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扇(中華經典名劇)
- (清)孔尚任
- 3513字
- 2020-12-11 18:32:55
第九出 撫兵(癸未七月)
(副凈、末扮二將官,雜扮四小卒上)
【點絳唇】旗卷軍牙[1],射潮弩發鯨鯢怕[2]。操弓試馬,鼓角斜陽下。
俺們鎮守武昌兵馬大元帥寧南侯麾下將士是也。今日點卯日期[3],元帥升帳,只得在此伺候。(吹打開門介。小生戎裝,扮左良玉上)
【粉蝶兒】七尺昂藏[4],虎頭燕頷如畫,莾男兒走遍天涯。活騎人,飛食肉,風云叱咤。報國恩,一腔熱血揮灑。
建牙吹角不聞喧,三十登壇眾所尊。家散萬金酬士死,身留一劍答君恩[5]。咱家左良玉,表字昆山,家住遼陽,世為都司[6],只因得罪罷職[7],補糧昌平。幸遇軍門侯恂[8],拔于走卒,命為戰將,不到一年,又拜總兵之官。北討南征,功加侯伯,強兵勁馬,列鎮荊、襄[9]。(作勢介)看俺左良玉,自幼習學武藝,能挽五石之弓,善為左右之射,那李自成、張獻忠幾個反賊[10],何難剿滅?只可恨督師無人,機宜錯過,熊文燦、楊嗣昌既以偏私而敗績,丁啟睿、呂大器又因怠玩而無功[11]。只有俺恩帥侯公,智勇兼全,盡能經理中原,不意奸人忌功,才用即休,叫俺一腔熱血,報主無期,好不恨也!(頓足介)罷,罷,罷!這湖南、湖北,也還可戰可守,且觀成敗,再定行藏[12]。(坐介。內作眾兵喊叫,小生驚問介)轅門之外,何人喧嘩?(副凈、末稟介)稟上元帥,轅門肅靜,誰敢喧嘩?(小生怒介)現在喧嘩,怎報沒有?(副凈、末)那是饑兵討餉,并非喧嘩。(小生)唗!前自湖南借糧三十船,不到一月,難道支完了?(副凈、末)稟元帥,本鎮人馬已足三十萬了,些須糧草,那夠支銷?(小生拍案介)呵呀!這等卻也難處哩。(立,唱介)
【北石榴花】你看中原豺虎亂如麻,都窺伺龍樓鳳闕帝王家[13]。有何人勤王報主[14],肯把義旗拿?那督師無老將,選士皆嬌娃。卻教俺自撐達[15],卻教俺自撐達。正騰騰殺氣,這軍糧又早缺乏[16]。一陣陣拍手喧嘩,一陣陣拍手喧嘩。百忙中教我如何答話?好一似薨薨白晝鬧蜂衙[17]。
(坐介。內又喊介。小生)你聽外邊將士,益發鼓噪,好像要反的光景,左右聽俺吩咐。(立起,唱介)
【上小樓】您不要錯怨咱家,您不要錯怨咱家。誰不是天朝犬馬,他三百年養士不差,三百年養士不差。都要把良心拍打,為甚么擊鼓敲門鬧轉加[18],敢則要劫庫搶官衙。俺這里望眼巴巴,俺這里望眼巴巴,候江州軍糧飛下。
(坐介。抽令箭擲地介。副凈、末拾箭,向內吩咐介)元帥有令,三軍聽者:目下軍餉缺乏,乃人馬歸附之多,非糧草屯積之少。朝廷深恩,不可不報;將軍嚴令,不可不遵。況江西助餉,指日到轅,各宜靜聽,勿得喧嘩。(副凈、末回話介)奉元帥軍令,俱已曉諭三軍了。(內又喊叫介。小生)怎么鼓噪之聲,漸入轅門[19]?你再去吩咐。(立起,唱介)
【黃龍犯】您且忍枵腹這一宵[20],盼江西那幾艖。俺待要飛檄金陵,俺待要飛檄金陵,告兵曹轉達車駕,許咱們遷鎮移家,許咱們遷鎮移家。就糧東去,安營歇馬,駕樓船到燕子磯邊耍[21]。
(副凈、末持令箭向內吩咐介)元帥有令,三軍聽者:糧船一到,即便支發。仍恐轉運維艱,枵腹難待,不日撤兵漢口,就食南京,永無缺乏之虞,同享飽騰之樂[22]。各宜靜聽,勿再喧嘩!(內吹呼介)好,好,好!大家收拾行裝,豫備東去呀。(副凈、末回生介)稟上元帥,三軍聞令,俱各歡呼散去了。(小生)事已如此,無可奈何,只得擇期移鎮,暫慰軍心。(想介)且住,未奉明旨,輒自前行,雖圣恩寬大,未必加誅,只恐形跡之間,難免天下之議。事非小可,再做商量[23]。
【尾聲】慰三軍沒別法,許就糧喧聲才罷,誰知俺一片葵傾向日花。
(下。內作吹打掩門,四卒下。副凈向末)老哥,咱弟兄們商量,天下強兵勇將,讓俺武昌。明日順流東下,料知沒人抵當。大家擁著元帥爺,一直搶了南京,就扯起黃旗,往北京進取,有何不可[24]?(末搖手介)我們左爺爺忠義之人,這樣風話,且不要題。依著我說,還是移家就糧,且吃飽飯為妙。(副凈)你還不知,一移南京,人心驚慌,就不取北京,這個惡名也免不得了。
(末)紛紛將士愿移家,
(副凈)細柳營中起暮笳[25]。
(末)千古英雄須打算,
(副凈)樓船東下一生差。
注釋:
[1]軍牙:指牙旗,古時立于軍營前之大旗,上以象牙裝飾旗桿。
[2]射潮弩發鯨鯢怕:形容軍隊的英勇、威武。射潮弩發,典自《吳越備史·武肅王》,相傳五代時吳越王錢镠(liú)修筑錢塘堤岸,但潮水日夜沖刷,無法施工。他率五百弓箭手射退潮水,終于筑成堤壩。鯨鯢,鯨鯢長百尺,雄曰鯨,雌曰鯢。
[3]點卯:古代官署卯時開始辦公,按花名冊查點吏役,故名。
[4]昂藏:形容人挺拔軒昂之態。
[5]“建牙吹角不聞喧”四句:借用劉長卿《獻淮寧軍節度使李相公》中前四句,形容左良玉功勛卓著。建牙,原指出兵前在軍營前樹牙旗,后也指武將出鎮。三十登壇,左良玉三十二歲任總兵。登壇,指登壇拜將,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劉邦設立壇場,擇日齋戒,拜韓信為大將軍。
[6]都司:官名,為都指揮使司的簡稱,掌管一省或一方的軍政。到了清初,職權削弱,屬于四品武官。
[7]得罪罷職:據侯方域《寧南侯傳》,左良玉曾因搶劫錦州軍備而被治罪。
[8]侯恂:字若谷,號六真,商丘(今屬河南)人,侯方域之父。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進士,官至戶部尚書。清順治三年(1646)歸里。
[9]荊、襄:荊州和襄陽,均為金陵的上游屏障。
[10]李自成、張獻忠: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
[11]熊文燦、楊嗣昌、丁啟睿、呂大器:明末官員,曾督師中原攻剿起義軍。
[12]行藏:行止。
[13]龍樓鳳闕:指帝王宮殿。
[14]勤王:指君王臨危,臣下帶兵救援。
[15]撐達:原為方言,指漂亮、老練。此處為支撐義。
[16]這軍糧又早缺乏:暖紅室本眉批曰:“有名無實,有兵無餉,是明末大弊。”
[17]薨薨:象聲詞。飛蟲振翅發出的聲音。蜂衙:蜂房。
[18]轉加:越發,更加。
[19]轅:指軍營大門。
[20]枵(xiāo)腹:空腹。枵,空肚子。
[21]駕樓船到燕子磯邊耍:暖紅室本眉批曰:“亂兵迫協,不得不為此言,遂為千古口實,可不慎哉!”
[22]飽騰:指士飽馬騰,軍士腹飽,軍馬歡騰,形容給養充足,士氣高昂。
[23]事非小可,再做商量:暖紅室本眉批曰:“寧南即時改悔,而訛言紛紛,決川難防矣。”
[24]“往北京進取”二句:暖紅室本眉批曰:“天下事壞于此輩,后日誘左夢庚者,此輩也。”
[25]細柳營:此指部隊紀律嚴明、軍容整飭。典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西漢時,周亞夫屯兵細柳,軍紀森嚴,文帝進入軍營,必須按軍紀行事。暮笳:指黃昏時的笳樂。笳,古代西域少數民族的一種管樂器。
點評:
本出出評:“興亡之感,從此折發端,而左兵又治亂之機也。淋漓北調,當擊唾壺歌之。”
這一出將視野從金陵移到了武昌,從侯、李諸人身上移到了左良玉身上,主要講述左良玉發愁軍中缺糧,唯恐變亂,故而以“移師南京”為借口安撫眾人。
在該出中,孔尚任塑造了一個忠貞不二的左良玉形象,一心報國,卻掣肘于各種積弊,與歷史上的左良玉形象有一定差距。
歷史上的左良玉極富軍事才干,但人品卻并不如戲中所寫一般高尚。《明史》曰:“左良玉以驍勇之材,頻殲劇寇,遂擁強兵,驕亢自恣,緩則養寇以貽憂,急則棄甲以致潰。當時以不用命罪諸將者屢矣,而良玉偃蹇僨事,未正刑章,姑息釀患,是以卒至稱兵犯闕而不顧也。”可見,左良玉固然戰功卓著,但在行事上有諸多不端,曾做過縱兵搶糧、養寇自保的事情,也屢屢不服從上級命令,并非如本出中自己所言的忠貞,反而是偏私甚重的。
塑造這樣的左良玉形象,孔尚任當也有所考慮—因為在當時的南明陣營中,尚無一個足以與弘光朝廷相抗衡、足以鉗制弘光朝廷的人。而歷史上左良玉則足以與弘光朝廷相抗衡,也曾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而且,孔尚任也并未將左良玉形象塑造得全忠全孝、無可指摘,左良玉“移師南京”的口號宣揚,已體現出其莽撞的一面,在大敵當前的時刻與弘光朝廷的軍事力量內斗,更顯自負、不負責任。
該出從多種角度,塑造了左良玉的形象。
開場的獨白一段,通過對左良玉勇武形象、卓著武功的介紹,奠定了人物基調。在表明其善戰的同時,更表示出對于君王的忠誠無二,為其賦予了正義的光環。由這兩方面看來,左良玉便從能力上與道義上,足以成為一個可與弘光朝廷抗衡的人了。
隨后在面對軍營缺糧喧嘩時,左良玉表示無奈:諸多勤王力量,不是年輕缺乏經驗,就是只知空喊口號,并無足夠的實力與決心。左良玉固然有力維持大局,但卻后勤匱乏、難以為繼。雖說英雄氣短,卻也說明他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毅。他向眾軍許下“移師就糧”的空言,也是出于無奈,幾句“慰三軍沒別法,許就糧喧聲才罷,誰知俺一片葵傾向日花”,正將其心跡表露無遺。
出中還有諸多側面寫照,體現出左良玉義勇的形象。其一是副末、副凈二將官的登場—這樣氣勢威嚴的人物上場,或者凸顯后上場人物的猥瑣鄙陋,或者鋪墊其威嚴肅穆,而左良玉的出場,即屬后者;其二是結尾兩個軍士的議論,前者以為左良玉“移師就糧”,或有黃袍加身之想,但勸解的人卻以左良玉忠義為說,也是一個有力的側面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