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唐長安的國家樂伎與樂舞
- 穆渭生 張維慎
- 1666字
- 2019-09-09 16:41:07
一、初唐的“教坊”機構
隋唐時代的“坊”,為城市居民區。而“教坊”之初義,乃泛指教習場所、官署,并非專指樂舞機構。如唐初以來,在宮內置有“內文學館”,選宮人中有儒學者一人為學士,教習宮人“書、算、眾藝”;武則天時改為“習藝館”,又改為“翰林內教坊”,以事在禁中故也;至玄宗開元末年撤銷。不過,“翰林內教坊”與宮廷音樂機構“內教坊”,是互不相涉的。
唐代的宮廷樂舞機構“教坊”,容納“俗樂”(娛樂性歌舞、俳優和雜戲等),用于宮廷宴饗、節慶酺會等場合。其突出特點是表演性、娛樂性強,上自朝廷君臣,下至士庶百姓,皆喜聞樂見。
(一)太常寺“教坊”
唐朝初年的太常寺“教坊”機構,說來話長,其組織制度始于隋朝。(1)隋文帝初年,將前朝(北齊、北周)的散樂伎人全部遣散為民。(2)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又“總追四方散樂,大集東都(洛陽)……皆于太常教習”。三年十月,“敕河南諸郡送一藝戶,陪(增益)東都三千余家,置十二坊于洛水南以處之”
。六年(610)二月,煬帝又采納太常少卿裴蘊奏議,“大括魏、齊、陳樂人子弟,悉配太常,并于關中為坊置之,其數益多前代”?!笆呛?,異技淫聲,咸萃樂府,皆置博士弟子,遞相傳教,增益樂人至三萬余”
。即在長安、洛陽設置教坊,作為“俗樂”伎人的集中居住區,并傳習伎藝。
李唐代隋,沿承隋制,也將其太常教坊樂伎一并“接收”。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八月,對前朝樂伎予以“蠲除”(“免賤為良”,落籍州縣),但仍依舊要在太常樂署“分番”(輪流)供役。
舊制之內,散樂(娛樂性歌舞、雜伎)一千人,其數各系諸州多少,輪次隨月當番……貞觀二十三年(649)十二月,詔諸州散樂太常上[番]者,留二百人,余并放還。(《唐會要》卷三三《散樂》)
按:所謂“舊制”,依上下文義,應是武德、貞觀年間的制度。
據《新唐書·百官三·太常寺》:太樂署有“散樂三百八十二人,仗內散樂一千人,音聲人一萬二十七人”。但這條史料的具體時間不詳。若從樂伎人數上來推測,大約也是唐初“舊制”——教坊分為內、外兩個系統。(1)“外教坊”(娛樂性俗樂)隸屬太常寺。(2)宮廷“內教坊”(后宮禮儀性雅樂)由宦官掌管(設“內教坊使”),伎藝教習則由太常寺負責。
唐玄宗即位后,撥亂反正,整頓朝綱。將“太常教坊”歸屬于宮廷樂舞系統,仍由宦官充任“教坊使”。從此確立了教坊職掌“俗樂”的樂官體制。
但在太常寺下仍有“散樂”編制。據《唐六典·太常寺》:開元時太樂署有“短番散樂一千人,諸州有定額。長上散樂一百人,太常自訪召(挑選)。”
(二)宮中“內教坊”(云韶府)
據《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二》:宮中的“內教坊”,由宦官職掌。
內教坊,武德(618—626)以來,置于禁中,以按習雅樂,以中官人(宦官)充使。[武]則天改為云韶府,神龍復為教坊。
在“武周”(武則天稱帝時期)如意元年(692)五月,曾將“內教坊”改名為“云韶府”,仍以中官人充使(云韶使)。到唐中宗復位后的神龍(705—707)時,又恢復使用“內教坊”舊名。但“云韶府”作為口頭習稱,仍繼續沿用。
而挑選宮女“按習雅樂”,以備后宮禮儀,亦是沿承隋制。隋初,太常卿牛弘等人修定皇后“房內樂”,不用鐘聲。而隋文帝“龍潛時(稱帝前)頗好音樂,常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天高》,讬言夫妻之義。因即取之為房內曲,命婦人并登歌上壽并用之。職在宮內,女人教習之”。到煬帝大業六年(610),又采納秘書監柳顧言“請增房內樂”奏言,“以歌鐘、歌磬,各設二虡(架),土革絲竹(樂器)并副之,并升歌下管,總名房內之樂。女奴(宮女)肄習,朝燕用之”
。
據《舊唐書·太宗紀》:貞觀五年(631)八月,初令天下:決死囚之日,“尚食[局]進蔬食,內教坊及太常不舉(奏)樂”。又據《新唐書·王珪傳》:太宗皇帝曾“使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樂律授宮中音家,伎不進,數被讓(責備)”。
又據《舊唐書·音樂志二》:“舊(隋文帝時)皇后庭但設絲管,大業(隋煬帝時)尚侈,始置鐘磬,猶不設镈鐘,以镈磬代。武太后稱制,用鐘,因而莫革。”在武則天執政時期,“云韶府”樂妓人數有增添;而“用鐘”則說明仍是“按習雅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