析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對于具體之惡,奧古斯丁的回答比較明了,就是惡來自貪婪。他的《論自由意志》的卷一第三章名字就是《貪欲是惡的來源》,在這一章里,奧古斯丁簡單地列舉了一些惡,例如奸淫、謀殺與瀆圣,指出它們的起源在于貪欲:
再清楚不過了!我看沒有必要用冗長的討論來說服我了,在謀殺、瀆圣以及每一諸如此類的犯罪中情況都是如此,很清楚是貪欲引起了每一種惡行。
奧古斯丁的這個觀點是可以理解的,確實,人世間大部分的惡事,倘若我們具體地分析每一樁,那作惡的人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作惡之因,那就是貪婪,奸淫者是為了貪圖性欲的滿足;偷盜者是為了貪圖錢財;謀殺者之所以要謀殺,無非是為了貪求權位、金錢或美色之類;即使是為了報仇,也是為了貪圖報復的快感;即使是那些一時興起的無因之惡,同樣是為了貪圖那種為惡所帶來的快感。總之,在萬千具體的惡事之后,我們總可以看到一個大寫的“貪”字!
我們知道,佛教中的三毒:貪嗔癡,其中貪是指染著于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能離之,即“于外五欲染愛名貪。”為什么會有這貪呢?那是因為我們生活于世間,以各種感覺器官如眼、耳、鼻、舌、身等與外界相接觸,就產生了色、聲、香、味、觸等感覺,而這些感覺能自然而然地引起人們的欲望,即“五欲”,有這五種欲望是自然的,但倘若對之產生了過度的愛念,執著而不能離之,那就是貪了。而這貪是人之覺悟的大敵,也是人產生種種煩惱的根本原因,故可列于三毒之首。
其實,老子也有相似的說法: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這里的“去彼取此”就是要人不要去接近、癡迷于那些五色、五音、五味之類,這些接近、癡迷也就是貪,“去彼取此”就是不要貪。
為什么不要貪?那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因為貪乃萬惡之源。
前面我們分析了具體之惡的起源,再來看哲學意義上的惡。
對于這個哲學意義上的惡或者說抽象的惡的起源,奧古斯丁也說得很清楚,那就是人的自由意志。
奧古斯丁認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即人的意志是“自由的”,這個自由決定了其可以自由選擇向善還是向惡,倘若其選擇向善——上帝,那就是善;倘若其轉向惡,那就是產生惡了。這就是惡的起源。
奧古斯丁還將人的善分成了三個等級,即大善、中等之善與最低之善,這些善都是上帝創造的,人的意志之自由本來也是一個中等之善。
然而,人的意志卻并不會停留于之,而是為“轉向”,這就是它的“自由”,它既可以轉向最高等級的善,同樣也可以轉向最低等級的善,這時候它就犯罪了、為惡了。
不過,這并不說明自由意志本身是惡,自由意志本身是善的,或者說它本來是善的,只有當它轉向之后,才惡了,或者說,行了惡事。這里在言辭上有著微妙的差別,我們要仔細地辨別。
我們前面講了兩種惡即具體的惡與哲學意義上的惡的起源,現在我們要來談一下奧古斯丁對惡的另一種更加深刻的認識,那就是惡不是一種東西,而是一種缺乏、一種虛無。
在奧古斯丁看來,惡是一種缺乏,即善的缺乏,正是這種缺乏導致了惡,例如在動物生病了,就是意味著健康的缺乏,生病是惡,健康是善,缺乏健康就是惡,即惡是善的缺乏。
還有,在奧古斯丁之前的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柏羅丁提出了一種有趣的觀點,認為物質是一種惡。但奧古斯丁認為物質是善,因為物質是“存在者”,而在奧古斯丁看來,一切存在者都是善。
當然,由于存在者是上帝創造的,它們不可能像上帝那樣是至善,因此它們是可能趨向惡的,即它們的善是可以減少和增加的,而善被減少,這是一種惡,盡管無論它減少了多少,都是一樣。
在這里就呈現了奧古斯丁對于善的一種巧妙而獨特的理解,我們前面說過,柏羅丁認為物質是一種罪惡,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它是可朽壞的,在柏羅丁看來,這些形態萬千的物質、這個感性的物質世界,既只是一種可能性或者說偶然性,又是暫時的,轉眼就是明日黃花,又和它來自的神圣的太一與理念毫不相似,甚至和祂們對著干,是祂們的否定與反動,是典型的“不肖子”。
但奧古斯丁卻巧妙地從物質的這種“可朽壞”、暫時的特性得到它不是惡的,而是善的這個結論來,并且繼這得出了惡的來源,即惡是虛無、惡不存在的結論來,并進言之贊美了上帝所創造的這個世界的美好,也就是說贊美了上帝的偉大。
對這個思想他在《懺悔錄》中有一段話進行了很好的說明:
我認識到,清楚認識到你所創造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且沒有一個實體不是你創造的。可是你所創造的萬物,并非都是相同的,因此萬物分別看,都是好的,而總的看來,則更為美好,因為我們的天主所創造的,“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
奧古斯丁的意思簡而言之就是,事物之所以能夠朽壞,是因為其中有善,這是其能夠朽壞的“資本”,這就像一個敗家子之所以能夠揮霍浪費,是因為他有家產以供揮霍一樣,這些家產就是他揮霍的“資本”。對于事物而言,這個資本就是其存在,即其是物質,而這些存在著的東西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它們是上帝所創造的,作為上帝的造物,當然是善的,這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進而言之,有兩個極端:一是至善者,若為至善者便不會朽壞了,即是永恒的了!這就是神及與之相關的天使之類了;二是無善者,即其沒有任何的善了,這時候,其就不再存在了,也屬于惡了,而惡是不存在的,即惡是缺乏與虛無,這我們前面也分析過了。
奧古斯丁的這些關于善與惡的思想是不難理解的,并且是非常恰當的、系統化且具獨創性的理論,我們理解了上述這段話,就理解了奧古斯丁關于善與惡的思想,理解了奧古斯丁理論中一個極重要的部分。
當然,奧古斯丁的思想是很豐富的,我們還可以繼承寫下去,就像周偉馳先生一樣,寫一部《奧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再加一部《奧古斯丁的神哲學思想》,甚至再寫幾部也是寫不完的,要知道,奧古斯丁不但是最偉大的教父哲學家之一,也是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還是留存著作最多的哲學家之一,甚至要遠遠超過絕大部分現代哲學家,要完整地分析思想如此偉大而豐富的哲學家,一章是遠遠不夠的,遺憾的是我們只能打住了,因為還有很多也很重要而偉大的哲學家等著我們去述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