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梯級公開課6
- 摩羅 楊帆編著
- 623字
- 2019-06-17 10:42:28
四、課文模式
《國學梯級公開課》每級一冊,每冊20課,經、史、子、集各5課。每課以主課文為核心,加以注釋、解讀與闡發。每課由9項內容組成?,F將其中主要板塊的特點介紹如下。
【人物故事】介紹課文作者,或課文中提到的重要人物。介紹時常常帶出該人物主要經歷、思想、成就和歷史影響。
【主課文】這是全書的核心。學習這些課文,就是觸摸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譯文】希望習者盡量不看譯文,僅在對原文意旨拿不準時,查閱譯文作為參考。
【賞析與寫作指導】賞析是對文章特別精彩之處予以解讀,以深化習者對課文的理解。如果閱讀每一篇經典時,都能有意識地體會其感情態度、篇章結構、語言藝術,我們的寫作水平一定會逐步提高。
【延伸知識】延伸知識大多是介紹與主課文內容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文化知識。
【副課文】增加副課文,主要是為了擴大習者的文言文閱讀量。學習一種語言,閱讀量越大,進步就越快。多年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課文,每學期兩個單元大約6課,平均每課約400字,一學期2000多字,初高中12個學期才學不到3萬字,頻率如此低,閱讀量如此小,所以高中畢業之后,基本上沒有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思考與訓練】思考題一般都是引導讀者在主課文或副課文內容的激發下,展開人文思考。訓練題主要是將文言文翻譯為白話文的練習。
《國學梯級公開課》,平均每課(主課文加副課文)有文言文原典1000—2000字,18冊共有文言文原典約54萬字,是中學教材中文言文原典的19倍。有了這樣的學習頻率、強度和閱讀量,才能真正具備文言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