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癥按摩百病消
- 王祥云
- 1354字
- 2020-03-27 11:26:55
06 頸椎病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jié)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yōu)榛A的疾病。
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是頭頸、肩背、手臂酸痛,脖子僵硬,活動受到限制。頸部和肩部的疼痛可以放射到頭部和上肢,有的還可能伴隨頭暈,重者可能伴有嘔吐,少數(shù)患者可能眩暈、猝倒。當頸椎病累及交感神經時可出現(xiàn)頭暈、頭痛、視物模糊、眼脹、眼干、睜不開眼、耳鳴、平衡失調、心動過速、心悸,胸部緊束感,有的甚至出現(xiàn)胃腸脹氣等癥狀,一般伴有失眠、煩躁、抑郁等癥。
頸椎病患者應注意平時工作學習的體位,在長時間伏案工作后應適當活動頸部。枕頭高度應適宜,不能墊枕過高,以免發(fā)生頸源性眩暈。
■頭頸部 風池、天牖
? 點揉風池
位置 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按摩方法 取端坐位,將兩手拇指或中指指腹放在兩側風池,由輕漸重點壓,然后用揉法作順時針方向輕揉,直至穴位局部感覺酸脹舒適為度。在點揉過程中,輕輕轉動頸部。一般操作2分鐘左右。
功效 治療感冒發(fā)熱、頸項強痛、頭痛頭暈、目赤腫痛等。
? 按揉天牖
位置 在頸部,乳突后下方,胸鎖乳突肌后緣的凹陷中,約平下頜角處。
按摩方法 取坐位,用拇指螺紋面按揉3分鐘,可兩側同時進行,手法用力適中,局部有明顯酸脹或酸痛感。此穴相當于第3頸椎橫突處,因第3頸椎橫突較長,常為頸部酸痛處。
功效 治療頭痛、頭眩、項強、暴聾、喉痹等頭項、五官病證,瘰疬,肩背痛。
■肩背部 肩井、天宗、肩貞
? 拿揉肩井
位置 在肩部,當大椎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按摩方法 取坐位,雙手中指分別按于兩側肩井,掌根、魚際部緊附于鎖骨上部,用掌力和指力(中指力稍重)由輕而重地邊拿、邊提捏肌肉,同時揉按肩井。拿揉次數(shù)和時間,以肩、項肌肉放松為度,一般一次拿揉2~3分鐘。也可先拿揉一側,然后拿揉另一側。
功效 治療頸椎病、落枕、肩周炎、肩部疼痛、手臂不能伸舉、肩背部酸痛、中風后遺癥、難產、發(fā)熱、頭痛等。
? 按揉天宗
位置 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
按摩方法 取坐位,主動放松頸部肌肉,用中指在天宗上用力按揉2分鐘,以肩背有酸脹、上肢發(fā)軟無力為度。
功效 治療肩胛部疼痛、肩背部損傷等局部病證,氣喘。
? 按揉肩貞
位置 在肩關節(jié)后下方,臂內收時腋后紋頭上1寸。
按摩方法 取坐位,中指指端按于肩貞上,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力度適中,以局部有明顯酸脹或酸痛感為度。
功效 治療肩關節(jié)及軟組織疾病、上肢癱瘓、腋多汗癥。
■上肢 極泉、外關、合谷
? 按揉極泉
位置 在腋窩正中,腋動脈搏動處。
按摩方法 取坐位,上肢略外展,用左手或右手中指螺紋面按于對側極泉,用力按揉2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或電麻感向指端放射為佳。
功效 主治上肢麻木、疼痛、心絞痛、腋臭等。
? 按外關
位置 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按摩方法 前臂半屈,用一手的拇指尖按于另一臂的外關,其食指或中指則按著內關,向內對按20~30次,以有酸脹感為度。
功效 主治發(fā)熱、感冒、肺炎、耳鳴、耳聾、落枕、偏頭痛、肋間神經痛、上肢關節(jié)痛、肘部疼痛等。
? 掐揉合谷
位置 在手背,第1、第2掌骨間,當?shù)?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按摩方法 一手拇指按于對側合谷,由輕漸重地掐揉10~20次,左右手交替,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 治療感冒流涕、頭痛、牙痛、痤瘡、視疲勞、咽喉腫痛、耳鳴、打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