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哲學通史
- 文聘元
- 2726字
- 2019-08-09 13:51:22
第十章 阿奎那:最偉大的神學家
基督教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哲學家是托馬斯·阿奎那,因為其地位的重要,又被基督教尊為圣托馬斯·阿奎那。這個圣就是圣師之意,就像我們稱孔夫子為“至圣先師”一樣。
托馬斯·阿奎那1225年生于意大利的兩西西里王國,他出身高貴,阿奎那家族是全意大利最有名望的世家之一,是倫巴底王族的分支,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以及統治意大利大部分地區的兩西西里王國國王是家族的近親。他的父親還是一位杰出的軍人,令他倍感自豪的是他有七個兒子,其中六個與他一樣成了軍人,個個身強體壯、武藝高超,然而談不上有多少文化。要知道在那個時代,有文化只是極少數人、幾乎是教士們的專利,就連國王也常常是文盲。
托馬斯·阿奎那5歲時,父親便把他送進了修道院學習識字,他在那里待了差不多10年,又到了那不勒斯上大學。四年后,18歲的托馬斯回到了家,但不久便與父親吵了起來,吵得天翻地覆。
爭吵的根由是托馬斯·阿奎那竟然不愿參軍,而要去當修士!
當托馬斯·阿奎那說出這個心愿時,父親的驚詫可想而知。在他們這樣一個武士世家,他長大后要參軍作戰簡直像他要吃飯穿衣一樣理所當然。他應當像他的先人一樣一生做三件大事:東征西討、生兒育女、統治人民。尤其當他的父親看著兒子的身軀時就不但驚詫而且憤怒了,因為這時的托馬斯·阿奎那已經是高達兩米的巨漢,魁偉得像大象、強壯得像犀牛,只要他肯從軍,會是一名多好的武士!將為他的家族帶來多少榮譽!可他竟然不愿意。這令他的父親既憤怒又傷心。他決心不惜采取一切措施來阻擋兒子的瘋狂舉動。他甚至叫夫人直接給教皇寫了一封信,請求教皇“把她的兒子從瘋狂中拯救出來”。教皇答應盡量幫忙。
但父母這些行動更堅定了他的決心,在家里待了兩年后,1244年托馬斯·阿奎那加入了多明我修道會。這是一個托缽僧會,參加它的人們過著像乞丐一樣的苦行生活,希望在肉體的痛苦中獲得靈魂的幸福,他決心用雙腳走到巴黎去向當時最偉大的基督教哲學家大阿爾貝特學習。
這天,他在半路上被一群武士攔住了,為首的是哥哥們,他們不顧小弟的反抗,憑人多勢眾將他牢牢抓住,送回老家,幽禁在一個高高的塔樓里。
但母親含著眼淚的請求絲毫也動搖不了他如鋼的意志,終于他的親人們使出了最后的撒手锏——美人計。
在一個冬日寒冷的日子里,托馬斯·阿奎那穿著單薄的衣衫坐在暖暖的火堆旁,這時門開了,一個苗條的身影閃進來,原來是個美貌之極的姑娘。他看了一眼,什么也沒說,就從火堆里抓出一根正在燃燒的木頭向那位美女刺去,仿佛她是一條毒蛇。
終于有一天他的妹妹偷偷給了他一根繩子和一個簍筐,把他從塔樓里放了下來。
獲得了自由的托馬斯·阿奎那赤著腳跨過了滔滔波河,走過了一望無際的倫巴第平原,翻越了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奔波了3000里漫漫長路后,終于到達了他夢想的地方——巴黎。
他在巴黎大學卻沒有見到渴望師事的阿爾伯特教授,原來他已經到科隆講學去了,托馬斯·阿奎那毫不猶豫地直奔科隆,終于到達了科隆,到達了阿爾貝特身邊,他擠進阿爾貝特正講學的講堂,坐到了大師腳邊的地板上。
大阿爾貝特全名叫圣阿爾伯圖斯·馬格內斯,又稱作阿爾貝特(科隆的)或者阿爾貝特(勞英根的),從他的名字前那個“圣”字就看得出來他在基督教哲學里崇高的地位。他大托馬斯·阿奎那19歲,是當時最有名的基督教哲學家。阿爾貝特的學識極其淵博,博覽群書,特別是對古希臘經典有獨到研究,是那時唯一一位注釋了當時已知的亞里士多德全部著作的哲學家。更可貴的是,他對自然科學也有精深的研究,1941年羅馬教皇曾頒布敕令,尊他為所有研究自然科學的學者的守護神,他還是唯一在世時就獲得了“圣人”稱號的學者。
這個大阿爾貝特除思想精深外,還口才出眾,講起課來雄辯滔滔,如行云流水,令人著迷。
托馬斯·阿奎那到了大阿爾貝特身邊后,每天默默地坐在講堂里聽課,由于他那引人注目的公牛般龐大強壯的身軀和沉默寡言的態度,同學們送了他一個綽號“啞牛”。
有一天,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導師注意到了他,他們談了很久,第二天在課堂上,阿爾貝特對學生們說,你們說這位托馬斯·阿奎那同學是啞牛,但有一天他的聲音將讓全世界側耳傾聽。
打那后,托馬斯·阿奎那與導師就成了忘年交,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各種問題,當阿爾貝特回巴黎大學去時,托馬斯·阿奎那也跟著去了。
1250年,25歲的托馬斯·阿奎那正式成了神父。兩年后,在大阿爾貝特力薦下,這個得意門生成了導師的助教。
六年后,31歲的托馬斯·阿奎那戴上了神學博士帽,成了遠近聞名的辯論大師。
那時大學里的講課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老師拿出《圣經》等課本來,自己讀一段,然后就給學生們講一段,這是最常用的。第二種是學生甚至外來聽課者向老師提問題,然后由老師回答,這當然要難得多,因為誰都不知道學生們要提什么古怪問題。但最令老師們發怵的還是第三種——老師與老師們之間的互相問答,學生們聽。這實際上是老師們之間的辯論大賽,這種辯論大賽每次進行時都有專門的人進行筆錄,緊張刺激的程度可想而知!
一般老師對第三種講課方式都退避三舍,然而托馬斯·阿奎那卻迎難而上,他不但大搞辯論,甚至設立了另一種辯論會,任何人,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向他提問,并且對提問沒有任何限制,隨問隨答。
這樣的講課方式大大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他立即成了巴黎以至整個歐洲哲學界的名人,獲得了大批追隨者,33歲時就被任命為巴黎大學的神學教授。
這時的巴黎大學號稱“哲學家之城”,大批著名哲學家薈萃于此,不過大部分人都沿用了柏拉圖哲學作為思想工具,但托馬斯·阿奎那早就發現了這個工具的缺憾,轉而采用亞里士多德哲學。他的新工具的確比柏拉圖的老工具管用,能更有力地論說諸神學問題。如此一來,他不但得到了學生們的崇拜,還得到了教皇的認可。1259年教皇亞歷山大四世把他召到羅馬,從此托馬斯·阿奎那成了教皇的神學顧問。
到羅馬后,托馬斯·阿奎那立即成了整個基督教世界的理論權威,他的觀點成了教廷的官方理論,教皇也把他奉為宗師。在羅馬他寫下了《反異教大全》《神學大全》等基督教哲學的經典之作。
1269年,他回到了巴黎大學,在這里,他極力宣揚亞里士多德哲學才是為上帝服務的最佳工具,并且在與對手的辯論中取得了徹底勝利。
三年后,他又應教皇之召回到羅馬,準備為多明我會籌建一座巨大無比的修道院,這時的托馬斯·阿奎那已經聲名赫赫、如日中天了。
然而托馬斯·阿奎那在這人生的高峰上沒有待得太久,兩年后當他應教皇之命到法國里昂去解決一次教派紛爭時,在途中得病,并且一病不起。
1274年3月7日,托馬斯·阿奎那逝世于羅馬之北一座荒涼的修道院,終年僅49歲。
此后,教皇們屢次發布通諭,申明托馬斯·阿奎那的思想是基督教哲學唯一的正統與權威,他也一直是最偉大的神學家,是不折不扣的神學之王,直到700年后的今天他仍牢牢地占據著這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