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唐長安的國家樂伎與樂舞
- 穆渭生 張維慎
- 2372字
- 2019-09-09 16:41:07
二、盛唐的宮廷教坊
盛唐時期宮廷“俗樂”的蓬勃繁興,與唐玄宗整頓并擴大教坊、設置“梨園”機構的制度性措置密切相關。而其發軔之事,也頗具戲劇性色彩。
(一)唐玄宗“整改”教坊
崔令欽身歷盛唐之世、睹聞長安樂舞,所撰《教坊記·序》記玄宗軼事云:
玄宗之在藩邸,有散樂(俳優、雜伎)一部,戢定妖氛,頗藉其力;及膺大位,且羈縻之。常于九曲閱太常樂,[太常]卿姜晦,嬖人楚公皎之弟也,押樂以進。凡戲,輒分兩朋,以判優劣,則人心競勇,謂之“熱戲”(競賽)。于是詔寧王(玄宗大哥)主藩邸之樂以敵之。
一伎戴百尺幢,鼓舞而進。太常[樂伎]所戴即百余尺,比彼一出,則往復矣,長欲半之,疾仍兼倍。太常群樂[伎]鼓噪,自負其勝。上(玄宗)不悅,命內養五六十人,各執一物,皆鐵馬鞭、骨檛之屬也,潛匿袖中,雜于聲兒【坊中呼太常人為“聲伎兒”】后立。復候鼓噪,當亂捶之。皎、晦及左右初怪內養麇至,竊見袖中有物,于是奪氣褫魄。而戴幢者方振搖其竿,南北不已。上顧謂內人者曰:“其竿即自當折。”斯須中斷,上撫掌大笑,內伎咸稱慶。于是罷遣。
翌日詔曰:“太常禮司不宜典俳優雜伎。”乃置教坊,分為左、右而隸焉,左驍衛將軍(從三品)范安及為之使(教坊使)。
按:玄宗借“熱戲”時太常散樂“被失敗”(“藩邸散樂”的伎藝水平遜于太常樂伎)為契機,進行機構整頓,將太常教坊改屬內侍省(宦官系統)職掌、“教坊使”由皇帝直接任命。其時間在開元二年(714)正月。
在此需做一點補充說明:在開元十六年(728)春以前,玄宗是居于大明宮聽政的;之后才移仗興慶宮(南內。今西安市興慶宮公園)。
移仗之前的內侍省在大明宮西側右銀臺門內。
(二)又置的“內教坊”
據《新唐書·百官三·太常寺》:開元二年,唐玄宗整改教坊時,
又置內教坊于蓬萊宮(大明宮)側,有音聲博士、第一曹博士、第二曹博士。
按:這所“又置[的]內教坊”,是與大明宮外面的左、右教坊(見下文)相對而言——設在大明宮的“東內苑”里(參看附圖4、9、10)。
東內苑(風景園林區)在東內(大明宮)之東南隅,南北二里,東西盡一坊之地。南即延政門,北即左銀臺門,東即太和門。苑之近北有左、右云龍門,苑中有龍首殿、龍首池。池東有靈符應圣院、承暉殿、看樂殿、小兒坊、內教坊、御馬坊,毬場亭子殿。
而當時“又置內教坊”,是用來安置玄宗稱帝前的“藩邸散樂”——其中有不少人曾追隨李隆基參加過宮廷政變,屬于“樂伎功臣”;將他們暫時安置于此,等待論功行賞,授予官職(亦即容納“俳優、雜伎”)。
在開元二年“又置內教坊”(俗樂機構)時,后宮的“云韶府”(雅樂機構。唐初所設“內教坊”)并未撤銷,仍然沿用“云韶”習稱。據《大唐故內侍蘇公(思勖)墓志銘并序》:開元二十三年(735),大宦官蘇思勖(676—745)曾任“檢校云韶使”(“檢校”,指代理某官)。
(三)外教坊(左、右教坊)
盛唐時期的宮廷“外教坊”,在長安、洛陽都有設置。據《教坊記》:
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原長樂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蓋相因成習。東京兩教坊俱在明義坊,而右在南,左在北也。坊南西門外即苑之東也,其間有頃余水泊,俗謂之“月陂”,形似偃月,故以名之。
(1)西京長安的光宅坊,位于大明宮之南、皇城之東。其東鄰翊善坊,再東便是長樂坊——北對大明宮延政門,故改名“延政坊”。站在大明宮正南的丹鳳門向南瞭望,光宅坊在右(西南),延政坊在左(東南)。(2)長樂坊的東大半,曾是唐睿宗(李旦)“在藩”舊宅,于景云元年(710)立為大安國寺(睿宗本封“安國相王”),寺內有舊時的舞榭紅樓。在此坊的西南隅又有興唐觀,原為司農寺園地,于玄宗開元十八年(730)造觀。到憲宗元和初年又加以擴修,十四年(819)徙置“仗內教坊”于此坊之內。
按:唐玄宗“整改”教坊機構的要點有三:(1)將其管理權改屬于宮廷系統,以內侍省大宦官擔任“教坊使”,直接聽命于皇帝。(2)從專業伎藝上看,“又置內教坊”即增加了樂伎人數;設在大明宮側東內苑,距外教坊很近,便于教習管理和“御前供奉”。(3)以宮廷教坊來容納“新聲、散樂、倡優之伎”(俗樂),與太常“雅樂”明確區分開來。這是自隋煬帝建立教坊以來,對其性質功能重新“定位”;也是玄宗即位后的“新政”舉措之一。
(四)宜春院
所謂“宜春院”,原本為地名,位于東宮東北隅的宜春宮北面。而東宮是“傅宮城(太極宮)之東,南北與宮城齊”。由宜春院出東宮的北門至德門,便是西內苑(北苑),向東便是大明宮。從空間位置來看,宜春院與外教坊大致處在東西同一條地帶上,但被高高的宮墻阻隔,不能直接往來。
從樂舞機構系統上來看,“宜春院”隸屬宮廷職掌。但從專業伎藝水平、宜春“內人”受到玄宗喜愛和優待的程度來看,她們可謂占盡風頭,遠非一般宮妓可比。有關盛唐宮廷“宜春院”的基本情況,主要見載于《教坊記》:
妓女入宜春院,謂之“內人”,亦曰“前頭人”,常在上(玄宗)前頭也。其家猶在教坊,謂之“內人家”,四季給米(一人得寵,全家沾恩)。其得幸(侍寢)者,謂之“十家”,給(賞)宅第,賜無異等。初,特承恩寵者有十家。后繼進者,敕有司:給賜同“十家”。雖數十家,猶故以“十家”呼之。每月二日、十六日,內人母得以女對(探望相見);無母,則姊妹若(或)姑(婆母、姑母)一人對。“十家”就本落(家),余內人并坐內教坊對。內人生日,則許其母、姑、姊妹皆來對。其對所如式(規章條例)。
樓下戲出隊,宜春院人少,即以云韶添之。云韶謂之“宮人”,蓋賤隸也。非直美惡貌殊,佩琚居然易辨,內人帶魚(魚形佩飾),宮人則否……
由此可知,宜春“內人”主要選自外教坊(右教坊多善歌,左教坊多善舞),另有從地方州縣“征召”或“進獻”的,皆為容色靚麗、伎藝優秀者,專在御前供奉歌舞。從“特承恩寵”的“內人家”獲特殊恩賞“四季給米、給宅第”,更說明宜春“內人”的歌舞伎藝,是教坊系統的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