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茗鑒清談:茶葉審評與品鑒
- 張琳潔
- 1132字
- 2020-03-12 15:52:21
序三
九年同事張琳潔女士囑為其新作作序。一位大姑娘已經儼然成長為優秀的研究者。只是,我的學科背景是歷史學,是書的學科背景是農學,嚴重“跨界”了,自己深感茶文化研究深受“跨界”干擾,不得不推辭。但是,對她,我有話想說,最終還是欣然應允了。
茶葉本身就是文化的產物。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茶樹利用法,云南一些少數民族和泰國、越南、緬甸的一些民族“吃”茶,而生活在四川的先民開發了飲用的茶。四川發達的神仙思想及其物質基礎的“藥”的加工技術應用在茶樹上,飲用的茶葉就應運而生了。
嗜好品擁有藥物背景司空見慣。何況,本草本來就把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下品藥物用于治病,和我們今天的藥物概念比較接近,而上品藥物主養命,而且多服、久服不傷人。用今天的概念,上品藥物就是健康食品。所以茶葉從利用之初,就是嗜好飲料。既然是嗜好飲料,就要沿著嗜好的方向發展,因此作為中國文化組成部分的茶葉也和其他文化項目一樣,充滿了變化,豐富得令人難以捉摸把握。就今天來看,茶葉在熱愛生活的中國人手里,發展成六大基本茶類。說不清是茶遇到了中國人幸運,還是中國人遇到了茶幸運,總之,中國人打造了茶葉豐富多彩的世界,讓任何體質特征的人都能在這個世界里流連忘返。
可是,在大眾文化主導的今天,在幕后默默支持中國人乃至世界人民身心健康的茶葉,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走上了前臺,成了主角。躁動的市場需要用簡單扼要的一句話總結中國茶文化特征,雖說就是一句短平快的廣告詞,但是也要求整體把握、深刻認識茶文化。這可難壞了茶文化界,因為茶葉自古以來在中國社會就是無所不在的存在,提到和尚就不得不提道士,講到貴族又不能對庶民置若罔聞。于是,以成功總結宣傳的日本茶道為模板,從浩瀚的中國文字的海洋里搜腸刮肚地網羅高大上的文字為茶文化化妝,可是讓人一眼望去就知道是“假洋鬼子”。問題出在哪里?
中國茶文化的精髓何在?就在茶上。哪個民族有這么豐富的茶?哪個民族有這么好喝的茶?哪個民族有這么健康的嗜好飲料?快樂健康是中國茶文化的根本。中國茶屬于全民。你是佛教信仰者,你的茶里就會有禪意;你是政治家,你的茶里就會有社會責任。是你賦予茶以文化,不是喝了茶你就會有文化。即便目不識丁,也同樣賦予茶以平實的文化特征,這其實是茶的根本。當然,能賦予茶正面的意義,也就能玷污茶。如果不想連累茶,就讓我們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養吧。不管是誰,都能從茶中得到健康快樂。至于說能得到多少,決定性的條件是飲用者自身的素質,再一個技術性的要因就是對于茶的理解程度。這本書就是培養理解茶的能力。張琳潔女士聰穎敏銳,腳踏實地,相信這部書能夠為解決這個技術問題提供幫助,讓更多的人更加愉快地在茶的世界里徜徉,得到健康,實現茶文化的社會意義。
關劍平
2017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