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志學,學無常師
大約公元前530年的一天,在魯國都城,也就是今天山東省曲阜市的魯國太廟里,人們正在忙碌地進行著祭祀前的準備,一個大約二十歲的年輕人也來幫忙,他一邊忙碌著,一邊不斷地詢問有關的禮儀知識。這時有人就說“孰謂陬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誰說陬人的兒子懂得禮儀,進了太廟他什么事都要問。這個年輕人說“是禮也”(《八佾》)——這就是禮啊!這個年輕人是誰呢?他為什么被人稱作“陬人之子”呢?

太廟問禮圖
這個人就是孔子,他為什么被稱作陬人之子,這就需要從孔子的祖先說起。
孔子是魯國人,他的祖先卻是商代天子,子姓。周武王推翻商王朝后,封商紂王之子武庚為宋公,奉祀殷商先人。武庚因為參與管叔、蔡叔的叛亂,被周公殺死。為了不使商湯斷了祭祀的煙火,周朝又封微子為宋公。
微子死后,兄終弟及,傳位給弟弟微仲,他就是孔子的第十四代祖先。孔子的第十一代祖先是宋湣公,他傳位給弟弟煬公,但他的兒子鮒祀殺死了叔叔煬公,想立他的哥哥弗父何為國君,弗父何卻堅辭不做,從此成為宋國的世卿。

微子像
微子的廟和墓均在山東微山縣的微山湖島上。
弗父何與子孫宋父周、世子勝世代輔助公室。曾孫正考父先后輔助戴公、武公、宣公,雖為三朝元老,但并不居功自傲、驕奢淫逸,而是更加謙恭儉樸,正如他在銅鼎上鑄文所說的那樣:“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敢余侮。
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正考父喜愛古代文獻,與周朝太師共同整理出《商頌》12篇,現在還有5篇保留在《詩經》中。
正考父之子孔父嘉任宋國大司馬,主管穆公、殤公兩朝軍事。殤公時,太宰華督執政,十年而11戰,民怨四起。為轉移百姓視線,華督便散布謠言,將戰爭的責任推到孔父嘉身上,不僅殺死了孔父嘉,同時殺死了反對的國君殤公。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避亂逃到魯國,所以孔子也就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祖先本姓子,為什么改成姓孔了呢?
古代男性稱氏,女子稱姓。五世親盡,男性五代以后,就可以單獨定自己的氏。孔子的五世祖木金父,從國君宋湣公到孔父嘉已經是第六代了,可以單獨立氏,于是木金父就用父親孔父嘉的孔字為氏,這就是孔氏的由來。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后世姓、氏不分,合稱姓氏,再后來簡稱姓,男子也稱姓,所以孔子就姓孔了。

孔子先世圖

叔梁紇力托懸門圖(吳澤浩作)
木金父逃難到魯國后,社會地位降低,身份由諸侯國的卿降到了大夫。魯國的大夫其實相當于周王室的士。木金父的孫子防叔曾任魯國防邑大夫,玄孫也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時,孔氏在社會上逐漸有了名氣。
叔梁紇,名紇,字叔梁,古人喜歡將名字連在一起,所以稱作叔梁紇。由于他曾擔任陬邑大夫,所以《左傳》中又稱作陬人紇、陬叔紇。叔梁紇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將領,他力大善戰,屢立戰功。魯襄公十年(前563),叔梁紇跟隨魯國軍隊出征,守城軍隊在放進一些攻城軍隊后突然放下吊起的城門,想關起門來打狗,消滅入城的軍隊。這時叔梁紇正好趕到門下,他用手托起城門,救出了入城軍隊。七年后,齊國軍隊包圍了魯國北部城市防邑,魯國派軍援助,但援軍害怕齊國軍隊,畏葸不前。時在防邑的叔梁紇率領三百甲兵,趁夜突破齊軍的包圍,將守城主將送出,然后又帶兵突破齊軍包圍回城固守,最終保住了防邑。經過這兩次戰爭,叔梁紇成為聞名諸侯各國的猛將。
雖然叔梁紇屢立戰功,但終其身也不過是魯國的一個基層官員,只做到陬邑大夫,一個小地方的主管,和現在的鄉鎮長差不多。陬邑在現在的尼山附近。魯國的大夫其實就是周王室的士,所以孔子的身份也是士。過去批判孔子,說他出生在沒落的貴族家庭里,是奴隸主的代言人,還真是抬舉了孔子。
叔梁紇娶的妻子姓施,生了9個女兒,娶了個小妾生了個兒子孟皮卻是個瘸子。一個瘸子作為家族的繼承人有失體面,所以叔梁紇在六十多歲的時候,又向顏家求婚。顏家當時有3個女兒,父親與3個女兒商量誰愿嫁給叔梁紇,年輕的女孩誰肯嫁給一個老頭呢?老大、老二都不吭聲,只有老三說聽從父親的安排,父親就說看來只能把你嫁過去了,于是就把老三顏徵在嫁給了叔梁紇。結婚時,叔梁紇已經六十多歲,顏徵在還不到二十歲,所以司馬遷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史記·孔子世家》,以下均只作《孔子世家》)。對于野合,唐代司馬貞解釋說“蓋謂梁紇老而徵在少,非當壯室初笄之禮,故云野合,謂不合禮儀”,意思是年齡不相當,不合乎禮儀,所以稱為野合。他還引用《論語》中孔子批評子路“野哉由也”,證明“野”就是不符合禮儀。春秋時期,在戀愛婚姻方面是很自由的,孔子整理過的《詩經》中,保留了很多描寫愛情的民歌,有的寫得很露骨。像《野有死麋》就說“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不要動我的圍裙,不要讓小狗叫起來。《詩經》原來的篇章很多,孔子曾經進行刪訂,但是保存了很多愛情方面的民歌,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是很開明的。即使春秋時期人們在愛情方面再自由,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大姑娘,也不會和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子偷情。也許有人會說,二十八歲的女人都會嫁給八十二歲的老先生,什么樣的事不會有?這種事是有的,但是人家是自愿結婚的,不是偷情。

昌平山
在曲阜東南30千米處,孔子故里今名魯源村,位于昌平山陰,所以《史記》說孔子為昌平鄉人。
婚后,叔梁紇與顏徵在一起到附近的尼丘山祈禱,祈求保佑早生兒子。據說孔子生下時,頭頂中間低四周高,很像尼丘山的形狀,所以給孔子取名孔丘,字仲尼。后人避諱避名不避字,所以就將尼丘山稱作了尼山。
在古代社會中,對孔子的名是要避諱的,除《四書》《五經》外,凡“丘”字均作“邱”,一律讀音“期”,這是清朝雍正皇帝親自確定的。丘也要缺筆,省去中間那一小豎,人們一般讀為“某”。

禱尼山圖
民間傳說,孔子的家在尼山西南的魯源村內,外祖母家在尼山東南的顏母山前。孔子出生前,顏徵在正在娘家。女兒不能在娘家生孩子,顏徵在急忙趕回婆家,途中臨產,急切之中,將孔子產在了尼山腳下的山洞中,后人稱為“夫子洞”,文人們取了個雅名叫“坤靈洞”。至今夫子洞東南的顏母山有一片山石上有星星紅點,那里的草每到秋天就會變成紅色,據說就是顏徵在初破羊水的地方。民間還傳說,孔子出生前,有麒麟來到他家。出生時,兩條龍繞護著他家的房子,五位仙人降落在院內,空中還響起了美妙的音樂。還有一種傳說,說孔子是龍生虎養鳳打扇,據說因為孔子生來鼻露孔,眼露睛,耳露輪,奇丑無比,所以父親就把他扔到了山上,天氣炎熱,鳳凰為他打扇,一只老虎把他叼到了山洞里。孩子再丑,也是自己的連心肉啊!母親不忍心,派人從山洞中找回了孔子。其實這些神話都是漢代人編造的,漢代讖緯學說盛行,孔子是圣人,圣人當然不能與常人相同,異人自有異相,為了神化孔子,編造這些神話,其實卻是丑化了孔子。

夫子洞
叔梁紇老年得子,孔子的幼年應該是很幸福的。但是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顏徵在在一大群妻妾子女的大家庭里可能很難生活,所以就帶著年幼的孔子遷到離尼山老家20多千米的魯國都城內居住。

闕里坊
在曲阜孔廟東側闕里街上,是孔子故里的標志。
孤兒寡母自謀生路,幸運的是,年幼的孔子很懂事,喜歡禮儀,連做游戲時都要擺上仿制的祭祀禮器,像模像樣地模仿大人磕頭行禮。
人的不幸都是相連的。孔子大約十七歲時,母親也去世了,年齡還不到四十歲。不知什么原因,母親從沒有告訴過孔子父親的墓地,母親去世以后,孔子無法將父母合葬在一起,只好將母親的靈柩暫時安放在五父之衢。幸虧陬邑的老鄰居父的母親,告訴了孔子父親的墳墓所在地,孔子才將父母合葬在防山的北側。按照當時的風俗,埋葬是墓而不墳,墳墓與地一樣平,地上也不設標志,孔子擔心以后找不到墳墓——“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識也”(《禮記·檀弓上》),于是在墓上堆起了土堆。

為兒嬉戲圖
現代人可能覺得不可理解,孔子的母親不告訴他父親的墳墓位置,難道孔子不為父親掃墓嗎?在古代并沒有掃墓的風俗,祭祀都是在家廟中舉行的,掃墓在墓前祭祀,是后來才流行的風俗。

叔梁紇墓
母親去世后,孔子自己謀生。家道中落,曾經飽受世人的白眼。魯國執政大夫季孫氏設宴招待武士們,孔子出身士家庭,于是就去赴宴。可是一到季孫氏的大門,就被季孫氏的家臣陽虎攔住了:“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世家》)——說我家主人招待武士,可是不敢招待你的,最終將孔子擋在了門外,孔子只好一言不發地回去了。

為乘田吏圖
孔子青少年時期的活動,文獻記載很少,能夠確認的事情就是他曾經在魯國執政上卿季孫氏家做過小吏。二十歲前后,孔子曾先后擔任過季孫氏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做事認真,管理倉庫時計量公平準確,賬目清楚;管理牛羊時,牛羊肥壯而且繁殖增加了很多,在社會上慢慢就有了好名聲。

命名榮貺圖
孔子十九歲時,與宋國的亓官氏結婚。二十歲時,生了個兒子,魯國國君昭公聽說后,派人送來鯉魚祝賀。孔子為感謝國君的賞賜,就給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

尼山書院觀川亭
亭在尼山孔子廟前,相傳為孔子觀水感嘆時間流逝處。
孔子晚年自述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一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都在如饑似渴地追求知識。青年時期,謀生之余,孔子的主要精力是學習。他以“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學而》)的精神追求知識,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的態度學習。他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學習如同拼命地追趕知識,生怕趕不上,學到了還怕記不牢再丟掉。由于重視學習,所以他對時間也非常重視,看到一去不返的河水,就聯想到飛逝的時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以此教育弟子們要珍惜時間。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覺,孔子就罵他是朽爛的木頭難堪大任、糞土似的墻不能粉刷(《公冶長》)。
孔子學習主要靠自學,雖然有書說孔子七歲時曾入晏平仲開辦的鄉學,但這是不可能的。晏嬰是齊國人,在孔子出生前五年,就接替其父晏弱,擔任了齊國的卿,景公時官至相國。雖然他曾在東阿為官,即使開辦學校,東阿是齊國的領土,離魯國都城也有二百多里地,一個七歲的窮苦兒童,能到那么遠的地方去學習嗎?
孔子雖然沒有接受過專門的系統教育,卻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推究他成功的原因:一是因為他一生都在不斷地努力學習,二是他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三是魯國豐厚的文化底蘊為他自學成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孔子學習十分刻苦,他學習《易經》韋編三絕,把串聯竹簡的牛皮繩都翻斷了多次。
孔子學習注重窮根究底,向魯國樂師師襄學習彈琴,接連十天都在練習一個曲子,師襄說可以換別的曲子了,孔子說還沒有掌握技巧——“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還是練習同一個曲子。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稱贊孔子已經掌握了技巧——“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說還沒有領會到作者的志趣——“未得其志也”,繼續練習這個曲子。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說孔子已經領會了志趣了——“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認為還沒有體察到作者的風范——“未得其為人也”,仍然練習這個曲子。再過了一段時間,孔子才主動停止了練習,他說:“我體察到作曲者是個什么樣的人了,他膚色黝黑,身材修長,眼睛明亮,目光深邃,好像是一個統治四方的君主,不是周文王又有誰能作這個曲子呢?”師襄聽后大吃一驚,急忙起身離開坐位說:“我老師說這個曲子就是《文王操》。”這件事,有的書說是在昭公十七年,有的說在昭公十九年,但不論十七年還是十九年,都是孔子三十歲以前的事情(《孔子世家》)。

學琴師襄圖
魯國自古就是東方文化的中心之一,相傳炎帝、少昊在此建都,黃帝出生于城東的壽丘,舜也曾在此制作器物。西周初年,大封天下,魯國是周公姬旦的封地。周公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輔佐武王滅掉了商朝,輔佐成王平定了天下,制禮作樂制定了周代的國家制度,功勞巨大。雖然周公因輔佐成王沒有到魯國就封,而是派兒子伯禽就任,但封地和齊國一樣都是當時最大的國家。分封時,分給了“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文化本來就很發達。周公去世后,為褒獎周公的功績,成王特命魯國郊祭文王,并特許使用天子禮樂。魯國是周天子以外唯一可以使用天子禮樂的國家,因此魯國成為和周代京師一樣文化最為發達的地方。西周末年,王室東遷,文化受到很大破壞。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更為嚴重,只有魯國還保存了豐富的古代文化。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吳國公子季札出使魯國,請求觀看周代樂舞,魯國樂工演奏了《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陳風》《鄶風》《小雅》《大雅》《頌》,幾乎全部《詩經》記載的樂歌,表演了文王樂舞《像箾》和《南籥》、武王樂舞《大樂》、商湯樂舞《韶濩》、夏禹樂舞《大夏》、虞舜樂舞《韶箾》等,可見魯國保存的古代文化多么豐富。昭公二年(前540),晉國韓宣子出使到魯國,“觀書于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看到了魯國的文化遺存,不禁發出了“周禮盡在魯矣”的感嘆。

制禮作樂坊
坊在周公廟,廟在今山東曲阜城東。
如此豐厚的文化遺存,加之孔子學無常師,博覽群搜,所以才成為知識淵博的學者、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的青少年時期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艱難困苦的生活,磨練了孔子,也造就了孔子。孔子成名后,太宰問孔子的弟子子貢說:“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回答說,是上天要讓他成為圣人,所以才讓他多才多藝的。這話傳到孔子那里,孔子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小時候貧窮,所以才學會了不少的技藝。君子們會有這么多的技藝嗎?不會有這么多的(《子罕》)。是低微的家庭出身和自己的刻苦學習,才使孔子成為了多才多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