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幼年的時候,父親就已經是個聞名鄉里的家鄉菜廚師。他經常為十里八鄉的鄰里鄉親掌勺婚慶喜事與各種宴會,寒暑假里總有機會跟父親出去,品嘗到了魯菜的好滋味,也因此喜歡上廚師這個職業,自然而然得到父親的真傳。
今天,父親已經離我而去,不斷淬煉自身廚藝就是對他老人家最好的緬懷,也謹以此書獻給我廚藝上的啟蒙之師—我的父親,我相信這僅僅是我廚藝道路上的第一份成績單。
如果說兒時家鄉的魯菜為我展開了美食的一扇窗口,之后在全國政協禮堂等地方跟隨各派大師歷練的官府菜、國宴分餐菜又為我打開了一道道門。尤其在全國政協禮堂8年時間里,受惠掌勺的各路名廚名家的教誨與自己的心得體會,領悟以官府國宴菜為起點的中國美食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唯有兢兢業業把每道工序做到精致,才對得起千挑萬選的那些食材和就餐的來賓。一份耕耘一分收獲,站在全國政協禮堂主廚的位置上,感到自己還需要更多磨礪,從普通廚師做到高檔會所、星級酒店行政總廚,位置越高,越感到通往廚藝大師的道路越是高深遼遠。
作為一名好的廚師,應當博采眾長而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學到的就是最好的。各種菜系可以融會貫通,而不是一定就是對立不可融合的,譬如魯菜中的孔府菜和官府菜、宮廷菜、今日的國宴分餐菜既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各有所長,融會貫通正是我的興趣所在。
從喜歡吃到喜歡做,就是想把味覺的快感傳導給更多人,讓更多人分享中國美食的好滋味。
通過商業性星級酒店、高檔會所等行政主廚、廚師長職位的錘煉,又使我認識到現代美食中有機養生、綠色生態等新元素已經越來越重要,吃出健康、吃出中華美食的藝術氛圍已經是不可或缺的時尚元素。色、香、味是中國美食昔日的三大要素,從營養學出發的養生元素、從美學出發的食物造型藝術等對美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游學中國民間美食萃取其中精華,讓官府菜走向民間發揚光大成為我的一個職業追求,期望花開結果。正如《舌尖上的中國》揭示的那樣,有些民間食材的精美與獨一無二有時是官府菜食材也難以達到的,民間特殊食材的烹飪方法何嘗不是官府菜值得吸取的營養元素,每一味食材必有其最恰當的烹飪方式方能尋找到其人世間最美味的境界。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
越浦黃柑嫩,吳溪紫蟹肥。
唯有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與時間,才懂得中華美食的魅力永無止境。
走進東南亞地區,西餐中米其林大師的食材造型藝術乃至就餐環境中的燈光元素也讓人領悟,美食中的情調已經與美食本身的色香味同等重要。
從父輩言傳身教開始,20多年的從業經歷,越懂得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越讓自己敬畏景仰,探尋的興趣也越來越大,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博采眾長方能走進新天地。從中國美食色、香、味的最早元素到今日綠色生態、有機養生乃至情調造型等時尚元素的滲透,都是需要不斷修煉才達到至高至上新境界。
這本《創意官府菜》是自己職業生涯一個階段的小總結,每款菜式均以簡明文字介紹了主料、配料、調料、做法和菜品特色并輔以彩照。希望通過此書,讓讀者朋友領略到現代創意、養生官府菜的精髓與奧妙,如果能夠讓眾位美食愛好者的味蕾定位儀找到了他們魂牽夢繞的那個位置,就是自己最大的榮幸。
“無聲細下飛碎雪,放箸未覺全盤空”就是我所期頤的廚藝與食客之間的氛圍。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業內外各界朋友、師長的指導,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謝。感謝領導與各界朋友對本人廚藝的支持、肯定與指教,這些都是我追尋在中華美食文化之路上的源源動力。
由于時間與知識的局限,本書編寫過程中難免有謬誤與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朋友、美食愛好者、業內外大家、導師批評指正,我將懷著感恩的心在以后的作品中更上一層樓,一起為弘揚中華美食文化走向更為廣闊高遠的境界共同努力!
萬玉寶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