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發展心理學知識
學習目標
了解發展心理學知識。
發展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個體從受精卵開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過程中心理發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簡言之,它是研究畢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的科學。發展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描述心理發展現象,揭示心理發展規律。廣義的心理發展是指包含心理的種系發展、心理的種族發展和個體心理發展;狹義的心理發展僅指個體心理發展。個體心理發展的研究對象是人生全過程各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這些年齡階段包含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一、發展心理學簡史和心理學家簡介
德國普萊爾1882年出版的《兒童心理》一書標志著兒童心理學的誕生;20世紀初美國霍爾將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擴大到青少年時期;30年代精神分析學派榮格提出了40歲的“中年危機”理論;1957年美國出版的《心理學年鑒》第一次使用“發展心理學”代替了以前的兒童心理學;1980年德國貝爾特斯提出“畢生發展觀”理論,標志著發展心理學的完善。
讓?皮亞杰是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生于1896年8月9日,逝于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他的認知發展理論已成為這個學科的典范,一生留給后人60多本專著、500多篇論文,他曾到過許多國家講學,獲得幾十個名譽博士、榮譽教授和榮譽科學院士的稱號。皮亞杰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得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其日后在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哈沃德?加德納,美國發展心理學家。1943年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
奧利佛?薩克斯,經驗豐富的神經病學專家,具有詩人氣質的科學家,在醫學和文學領域均享有盛譽。他擅長以紀實文學的形式,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將腦神經病人的臨床案例寫成一個個深刻感人的故事,被書評家譽為20世紀難得一見的“神經文學家”,被《紐約時報》譽為“醫學桂冠詩人”。
霍林沃思,美國心理學家,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發展全貌,而不是滿足于孤立地研究兒童心理,并于1927年出版了《發展心理學概論》一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發展心理學著作。
古迪納夫,美國心理學家,與霍林沃思提出了同樣的觀點,并寫出了在科學性和系統性上超過霍林沃思著作的《發展心理學》。該書于1935年出版,1945年再版,曾暢銷歐美。
二、發展心理學的發展和研究
(一)兒童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的前身是兒童心理學,至今已有130余年的歷史。兒童心理學誕生之前經歷了理論和研究實踐的準備階段,用了解兒童、尊重兒童的基本觀念,強調兒童的天性在其心理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提出“心理化的教育”,達爾文的《一個嬰兒的傳略》(1876年)是兒童心理學早期的專題研究成果之一。
19世紀的后半期,德國的生理學家和實驗心理學家普萊爾是科學兒童心理學的奠基者,于1882年出版了《兒童心理》一書。發展心理學界將普萊爾的《兒童心理》一書公認為兒童心理學的早期經典著作。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兒童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時期。
(二)從兒童心理學到發展心理學的演變
1957年,美國《心理學年鑒》用“發展心理學”取代“兒童心理學”作為文章的標題,可以認為發展心理學在心理學中的地位從此更為明確起來。
(三)主要研究內容
人的身心在生命進程中表現出量和質兩方面的變化,且與年齡有密切的聯系,既表現出連續性,又表現出發展的階段性,形成年齡特征。發展心理學正是研究各種心理活動的年齡特征,包括兩個主要部分和四個有關的方面。兩個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認知過程(智力活動)的發展的年齡特征,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思維的年齡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環;二是社會性發展的年齡特征,包括興趣、動機、情感、價值觀、自我意識、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齡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環。
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個體畢生心理發展年齡特征的這兩個主要部分,還必須結合研究如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心理發展的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二是生理因素的發展;三是動作和活動的發展;四是言語的發展。
(四)功能特殊性
(1)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四種功能:描述、解釋、預測、控制。
(2)發展心理學研究的特殊性:
一是專門研究個體心理和行為如何隨年齡增長而發展變化。
二是心理的發展性,即心理發展具有過程性和動態性。
(五)研究方法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設計在相關設計及實驗設計的基礎上有新的特征,可以從三個方面看到。
1.橫向研究設計
優點:具有適用性和時效性。
缺點:具有人為的聯結性和可能存在組群效應。
2.縱向研究設計
優點:
一是能夠系統地了解心理發展的連續過程。
二是能夠揭示從量變到質變的規律。
缺點:
一是時效性較差(耗費時間及人力和物力)。
二是被試者容易流失。
三是可能出現練習效應和疲勞效應(因多次重復測試)。
3.縱橫交叉研究設計
先對不同年齡組進行橫向研究,后對被試者進行縱向跟蹤研究的方法和新趨勢。
(1)跨文化比較研究:
a.探討發展相似性的跨文化比較研究。
b.探查發展差異性的跨文化比較研究。
(2)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性研究:
a.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
b.跨領域的綜合性研究。
(3)研究方法的整合。
(4)訓練研究和教育實驗越來越受重視。
三、發展心理學的影響因素、理論和趨勢
從個體終身發展的觀點看,個體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差異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生物學的、心理的、社會文化的因素,而且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造就了個人獨具特色的生命歷程。
(一)影響因素
1.生物學因素
生物學因素大多是由我們的遺傳密碼決定的。比如,很多兒童與他們的父母長得很像,這反映了遺傳對發展的影響。同時生物學因素也包括生活方式,比如,飲食和鍛煉等,不僅提供了發展所必需的原材料,也為發展設定了有限條件。
2.心理因素
一般而言,心理因素就是所有會對行為產生影響的內在的認知、情緒、人格、知覺及相關的因素,在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中最受關注,讓我們注意到了對人的塑造產生最多影響的那些方面,以及讓我們成為獨特自我的差異。比如,智力、自尊、信念、個性等。
3.社會文化因素
人的發展是一個大的系統的一部分,不僅與生活的環境發生交互作用,還發生各種關系。系統中的任何部分都離不開其他部分的影響。這個系統包括每個人的父母、孩子、兄弟姐妹以及家庭以外的重要他人,還包括對個體發展產生影響的學校、工作單位等。所有這些部分構成了文化,每個人的發展都離不開他的文化背景,并受到社會文化的深遠影響。
4.影響因素的交互作用
以上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不是獨立的,而是交互的,在一個特定的社會背景中看行為的某些特定的方面,才能理解遺傳差異的影響,看某一社會文化因素對人的健康產生的影響,才能理解這個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同時,在生命的不同階段,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的特定組合會給個體發展帶來關鍵的影響。
(二)理論
人類發展的理論解釋是很多的,精神分析觀、認知發展觀、進化觀、背景觀、學習觀、畢生發展觀等,每一種理論都有自己的立足點,對人類發展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從不同方面關注了人類發展過程。本書著重介紹三個理論:精神分析觀、認知發展觀和畢生發展觀。
1.弗洛伊德的發展心理學理論
他認為存在于潛意識里的性是人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決定個人發展的永恒力量。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認為人隨著年齡的發展,與社會接觸越來越頻繁,就逐漸產生超我,超我抑制本我的隨意性,自我是現實中的我。
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性欲發展階段理論,根據力比多的發展而分為五個階段:
口唇期(0~1歲)
肛門期(1~3歲)
前生殖器期(3~6歲)
潛伏期(6~11歲)
青春期(11歲或13歲開始)
2.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觀
埃里克森師承弗洛伊德的女兒,與弗洛伊德的理論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他不僅考慮到生物學的影響,也考慮到了社會文化的因素。他認為逐漸形成的自我在人的發展中起主要作用,并整合了現代社會心理學和人類學研究發展的成果,提出了發展八階段理論。
嬰兒前期(0~2歲)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
嬰兒后期(2~4歲)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
幼兒期(3~6歲)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
童年期(6~11歲)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
青少年期(12~18歲)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
成年初期(18~25歲)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
成年中期(25~50歲)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繁衍感,避免停滯感;
成年后期(50歲以后)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厭惡感。
3.巴特茲的畢生發展觀
畢生發展觀的主要倡導者巴特茲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就試圖進行以畢生發展觀來整合整個發展心理學領域研究資料的努力,其基本思想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畢生發展的基本假設:發展并沒有在成年時就結束,而是擴展到整個生命的全程。這個過程開始于精卵結合,結束于死亡,是一個心理結構和機能的獲得、維持、轉換和衰退的適應性過程。同時,這個發展過程也說明了個體心理與行為的發生發展是動態的、多維度的、多機能的、多原因的和非線性的,即發展過程及發展速度不是并非一成不變的,有的時期發展較快而有的時期發展較慢。各領域的發展也并非同步進行,有的領域在某一時期發展較快而在其他時期發展較慢。
(2)作為對畢生發展過程進行描述和分析的較高層次,生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在畢生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時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首先,進化選擇結果的表達和人的生理潛能的發揮與年齡之間呈負相關。在達到成熟之前,進化選擇的結果和人的生理潛能得到充分的表達和發揮,促進個體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各個方面迅速發展,而當個體逐漸達到成熟之后,隨年齡的增長,進化選擇結果的促進作用就開始逐漸衰退。
其次,隨著年齡的增長,那些與文化有關的及基于文化的發展和發展過程對文化資源的需求也會不斷地增長,這意味著要達到更高的機能水平則需要擁有更豐富的文化資源,豐富的文化資源對于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局部或全面衰退也具有補償作用。
最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文化因素和文化資源的效用會不斷下降,文化資源在發展的早期其效用是強大的,但在各方面均達到成熟后,其補償效用也就隨年齡的增長不斷降低。
(3)生理和文化的因素作用于發展過程,通過三種機能來完成發展的任務,即:
成長,指向更高層次的機能或適應能力的發展目標;
維持,指向面對新的發展任務或恢復到損耗前的水平;
對損耗的調節,當由于內、外資源缺乏而不能及時對損耗進行恢復時則在較低層次上對機能進行適當的組織。
(4)畢生發展觀的主要倡導者認為發展是一個伴有補償作用的選擇性的優化過程。選擇、優化和補償之間的協調存在于個體發展的任何發展領域。
(三)趨勢
隨著發展心理學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迅速發展,發展心理學研究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研究方法表現出許多新特點。這體現在:研究思路的生態化;研究方式的跨學科和跨文化的特點;研究手段的綜合化和現代化;多元統計技術的大量應用;研究各方面的計算機化。
1.研究方法的綜合化和手段的現代化
發展心理學研究在方法上出現了綜合化趨勢:一是強調采用多種方法去研究、探討某一心理發展現象;二是強調和大量采用多變量設計,以前研究者較多地采用單變量設計,因而難以揭示個體心理發展各維度之間的復雜關系;三是強調采用綜合設計方式,在個體心理發展的研究中,多采用綜合交叉研究設計,突破局限性;四是注重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結合起來,在重視定量研究方法的同時,注重運用各種定性方法(如參與觀察法、口頭報告法)。加深對個體心理發展的過程、不同年齡被試心理活動特點、性質的認識,同時獲得較為全面、客觀的數據、資料,挖掘出了數據、資料的深層含義。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手段和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也日益現代化。在發展研究中,錄音、錄像、攝像、照相設備以及各種專門研究工具、手段(如視崖裝置、運動房屋、信號發生器、自動記錄儀、分析儀、眼動儀、多腦儀等)都得到了大量的應用。此外,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更為發展心理學的科學研究開辟了新的廣闊道路。研究手段、工具的現代化,大大地提高了發展心理學研究的精度和科學性水平,有利于對被試活動、行為、言語等的觀察、記錄,以及事后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同時也促進了研究過程的自動化。
2.計算機的運用
隨著電子計算機特別是微型計算機的迅速發展,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出現了計算機化的新趨勢。作為當今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強有力工具,計算機已被廣泛地應用于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在數據處理、實驗控制、心理過程模擬等方面發揮著重要功能,極大地促進了發展心理學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
計算機在發展研究中的應用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研究過程進行控制。具體來說,它被用來呈現刺激、控制其他儀器、對被試的反應進行自動記錄。在有關早期心理能力水平和發展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常采用習慣化—去習慣化、視覺偏愛等研究范式。將計算機與其他研究儀器聯機作業,由其控制、操作有關儀器的起動、運行方式和停止,就可達到研究過程的自動化、精確化。在一項兒童圖形分辨的研究中,刺激圖形由錄像產生,反應由眼動儀記錄,二者的起動、運行時間長短和停止均由計算機統一控制。
第二,處理、分析研究數據。用計算機處理、分析研究數據,是計算機在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應用最廣泛的一個方面。用計算機采集整理、儲存和分析數據,具有許多明顯優點,它可按要求對數據進行自動分類儲存,能可靠地、完好無損地儲存數據,以備后用,可提高運算結果的準確性和速度,適用于對大樣本的研究數據進行處理,這是過去的人們所力所不及的。
第三,模擬心理過程。隨著人工智能和認知心理學的發展,研究者們認識到計算機可以進行智能模擬,即讓計算機模擬人在解決問題時的思維過程。例如,用計算機模擬兒童在接受心理測量中的反應等。
計算機已在兒童認知發展、言語發展、學習能力發展、兒童心理測驗、兒童心理咨詢與治療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它具有能精確地產生和呈現刺激,準確方便地記錄被試的反應,有效地控制實驗過程,可以減少主試對被試的影響,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可以使實驗和測驗的條件更加標準化等許多優點。認識計算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做好研究工作,在研究中正確地應用計算機并克服其不足,對心理學是十分必要的。
劉義林博士寄語:今天的傷痕,是你明天的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