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酸痛——運動后延遲性肌肉酸痛
說起訓練頻率和恢復,很多人會想到訓練后第二天的肌肉酸痛。
做過力量訓練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剛訓練完沒事,第二天,訓練的部位肌肉開始疼,一用力就疼,一碰也疼。一般要疼一兩天,甚至有時候會疼三四天。
因為這種酸痛感不是訓練后馬上出現的,而是第二天(有的人甚至更晚)才出現,所以學術上將這種現象叫作運動后延遲性肌肉酸痛。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酸痛的呢?目前還沒有明確。1902年,運動醫學界開始研究延遲性肌肉酸痛,陸陸續續提出過一些理論,但直到現在,這個問題還沒弄清楚。其實也不奇怪,學醫的同學都知道,人體的疼痛機制本身就非常復雜,所以延遲性肌肉酸痛真的很難解釋。
不過民間有許多說法,最有市場的就是延遲性肌肉酸痛是因為乳酸,訓練產生了乳酸,乳酸沒有排出去,所以第二天就開始酸痛了。很明顯,這種說法站不住腳,如果真的是乳酸排不出去導致的,那為什么當時不酸痛,非要等到第二天?
力量訓練的確會因為糖類的無氧代謝產生大量乳酸,但是乳酸產生的同時也在清除,肌肉中的乳酸清除速度很快,即便是血乳酸,在運動后的1~2個小時內也會清除干凈,根本不會等到第二天去讓你的肌肉酸痛。
這種荒唐的解釋還引發了另一種說法,說訓練后必須拉伸、排酸,否則第二天肌肉就會酸痛。既然肌肉酸痛跟乳酸沒有關系,那這種說法也就毫無落腳之地了。而且,運動后拉伸對預防延遲性肌肉酸痛也無效。
那有人會問,到底該怎樣緩解延遲性肌肉酸痛呢?目前仍然沒有有效的方法。雖然諸如冷療、按摩、超聲、電流療法、牽拉、加壓包扎,還有高壓氧療法和運動療法等被提出來,但從大量綜合研究來看,效果都不怎么樣[6]。目前公認的特別有效的方法還沒有。
【劃重點】
延遲性肌肉酸痛跟乳酸無關,目前還沒有公認、有效的緩解方法。
所以,如果不喜歡延遲性肌肉酸痛,那么預防仍然是最有效的手段。
離心運動更容易造成延遲性肌肉酸痛。從我們的經驗上看確實也是這樣。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密集離心運動可能就是下樓梯,還有下山,這對腿部肌肉來說,都是典型的密集離心運動。經常不活動的人,突然做這類離心運動之后,第二天往往肌肉就會出現酸痛。
延遲性肌肉酸痛,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平時越不習慣的運動動作,越容易造成延遲性肌肉酸痛。比如我們練肌肉,老用一個動作來練,慢慢地,延遲性肌肉酸痛的感覺也越來越不明顯。但同樣的肌肉部位,如果換個新動作,延遲性肌肉酸痛的感覺又會很明顯了。
其實練肌肉的人,往往很喜歡延遲性肌肉酸痛。一方面,酸痛期間都伴隨著肌肉的腫脹感,很有感覺;另外,很多人認為,訓練后第二天肌肉酸痛就代表練到位了,所以心里很有滿足感。
那么,延遲性肌肉酸痛是否能代表肌肉訓練到位了呢?目前還不能下結論,但可以這么說,延遲性肌肉酸痛很可能與肌肉增大關系密切。比如有些研究認為,延遲性肌肉酸痛可以使肌肉衛星細胞大量增殖,我們知道,衛星細胞負責肌肉的修復再生。所以,很可能,注意是很可能,延遲性肌肉酸痛是讓我們肌肉增長的一個因素。
但這仍然只是一種可能性。
所以,一方面,我們不要“唯延遲性肌肉酸痛論”,認為只要不疼,就是沒練到位。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重視延遲性肌肉酸痛,尤其是新手。比如說一個新手剛開始練肌肉,練完了沒有酸痛感,那可以肯定地說他沒練到位。
對有一定訓練經驗的人來說,不酸痛,可能提示你需要換動作了。所以總的來說,酸痛可能還是比不酸痛好。
【劃重點】
肌肉酸痛可能對增肌比較重要,但是不能用肌肉酸痛與否作為衡量是否增肌的唯一標準。
常有人問,為什么我怎么練都沒有酸痛感?這怎么辦?這種情況,一般多見于訓練老手。如果想追求延遲性肌肉酸痛,一個是可以換動作,用新的動作產生對肌肉新的刺激。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強調離心收縮的過程。比如可以專門增加一個純離心組,使用大負重單做離心訓練,但是要注意安全。
很多人關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肌肉酸痛期間該不該繼續訓練?一般不建議。
延遲性肌肉酸痛期間,肌肉收縮力會降低,而且肌肉運動單位的募集模式還可能發生改變,這可能是因為有一部分肌肉纖維出現了明顯的損傷。總之在肌肉酸痛期間,最好不要進一步做大重量的訓練,否則導致肌肉嚴重損傷的可能性會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