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心理劇指導師
- 游金潾 劉義林 馮春艷
- 1263字
- 2020-06-29 17:32:22
第五節 劇的原理與角色理論
一、劇的原理
人生就是一個舞臺,我們每天上演著不同的劇目,這些劇目都是在生活處境當中所發生的生命事件。在生命事件當中,我們存留了影像與記憶。這些生命的影像與記憶,隨著時間的流轉,有的淡化,有的因事件的雷同擴大,并加深了影像的影響力,或者是因事件的過度打擊與沖擊,讓人懼怕相同的影像。
這些影像,讓人“觸景生情”,產生各種情緒與行為反應。沖擊大者,讓人因傷痛而退縮或隱避,甚至轉化成各種身心病癥,如抑郁癥等。
換言之,在每天的生活處境之中,我們與生活周遭的他人發生了各種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的生活事件。發生生活事件時,我們的感官全部開放,我們帶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身體感官接觸一切事物,也將這些感官的記憶記存在生命事件之中。一旦接觸類似或相同處境的事件時,我們的感官記憶被喚起,用來保護或防衛自己。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謂的“觸景生情”,我們因過去生命事件的“景”將身體感官的各種“情緒記憶”喚醒出來,并做出反應。若過去的生命事件過于傷痛或沉痛,人們經常“因為傷痛而退縮或隱蔽”。心理劇中的影像轉化療法,就是通過行動與劇的方式,將來訪者生命事件創傷的情景重現,以專業的技術協助來訪者重新面對過去的生命場景,修復其“阻塞”的行為、認知與情緒,改變其創傷時的影像與記憶,進而建立來訪者新的行為、認知與情緒。

二、角色理論
所謂角色,指的是適應社會時的一套行為模式。人在各種生活處境中,需要有各種角色來適應生活。如孩子的角色、爸爸的角色、媽媽的角色等。在適應各種環境時,我們會學習到各種角色和取得各種角色,社會學稱之為“角色取得”。在取得角色過程中,自然而然累積成個人適應社會的各種角色。這些適應社會的各種角色,我們稱之為“角色目錄”。我們在適應社會生活時,遇到不同的人和事物,我們就會從個人的角色目錄中找到一個合適的角色來扮演。這種扮演角色的行為,我們稱之為“角色扮演”。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是在生活處境中取得角色,形成了角色目錄,再從角色目錄中扮演角色。
但在慣常與例行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慣性的扮演某些角色,以某些角色作為生活及生命的主軸,如權威的角色、服從的角色、被害者的角色、加害者的角色、拯救者的角色等,在不知不覺當中把某些角色給固化或僵化,生活中只扮演某種角色,失去角色的多元性與彈性,我們稱之為“角色僵化”。
比如:一個小孩在一個權威的家庭中成長,為了適應這個權威的環境,他學會了以“乖順”的角色來應對,在家里當個“乖”孩子,在學校當個“乖”學生,在職場上當個“乖順”的員工。他把“乖順”當成他適應生活的唯一角色,把“乖順”的角色給僵化了。一旦他升為主管面對屬下時,若以“乖順”的角色來應對,那在管理上必然產生困難與困頓。因此,為了適應新的生活處境,他必須打破僵化的角色,學習與取得新的角色,方能適應新的社會行為。一旦他學習新的角色,把新的角色放入角色目錄之中,其日常生活的角色扮演就能更為彈性與平順。心理劇的作用就在于協助來訪者,洞察其僵化的角色,學習新的角色以適應新的生活處境,提升自我,開展新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