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心理劇指導師
- 游金潾 劉義林 馮春艷
- 3378字
- 2020-06-29 17:32:22
第四節 宣泄與平氣原理
心理劇訓練除喚醒人的自發性與創造力外,還帶給人凈化的作用,這種凈化的作用,莫雷諾沿用亞里士多德的用詞,將其稱為宣泄。
宣泄這個詞本意是身體的凈化。亞里士多德所引用宣泄概念的情境是:觀眾在觀看希臘悲劇的過程中,讓人得以宣泄心中的失衡。莫雷諾贊同亞里士多德的分析。戲劇演出對觀眾的影響是:戲劇中的劇情可能會激發觀眾私下產生的某些不安情緒,這些情緒會在他面前的舞臺上被擴大。這種自發因素,一方面喚起觀眾無法依靠自己達到的高度失衡;另一方面也讓觀眾不純凈的情境有機會獲得完全開放的凈化。觀看過戲劇、電影或電視劇的人都應該有過這種經驗。觀看電影時,電影中的劇情有時會勾起自己心中的陳年往事,這些往事或喜、或悲、或痛、或哀、或怒、或狂,讓我們不能自已,但在觀看之后,這些情緒卻全然得以釋放,心境更新。這是戲劇或電影給人帶來的宣泄。
莫雷諾認為,觀看希臘悲劇的過程中除了讓觀眾得以宣泄之外,演員本身也同樣得到宣泄。但是,演員的宣泄程度會隨著他重復演出的次數而逐漸下降。演員宣泄程度最高的時候,應是初看編劇劇本和第一次演出的時候。當演員熟悉整個場景后,場景對他的反應就會像是一種傳承,到那個時候,宣泄的可能性與需求對他而言幾乎不存在了。同樣的,有些演員在第一次讀到某個角色時,展現出他們的最佳演出,然后從這個時間點開始,他們就變得越來越有傳承,他們越是需要時常預演和扮演一個角色,就越會失去自發性、真誠和個人興趣。
莫雷諾為何要指出觀看戲劇時除觀眾外,演員也同樣得到宣泄呢?莫雷諾認為宣泄可以分為被動的宣泄與主動的宣泄。被動的宣泄是由希臘戲劇演變至今的傳統戲劇,就像亞里士多德所指的觀眾的宣泄概念。主動的宣泄則是來自東方或近東宗教(相對于中東、遠東的宗教)。這些宗教認為,為了成為救世主,圣徒必須做出努力,首先他必須拯救自己。在希臘情境中宣泄的歷程被認為局限在觀眾;在宗教情境中,宣泄的歷程局限在個體本身。在希臘概念中,角色的實現歷程發生在客體,也就是舞臺上的象征人物;在宗教概念中,實現的歷程發生在主體,是一個尋求宣泄、活生生的人。莫雷諾認為,這兩種宣泄可以在心理劇中獲得整合。他在心理劇中保留了古希臘人的戲劇與舞臺,同時接受宗教的宣泄觀點,演員(心理劇的主角)在其中成為宣泄的主體。在舞臺上的主角帶著個人不幸的角色,而非戴著面具或化了妝,在演自己的劇而非演別人的劇,這是一種主動的宣泄。而在演出的同時,心理劇中的其他成員(觀眾),同時也得到情緒的宣泄,這是前面所說的被動宣泄。在心理劇中包括了這兩種宣泄,這種宣泄帶來心理劇主角與團體成員心理的療愈。
莫雷諾認為,個人的不幸可能由許多失衡的經驗造成。這些來源有三方面:一是身體;二是想法和行為;三是個體所能喚起的自發量,無法適應過于復雜的生活情境。身體指的是身體對心智的關系失衡或心智對身體的關系失衡;想法和行為指的是個體的想法與行為影響他人或他人的行為與想法影響個體。莫雷諾認為生活中的生理、心理、社會和文化層次都是個體失衡的原因,個人能達到并維持某種程度的平衡幾乎是一種奇跡,人們只有持續不斷地尋找獲得或增加平衡的方法,而最佳的平衡方法就是宣泄。
莫雷諾認為宣泄必須以具體和特定的方法加以應用,因此,問題是要找到一種實際但又在現實之外的方法來處理失衡現象。此方法包含身體宣泄的體現;讓宣泄的展現,盡可能體現在行動和動作的層次上,如同在語言上的層次;這個方法讓宣泄不僅用在個人,也用在兩個人、三個人或是生活情境中相扣連的許多人之間;這個方法為宣泄開啟了想象、非真實角色和關系的世界。而對所有這些以及其他問題的答案,都在人類創造性心智的發明——戲劇之中。換言之,這些宣泄都可在心理劇中呈現與療愈。
宣泄的概念與中醫平氣的概念相似。了解平氣之前,首先介紹一下中醫氣的概念及氣和情志(情緒)的關系。
中醫認為氣可以按其不同的功能、特性及運動分類,它們分別為元氣、宗氣、營氣及衛氣。元氣是最原本的氣,也是身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氣。元氣屬先天性的物質,它由腎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元氣是身體所有生命活動的動力,除了促進生長和發育,它還可維持組織、臟腑及經絡的功能。宗氣是指積聚于胸中的氣,其生成是由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從食物中化生的水谷精氣兩者結合而成。宗氣主要聚集于胸中,貫注于心肺之脈(血管),于呼氣時“出”,吸氣時“入”,它運行于呼吸道之間,促進肺的呼吸運動,并控制著語言及聲音的強弱。營氣是具有營養作用的氣,它們經常在脈中運行,與血有著密切關系,由于營氣與血常一起運行于脈中,故亦有“營血”的統稱。營氣會為全身的生理活動提供營養。衛氣是負責保衛及抵抗外邪的氣,它可以被理解為身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能保衛身體免受疾病的侵襲。
氣與情志又有很大的關聯,如《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指出:“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而《內經?舉痛論》更說明了情志與氣的關聯:“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現將其解釋如下:
(1)怒則氣上:發怒的時候,氣容易上升,是怒則氣上,岐伯曰:怒則氣逆,怒就容易使肝氣上逆。
(2)喜則氣緩:喜則氣緩,包括緩解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先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但暴喜過度,又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精神不能集中,甚則失神狂亂等癥,故《靈樞?本神》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3)悲則氣消:是指悲憂、悲哀過度,會引起心肺郁結,使人意志消沉,肺氣耗傷。《靈樞?本神》說:“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4)恐則氣下:是指恐懼過度,可使腎氣不固,氣泄于下。臨床可見二便失禁,或恐懼不解則傷精,發生骨酸痿厥、遺精等癥。恐則氣下,是一種精神極度緊張所引起的膽怯的現象。中醫認為恐懼過度,會傷人的腎氣。所以《靈樞?本神》說:“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內經?素問》的舉痛論篇又說:“恐則精卻,久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恐而傷腎,以致腎精不得上奉,當上者不上,而造成該下者不降,所以說氣下。
(5)寒則氣收:指寒性收縮,使陽氣不得宣泄的病機。寒在皮毛腠理則毛竅收縮,衛陽閉束,出現惡寒、無汗等病。
(6)炅則氣泄:熱則腠理開泄,榮衛通利,大汗淋漓,氣隨汗泄,所以說是氣泄。
(7)驚則氣亂:是指突然受驚,以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突然而來的大驚可導致人體神志無法自主,而出現呆滯和木僵等狀態。
(8)勞則氣耗:指勞累過度易耗傷精氣。癥見喘促、汗出,繼而倦怠乏力,短氣懶言,精神萎靡等。
(9)思則氣結:是指思慮過度,傷神損脾,可導致氣機郁結。《素問?舉痛論》:“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意思是說,過度的思考,會造成聚精會神的狀態,而使氣機瘀滯凝結。中醫認為“思”發于脾,而成于心,所以思慮過度不但耗傷心神,也會影響脾的功能。
由上可知,七情與氣的變化關系甚密,換言之,七情會造成身體氣的變化。從事心理治療的過程與訣竅,就是《內經素問?至真大要論》所言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上淫于下,所勝平之,外淫于內,所勝治之。帝曰:善。平氣何如。歧伯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帝曰:治之何如?岐伯曰:夫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勝氣,安其屈伏,無問其數,以平為期,此其道也。”以其要義言之,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用心理治療技巧讓個案或主角達到“心平氣和”的境地,心平氣和,自然精神內守百病不生。
心理劇中的宣泄,在中醫中就是平氣的過程。筆者在心理劇中,對于氣之宣泄最常用的技巧包括:引氣、導氣、調氣、平氣。引氣主要是咨詢師運用語言來引發來訪者的情緒;導氣主要是運用行動的方式配合語言的導引來宣泄來訪者的情緒;調氣是運用角色交換的技巧讓來訪者處在相對人的位置上,理解相對人內在的認知與看法,來調整來訪者的情緒;平氣就是當來訪者內在情緒宣泄之后,以“虛則補之”的原理,讓來訪者與相對人或自己擁抱,來平和來訪者內在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