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茗鑒清談:茶葉審評與品鑒
- 張琳潔
- 1560字
- 2020-03-12 15:52:21
序二 茶文化從評茶開始
一切優(yōu)秀物質(zhì)生活文化的根基,總離不開“情”與“理”。如茶、酒、花、琴、詩、畫,或者咖啡、巧克力,甚至是吸煙、美食等,都通過物質(zhì)表面豐富的呈現(xiàn),帶出深刻的內(nèi)容,帶給我們生活或精神的美好享受。但并不一定在于它悠久的歷史或其實用價值。
比如空氣,我們生存必須依賴呼吸空氣,但我們沒有什么空氣文化。又比如石頭,它亙古的存在,組成我們的星球。我們有“地質(zhì)學”的研究,但我們不會說這是石文化。但是,如果我們賦予石頭另一種意義,如取其長久不變的特征,寓意“石壽千年”;或者欣賞其奇形怪狀、變化萬千的材質(zhì),養(yǎng)心怡情。所以我們有石藝,供文人雅玩清供。例如,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拜石,成為古今美談。又或者利用天然石頭堆砌成景,作為園林藝術的重要構成。雅石成為文人雅士的一種象征,投射了獨有的一種文化美學。所以一切物質(zhì)文化必須具備在物質(zhì)之上,透視出一種特性,建立起精神層面的欣賞價值,從而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精髓。
茶亦如此。中國人使用茶的歷史悠久,至少在漢代初期國人已普遍飲用,并對其保健作用有一定認知。但這還是停留在物質(zhì)文明史或生活史的范疇,真正茶文化的發(fā)展應該是魏晉時期,其中有一篇重要的文獻是西晉杜育的《荈賦》:“……承豊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通過文字的美,把茶提升至另一個高度。晉代崇尚奢華,但有識之仕如陸納、桓溫等卻以茶作為廉儉的象征,又把茶賦予我們民族的倫理美德,所以陸羽《茶經(jīng)》開宗明義地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直接把茶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指引,奠定構成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成分。
這些精神層面的提升,必須建立在兩個基礎上:一是這種物質(zhì)或活動呈現(xiàn)的豐富性和差異性;二是對這種豐富性和差異性的鑒評。所以陸羽《茶經(jīng)》之所以成為不朽的著作,奠定茶文化宏實的基礎,就是在這兩方面作了經(jīng)典性的闡釋。《茶經(jīng)》共十卷,其中最為核心的是茶之造、茶之煮、茶之飲和茶之出。用現(xiàn)在術語來說即是:制茶工藝、泡茶方法、茗飲品鑒和產(chǎn)區(qū)評比。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陸羽都不厭其詳、具體而微地把各項因子的好壞高低正舛,一一羅列;這些評鑒不但促進了茶的品飲樂趣和價值,引導市場的流動和經(jīng)濟的利益,同時也提升質(zhì)量的改善和指引發(fā)展的方向,有利于生活的享受和精神內(nèi)涵的發(fā)掘。所以,茶葉品評是茶文化的最根本基礎。
張琳潔是我在茶界中認識的一位孜孜不倦、不斷探索的學者與老師。她美麗的面容、嬌柔的體格,會讓人誤會她是一位現(xiàn)今泛濫的“茶仙子”。其實,她有一顆強大的推廣茶文化的心和熱愛茶的情愫,這幾年她在大學里培訓了不少學以致用的評茶課學生。她還趁課余時間,跑訪各地的茶山,向茶農(nóng)學習第一手的實踐心得和非文字的文化記錄,可以說是身體力行的茶圣追隨者。踏著千百年來愛茶者的足跡,傳承了茶文化的發(fā)展,她將一點一滴積累的心得,綴錄成書,是一件十分嘉喜的事。
她把多年經(jīng)驗,編寫成一本極具參考性的教材,架構猶如陸羽《茶經(jīng)》的宏闊,把茶之做、茶之出、茶之煮和茶之飲通通羅列。讀者可以作為用茶時評茶的參考資料,了解滋味香氣背后制茶工藝的關鍵科學。為了糾正泡茶品飲的因子,本書設計了極有趣味性的茶的探索實驗。而我特別好奇的是,她還加插了如散文詩般的感性品茶小記,讓讀者增加欣賞茶的玄美,同時也讓我進一步了解一位真正的“茶仙子”愛茶的內(nèi)心世界。
現(xiàn)今喝茶的風氣十分蓬勃,真有宋代大觀之尚,但積非成是、顛黑倒白的論調(diào)也多,主要原因也就是忽視了評茶的科學性,存在道聽途說、穿鑿附會、射利忽悠的思維。21世紀將是茶的風行時代,但如果我們不實事求是,恐怕會和二百年前一樣,被擠出歷史的列車!所以,當我知道琳潔這本書的完成,并請我寫序,我深感榮幸及欣慶,續(xù)貂之作,以表對琳潔祝賀,并盼各讀者能有所得益,共創(chuàng)茶文化的新紀元!
葉榮枝
2017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