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的一生

孔子行教像(明 佚名)
一提到孔子,人們的腦海里可能馬上就會出現一個弓腰駝背、相貌丑陋、不茍言笑、保守落后的老頭形象,其實這是人們對孔子的誤解。如果仔細讀一讀《論語》等有關孔子的古代典籍你就會發現,孔子其實是一個善良、開明而且幽默風趣的學者。
人們之所以對孔子產生誤解,一方面是因為一百多年來對孔子的批判、丑化,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對孔子的生平事跡不夠了解。孔子雖然是一個婦孺皆知的名人,但人們一般只重視他的思想,不大重視他的生平事跡。而關于孔子的生平事跡,歷史上可以采信的文獻又確實很少。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為孔子作傳,名稱就叫《孔子世家》。在《史記》中,帝王的傳記叫“本紀”,諸侯的傳記叫“世家”,而著名人物的傳記只能叫“列傳”,按照這個標準,孔子的傳記應該叫“列傳”。司馬遷非常推崇孔子,他將孔子的傳記命名為“世家”,把孔子的級別提高了一級。但是《孔子世家》關于孔子的記載也不夠詳細,從政以后的記載比較多,大多沒有確切的時間,而從政以前幾乎是略而不述。所以記載孔子事跡的歷史文獻雖很多,但除司馬遷《孔子世家》和《左傳》外的記載外,學者們大多不敢采信。近年,由于在出土的西漢竹簡中發現了《孔子家語》,學術界才不認為《孔子家語》是東漢王肅偽造的,但學者們往往又不太重視《孔子家語》的價值,所以要想系統介紹孔子的生平事跡還是不容易的。
孔子晚年自述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以下凡《論語》引文均只注篇名)他十五歲立志做學問;三十歲奠定了事業的基礎,已經能夠自立于社會;四十歲通達事理,不會被迷惑;五十歲了解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任何話語都能明白貫通;七十歲以后隨心所欲,任何行為都不會違反禮儀規矩。
其實,孔子是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空有遠大的抱負和治理國家的才干,雖然在魯國從政三年小試牛刀,但受制于魯國執政的三家大夫,并沒有展現出自己的全部才能。辭職周游列國,在國外席不暇暖,棲棲遑遑,奔波了14年,到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尋求解救世人苦難,實現自己政治主張的機會,前后奔走了近10個國家,但并沒有哪一個國君愿意采納他的主張,為他提供一個施展才干的舞臺,結果飽受艱難困苦,最后不得不黯然回歸魯國。晚年的孔子知道已經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也就失去了往日從政的熱情,為了能將自己的思想流傳下去,他集中精力整理古代文獻,七十三歲時赍志而終,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根據孔子的自述和他一生的形跡,結合《論語》記載,梳理一下孔子的一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