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

孔子:中華民族的精神導師

孔子確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方向

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中庸》),集五帝三代之大成,在整理闡釋六經(刪《詩》、《書》,訂《禮》、《樂》,作《春秋》,修《易傳》)的基礎上,創立仁禮之學,為中華民族的發展確立了仁和之道的人本主義精神方向,為社會人生提出普世道德價值標準,形成民族的文化血脈、基本性格和文化基因,故其在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顯學,爾后成為中華文化主導思想,形成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

一、孔子是中華文明繼往開來的導師

中華民族的價值理想,其最高理念就是中國人所追求的“道”(有道、志道、得道、弘道);用兩個字表述,是“仁和”;用三個詞表述,是“仁義、民本、貴和”;用四句話表述,是“天人一體、仁愛忠恕、和而不同、禮義誠信”;用五個字表述,是“仁、義、禮、智、信”;用六短句表述,是“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孔子儒學鑄造了中華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剛健中正。

孔子被譽為“大成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大成”是孟子的評價,“至圣”是司馬遷的評價,“先師”是元明清的封號。孟子說:“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孟子·萬章下》)。司馬遷說:“《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史記·孔子世家》)。這個定位比較準確:孔子不是神(緯書之說),也不是“王”(唐代封號),而是“大成至圣先師”,即繼往開來的思想導師,他使中華民族成為禮義之邦,成為高度文明的國家。不論朝代如何變動,不論制度如何改革,中華民族延續的基因血脈和凝聚的精神紐帶始終是儒學為主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否則中華民族就離散了。

神化孔子是不對的,丑化孔子是罪過,敬重孔子應是常態。在歷史上,凡是堅持孔子儒學確立的精神方向并能不斷創新和認真實施的時代,便是治世、盛世;凡是公然背離上述精神方向或者扭曲它、架空它、使其虛偽化或者僵化保守不思進取的時代,便是亂世、衰世。二千多年的社會歷史實踐,反復地檢驗著儒學的真理性,鑒別著它的時代性(可變者)與普遍性(不變者),考驗著它的綜合創造能力,特別在近現代它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終于復蘇,煥發出了新的生命。

孔子儒家不是普通一個學派,也不是西方式的宗教團體,它沒有嚴密的組織制度,不重視自身有形力量的拓展,沒有特殊的利益訴求,它是基于普遍人性的一種公共性的社會德教,致力于向社會和各領域提供基本道德規范和公共生活準則,使社會人生沿著向上、向善、有序的文明方向前行。至于不同時代具體的社會治理方式方法,那是當時人們要面對的,不能要求孔子有周到的設計,在禮制的層面上永遠需要舊邦新命、維新更化,孔子的貢獻是建立核心價值和意義系統。

二、孔子創立了以仁為首的道德評價體系

孟子說孔子“集大成”是確實的,孔子把古代文明主流傳統繼承下來了,他把堯舜時代治國理政優良傳統如:“克明俊德”、“平章百姓”、“協和萬邦”(《尚書·堯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和夏商周三代尤其周代周公以德導禮的好傳統如:“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尚書·蔡仲之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尚書·泰誓》,天與人民的關系:把民意與天命統一起來)、“敬德”“保民”(《尚書·周書》,君與民的關系:以民為主體,以君為客體)、“明德慎罰”(《荀子·成相》,德與刑的關系:德主刑輔)、“明恕而行,要之以禮”(《左傳·隱公三年》,德與禮的關系:德導禮齊)等繼承下來,用仁和之學加以提高,初步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理性的自覺。

孔子以仁論德,又經過孟子(仁義并舉)、荀子(以禮行仁)和漢儒的加工,遂形成“五常”、“八德”的基本道德體系。“五常”——仁義禮智信,乃人生常道,人人須臾不能離,“五常”以仁為靈魂。“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它是“五常”的擴展,而以忠孝為核心。

“五常八德”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解釋,有些說法會過時,但其本質屬性是永恒的。表現在人生態度上,就是修己以安人,修齊治平,憂患意識,以天下為己任,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現在家庭生活上,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妻柔,兄友弟恭;表現在朋友關系上,就是朋友有信,道義之交,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貴在恒持;表現在治國理政上,就是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政以德,民生為本,正己正人,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用賢納諫,廉潔奉公,政通人和,居安思危;表現在經濟生活上,就是見利思義,取之有道,富民均平,重農扶商,輕徭薄賦,開源節流;表現在國防軍事上,就是仁者無敵,義兵必勝,智勇雙全,足食足兵民信,有文事者必有武備;表現在國際外交上,就是協和萬邦,講信修睦,禮尚往來,近悅遠來,化干戈為玉帛;表現在文化和文藝上,就是和而不同,文以載道,盡善盡美,德藝雙馨,中和為美;表現在民族宗教上,就是華夷一家,因俗而治,敬鬼神而遠之,政主教輔,神道設教;表現在教育上,就是尊師重道,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仁智勇兼修,學思并重,啟發式教學,教學相長,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表現在人與自然關系上,就是敬畏自然,天生人成,贊天地之化育,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表現在社會理想上,就是小康大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四海一家。

仁愛是孔孟儒學的靈魂,落實下來便是“忠恕之道”。曾子認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忠恕之道里“恕”道更加難能可貴。孔子在回答子貢“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的提問時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這就是孔子的一貫之道,其最偉大的精神是能將心比心、關愛和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這正是當代社會最缺乏的精神。

歷史在演化,社會在變遷,儒家上述種種規范則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當然還有老子道家的尊道貴德、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返璞歸真、貴柔守雌,儒道互補形成中華文化的底色;還有佛教與諸教以及諸子百家,共聚為璀璨的精神家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州市| 绥阳县| 松滋市| 中方县| 手机| 中江县| 阿拉善盟| 稻城县| 玉环县| 鸡东县| 宝山区| 武宁县| 内江市| 肃宁县| 太康县| 永顺县| 太保市| 禄劝| 桦川县| 辛集市| 穆棱市| 辽宁省| 涟水县| 榆树市| 安图县| 延寿县| 师宗县| 古田县| 常熟市| 广灵县| 泾源县| 桦川县| 揭东县| 虞城县| 吴堡县| 扬州市| 石嘴山市| 仙居县| 桃江县| 乌兰察布市| 富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