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慮突圍:如何利用焦慮過好這一生
- 思小妞
- 17字
- 2020-03-05 14:10:58
第一章 存在焦慮,學會和自己好好相處
學會和自己好好相處
半夜收到Z發來的微信:“都說大上海繁華、有趣,我怎么覺得待在這里格外孤獨呢?”
Z是我在美國認識的小伙伴,碩士畢業后和老公Yen回國在上海發展。Z是北方人,老公Yen是臺灣人,兩個人在上海算得上是舉目無親、形單影只,除了工作,沒有其他集體活動可以參加。周一到周五,兩個人上班各忙各的,晚上聚到一起吃飯、睡覺、追劇、打游戲;周末,倆人幾乎是48小時待在一起;碰到節假日如果不加班,就來個短途游。上班以后,繼續各自忙碌,重復之前的生活。
Z說:“真懷念之前在美國做學生的日子,一吆喝就有一大幫朋友、同學出來玩,燒烤、逛街、泡吧,就連純聊天都可以聊得很熱鬧。現在想要多找一個人吃火鍋都很難辦到,我和Yen確實過上了二人世界。”
我想了想,回給Z一句話:“也許,長大就是逐漸學會一個人玩的過程吧。”
的確如此,Z的話讓我想到了自己剛畢業時在不同城市瞎闖、工作的日子:在深圳獨自找工作,深夜兩點下班獨自回家;外派到上海,獨自逛熱鬧的城隍廟,拜托陌生人幫我拍照留念,在偌大的南翔小籠包店的10人桌子上一個人默默吃完一屜小籠包;到廈門出差半年,自己一個人逛了3次鼓浪嶼,周末一個人在家無聊到背英語單詞。那時的時光,無論景致多美,都帶著孤獨的味道。
學生時代的生活則完全是天壤之別。即使我不是一個愛熱鬧的人,不喜歡參加老鄉會、學生組織、班級燒烤,但永遠也不會“淪落”到一個人獨處。無論是上課、吃飯、泡圖書館、旅游,都有男朋友或一二好友相伴左右。
青春年華,容不下一個人落寞的背影。
被外派到上海工作后,我才漸漸接受了“人得學會和自己好好獨處”這個事實。
“人得學會和自己好好相處”不僅指單身時關照好自己,而是即便有愛人相伴、好友相擁、周遭不缺“人氣”,也要學會一個人去獨自承擔一生中的大部分事情,比如解決困難、忍受悲傷、欣賞美好、品嘗快樂,甚至什么都不做,只是安靜地讓自己發呆、無聊。
人類雖然被設置成群居物種,但骨子里終是孤獨的。
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很忙,忙著工作、賺錢、升遷、買房、投資。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沒有閑暇分給他人。
網上不是經常流傳“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愿意給你花錢的人未必是真心愛你,但愿意花時間陪你的人一定是真的愛你”這類話嗎,可見“陪伴”在這個時代有多稀缺。只是,一方面,現在的生活節奏和壓力確實讓人自顧不暇,我們很難有精力去“搭理”旁人,即使是親人;另一方面,“忙”又是這個時代的標配,人人都需要用忙去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學著吞咽寂寞、自己玩耍成為了必備技能。
離開校園后,如果毫無目的地拉一票朋友出來閑逛,到戶外或咖啡館坐一天,人人都會心疼和慌張吧,大好時光,何必這么浪費呢?還不如多考幾個證書,拜訪一下客戶,加班趕項目進度更實在。誰讓這是一個大家都爭先恐后要打破自身固有階級、拼命延長自己“上升期”的時代呢?
除了以忙為榮,你還會發現,再聊得來的朋友,聚過兩次以上基本就無話可談了,只能用各自玩手機的方式來填充沉默,同時內心默默期待,時間為什么就不能過得再快一些,好讓這尷尬早點結束呢?
老鄉會、同學會、旅友會之類的集體活動我是從來不參加的,因為我知道這樣的活動對填充內心的孤獨毫無助益,不過是虛假繁榮后迎接一次又一次更強大的孤獨罷了。
我媽媽有段時間非常熱衷于參加各類群體聚會,小學同學、中學同學、插隊時的戰友、第一份工作的同事、退休前的姐妹群……總之,那段時間她輾轉于不同關系的群體聚會,忙得不亦樂乎。
突然有一天,她消停下來再也不玩了,就連同學打電話約她再聚,她也是想盡各種借口能推則推。我問老媽怎么不聚了?她說:“沒意思透了!”
她的心得體驗是,即便是30年不見的老同學,聚過兩次后就實在沒必要再見了。第一次聚會的主要節目是“憶往昔”;第二次聚會的主要節目是“比今朝”。兩次聚會之后,彼此的前世已經感嘆完、今生也門兒清,如果還約后續,就只能車轱轆話來回說了。
哪位同學離了婚,誰得了抑郁癥,誰的孫子都會打醬油了,誰的兒子特出息……這類信息總會在聚會時被來回說,也許是大家年齡都不小了,記憶力不比從前。但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人的生活的確沒有豐富多彩到可以分享不重樣兒、有質量的內容,所以殊途同歸,一切聚會只能是回憶和攀比。
用我媽媽的話來說就是——還不如自己跑會兒步鍛煉身體有意義呢。
日子本來就是各過各的,老混在一起的群居生活,那是原始人過的。
況且,走出校園、工作、戀愛、結婚、生子,生活的軌跡被進化成一個個越來越小的圈子。從烏泱泱一大幫人到愛人、子女相伴,再到只有愛人相伴,最后剩自己一人度過余生,你會發現,我們的一生就是熱鬧過后,最終回歸冷清、獨自與寂寞結伴的過程。
曾經記得某位女作家說過:“大家都找到另一半了。好不容易有點時間,必須二人世界睡遍天涯海角;過幾年之后開始推著嬰兒車出行,已經不再像過去一樣可以跟朋友們漫無目的地隨便在陌生街頭游走。”
所以,當Z和我感嘆為什么在如此繁華的大上海,有愛人陪伴依舊感到孤獨時,我只能勸她或享受或忍受,而不是像很多自助(self-help)書籍里寫的那樣去擴展自己的圈子,尋找志趣相投的伙伴玩耍,因為無論多牢靠的“人脈”“圈子”,都終將漸漸消失,獨留我們在各種關系里。
如果選擇接受這個現實,是否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孤獨變得不那么難熬,慢慢從忍受過渡到享受?
網上有句話說得很對,如果已經感覺到了孤獨,就沒有辦法“享受”了。獨處,是可以“享受”的。所以,首先我們要接受“一個人也可以很好地獨處”這個理念,即使你的周圍有愛人和子女陪伴,也并不意味著你不需要獨處。
作家劉瑜曾在文章《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里說過:
“年少的時候,我覺得孤單是很酷的一件事。長大以后,我覺得孤單是很凄涼的一件事。現在,我覺得孤單不是一件事。有時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絕望。真正的絕望,跟痛苦、跟悲傷、跟慘痛都沒有什么關系,真正的絕望讓人心平氣和。你意識到你不能依靠別人,任何人,得到快樂、充實、救贖。那么,你面對自己,把這種意識貫徹到一言一行當中。它還不是氣餒,不是得過且過,不是‘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這樣的歌詞,它只是‘命運的歸命運,自己的歸自己’這樣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
總之,這些年來我學會的,就是適應它。適應孤獨,就像適應一種殘疾。
聽來有些無奈、殘忍,但的確只有充實自己,才能更好地擺平孤獨。所以,找到一些能自己做的事情,認真去完成它們,然后享受結果,孤獨自然就不被稱為“孤獨”。
比如,認真地為自己涂上新買的指甲油,靜靜地聽一首歌,不將就地為自己做頓晚餐,安靜地翻幾頁書,好好計劃一下自己期待已久的旅行,不慌張地發呆,心安理得地賴床……
無論做什么,關鍵是專注!只有“專注”這件事可以真正避免讓自己感到孤獨。用心去做手頭的每一件事,趨近完美,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在享受獨處。
“專注”其實是件很性感的事,它是一種“天地也許無我,我卻不在乎”的能力。
下一次,當你感到孤獨、希望有人相伴時,不妨問問自己:為什么我做每件事都要等別人來陪?等別人陪我逛街、陪我看電影、陪我吃飯、陪我旅行?我是否一直在等別人發現我,“占用”我?我自己做這些事有什么問題嗎?如果能夠做得很好,成就感是否會取代孤獨感?
然后,埋頭去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