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領導干部讀國學
一
什么是國學?
西周時期,我國便有“國學”一詞。當時的“國學”,是指天子或諸侯設立的教育機構;后世歷代王朝在京師設立官學,如太學、國子學等,也通稱為“國學”。可見,這個“國學”指的是“國立學校”,與我們現在所說“國學”的含義,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中國古代,雄踞東亞。在士大夫心目中,只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天下觀,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觀,因此談不上有“國學”。近代以來,歐風美雨馳而東,這才逐漸有了“西學”與“中國之學”的區分。現代“國學”一詞,一般認為源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日本。當時,日本思想界荷田春滿、賀茂真淵等人提倡研究日本古代典籍,闡明日本固有的精神,提出了“國學”一詞。受此思潮影響,流亡日本的立憲派梁啟超、黃遵憲等,同盟會員章太炎、陳去病等,開始使用“國粹”、“國學”、“國故”、“國故學”等詞匯。這里的“國”字,包含了他們力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實現救亡圖存的愛國情結。如梁啟超說:“養成國民,當以保存國粹為主義,取舊學磨洗而光大之”;章太炎認為:“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
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些“國”字頭的詞匯經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最終“國學”一詞取代了“國粹”、“國故”和“國故學”,成為通行的概念。1905年,鄧實、黃節等人在上海發起國學保存會,并創辦機關刊物《國粹學報》,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1906年,留學日本的青年革命者成立國學講習會,聘請章太炎為主講人,聽講者達數百人,著名的有錢玄同、馬裕藻、沈兼士、魯迅等人。1922年,北京大學研究所成立國學門,以蔡元培校長牽頭的國學門委員會為其核心組織,委員會的委員有顧孟余、李大釗、沈兼士、馬裕藻、魯迅、胡適等人,宗旨是“整理國故”。1925年,清華大學成立清華研究院國學門(后通稱“清華國學研究院”),延聘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吳宓等為導師,提倡“以現代科學方法整理國故”、“培養中西兼通的人才”。此外,東南大學、廈門大學、燕京大學等高校,在那一時期也成立過國學研究所或研究院。這些國學研究和教育機構的成立,說明國學逐漸“登堂入室”,成為學術界研究的一個方向。
但是,“國學”與其他學科不同,沒有一個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國學是和我國的固有學術直接聯系在一起的。如《辭海》中對國學的定義是:“國學,猶言國故,指本國固有的學術文化。”1996年,哲學家張岱年提出:“國學,亦稱中國學,即中國學術的簡稱。”張岱年所說的“中國學術”,包括義理之學(哲學)、考據之學(史學)、詞章之學(文學)、經世之學(政治學、經濟學)。此外還有天算之學(天文學、數學)、兵學(軍事學)、法學、農學、地學、水利學、醫學等。2008年,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教授提出,國學包括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它不僅僅指傳統學術,尤其指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與民族精神。他把國學分為四個層面:一是常識層面,即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ABC;二是學術與技藝層面,即傳統文化各門類各方面,包括地方文化、民間技藝、學術傳統之傳承;三是道德價值與人生意義的層面,如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學問;四是民族精神,或曰國魂與族魂的層面。
可見,國學的內容極其豐富,它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大成,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也是當代中國人應該繼承和弘揚的寶貴文化遺產。國學既可以是學術象牙塔中的研究對象,更能夠成為我們修習研讀,用以提升人文修養、打造價值理念、增長做事本領的學問。
二
領導干部要不要讀國學?回答無疑是肯定的。
誠然,國學雖不能當飯吃,一般來說它也無法教給人馬上就能用的技藝。但是,國學恰恰是一種“無用之用”。從大的方面說,國學中的精華可以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在激烈的全球文化競爭中,讓我們國家的文化能夠立于不敗之地。從個人方面說,國學可以豐富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一個人的人文素養,增強一個人運用其他實用技能的底蘊。
關于“學”對領導者的重要性,讓我們看一個例子。1917年8月23日,時年24歲的毛澤東給他的老師黎錦熙寫過一封長信。信中說:“今之紛紛,毋亦諸人本身本領之不足,無術以救天下之難,徒以膚末之見治其偏而不足者,猥曰吾有以治天下之全邪!此無他,無內省之明,無外觀之識而已矣。己之本領何在,此應自知也。以欂櫨之材,欲為棟梁之任,其胸中茫然無有,徒欲學古代奸雄意氣之為,以手腕智計為牢籠一世之具,此如秋潦無源,浮萍無根,如何能久?今之論人者,稱袁世凱、孫文、康有為而三。孫、袁吾不論,獨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細觀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實在何處,徒為華言炫聽,并無一干豎立、枝葉扶疏之妙。愚意所謂本源者,倡學而已矣。惟學如基礎,今人無學,故基礎不厚,時懼傾圮。”毛澤東在這里所談的“學”,當指一個人的學問功底或者人文底蘊,而非具體的實用技能。縱觀毛澤東的一生,他博覽群書,所閱讀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國學典籍。而且,他能夠“既讀有字之書,又讀無字之書”,奠定了極為深厚的學問功底,成為一生事業的基礎。
20世紀末,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民間悄然興起了“國學熱”,體現了人們迫切要求了解傳統文化的熱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2013年3月,他在中共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同年11月,他在山東考察時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2014年2月,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在這些論述中,習近平同志既闡明了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又指明了學習的內容和方法。
領導干部要善于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法學習國學,善于用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讓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隨著學問功底的不斷積累,我們可以了解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演變過程,從而推陳出新,引領時代文化的發展;可以領悟中華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從中汲取豐富營養,正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可以在國學中看到歷代成敗得失,把握社會發展規律,提高治國理政的本領;可以在國學中學習中華傳統美德,提高修身齊家的自覺性……
三
“領導干部讀國學”是一套專為領導干部學習國學、了解國學打造的系列叢書,其編纂主旨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本叢書以領導干部為讀者對象,故針對其作為領導者的特點,精選名家名作,特別是那些經歷過時間考驗,流傳至今,仍有一定時代意義的文章;在文章主題上,主要選擇那些與領導干部修身齊家、治國理政、歷史借鑒、個人修養等相關的文章,務求讓讀者讀書有興趣,讀書收實效。
第二,本叢書所選文章,以國學主題為標準,文章并不限于近代以來國學家的作品,也包括了歷代國學典籍中的名家名作(有學者認為,古代學者不是國學家),以及一些國學造詣深厚但并非國學家的作者相關的文章,例如,有無產階級革命家或其他領域的文化名人,他們也具有深厚的國學功底,他們作的關于國學的精彩文章也予以收錄。
第三,本叢書所選文章,盡量具有可讀性,即在行文上比較通俗易懂。對于部分文言文,則加上必要的注釋,以利讀者閱讀。
另外,自“國學熱”興起以來,有人以國學之名,行曲解國學之實,如坊間譏為“國學雞湯”的東西,本叢書一概不收。
最后,我們要敬告讀者,國學經歷了數千年的流傳演變,其中并非全是精華。我們要用分析的態度去讀國學,即善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必要的辨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用開放的心態對待國學,即在學習國學時能夠中外對照、互相借鑒;我們讀國學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學習國學不是為了“泥古”,而是立足當下,面向未來。本叢書中所選的文章,有的由于創作年代比較久遠,個別觀點或提法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也請讀者能夠“揚棄”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