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莊子及其弟子 《莊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和哲學著作層出不窮,《莊子》雖不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部,但也是絕對不容忽視的一部。《莊子》的作者是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及其弟子。相傳,莊子曾在南華山隱居,唐玄宗在位時下詔封他為“南華真人”,所以《莊子》也叫《南華經(jīng)》。

莊子,名周,很多人稱其為莊周,他生活于戰(zhàn)國中期的宋國,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是他的代表作,《漢書·藝文志》中記載《莊子》共計五十二篇,而根據(jù)司馬遷所言,《莊子》原書有“十萬余言”。但現(xiàn)存的《莊子》只剩了三十三篇,六萬五千余字,有相當一部分已經(jīng)失傳。現(xiàn)存的《莊子》全書分為內(nèi)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其中內(nèi)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內(nèi)篇是全書的精華之所在,由莊子所作,外篇和雜篇通常認為是其弟子所作。

莊子的文章風格極其鮮明,經(jīng)常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奇譎,富于幽默諷刺的意味。清朝劉熙載曾在自己的文藝理論專著《藝概》中評價其“意出塵外,怪生筆端”。這種風格在《莊子》內(nèi)篇最有名的《逍遙游》一篇中,得到了最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不過,此處的“逍遙”跟我們平時所說并不完全一致,是指人超越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達到的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游”主要是指精神之游,所謂“逍遙游”就是超脫于世俗以外,與自然融為一體,不受任何束縛,自由自在地浮游于世間的至高精神境界。

為了揭示“逍遙游”的內(nèi)涵,莊子在文章中羅列了很多寓言,展現(xiàn)世俗中的“有待”,即有所憑借。如大船要在深水之中才能航行,大鵬鳥要借著風力才能展翅高飛,所以都是“有待”的。而要實現(xiàn)“逍遙游”,必須要“無待”,具體說來就是要做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其中,“至人”“神人”和“圣人”都是莊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所謂“無己”便是順應客觀,追求絕對的自由、通達,忘掉自己,是莊子感悟到的最高人格境界;所謂“無功”,便是順應大道,不仕功名,表達了莊子無為而治的政治觀;所謂“無名”,便是不求名望,表達了莊子揚棄功名,擺脫外物束縛的人生追求。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豪放不羈的態(tài)度追求絕對自由的人,莊子表達自由思想的《逍遙游》影響了此后無數(shù)文人的思維方式與處世態(tài)度。現(xiàn)代哲學家李澤厚曾說:“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內(nèi)心永遠是莊子。”而對于忙碌的現(xiàn)代人來說,這種人生態(tài)度同樣頗具參考價值。

除了《逍遙游》,《莊子》中的名篇還有內(nèi)篇的《齊物論》和《養(yǎng)生主》兩篇。其中,“齊物論”包含兩個意思:齊物和齊論。“齊物”是指世間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在內(nèi),表面看來都是千差萬別的,但歸根結(jié)底又是齊一的。“齊論”是指世人的言論表面看來是千差萬別的,但既然世間萬物是齊一的,那人的言論歸根到底也應該是齊一的。《齊物論》通篇思想豐富,內(nèi)涵精妙,是全書最難把握的一篇。而“養(yǎng)生主”就是養(yǎng)生的要領,談的是養(yǎng)生之道。莊子的觀點是,養(yǎng)生貴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以上三篇是《莊子》全書的精髓,閱讀時要格外留意。除此之外,《莊子》中內(nèi)篇的其余篇目也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有必要仔細研讀。外篇和雜篇的文學與思想價值都遜色于內(nèi)篇,閱讀時可以粗略一些,留出更多精力更好地理解內(nèi)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丰县| 康乐县| 青海省| 镇宁| 台安县| 年辖:市辖区| 三明市| 乡城县| 固原市| 连南| 北京市| 东乌珠穆沁旗| 潢川县| 新津县| 分宜县| 铜山县| 东光县| 蒲城县| 罗定市| 太康县| 卢龙县| 越西县| 曲沃县| 子洲县| 新蔡县| 惠水县| 长汀县| 温宿县| 富阳市| 辉南县| 商洛市| 望都县| 德昌县| 金塔县| 南通市| 临高县| 嘉义县| 福州市| 罗山县| 淄博市| 蓬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