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薛將軍精解《孫子兵法》作者名: 薛國安本章字數: 2981字更新時間: 2019-04-16 16:38:39
007 用謀之妙,貴在信任/韓信為什么背棄項羽
【原文】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精解】
近幾年一些研究《孫子兵法》的專家學者一直在爭論一個問題。一些學者說,孫子是在齊國生活期間寫完了兵法十三篇,然后帶著它投奔吳國的。另一些學者說,孫子是來到吳國之后,隱居5年才陸續寫出兵法十三篇。司馬遷只是記載:“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于吳王闔閭。”(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他沒有注明孫子在哪里完成這部兵書,所以兩種說法都有很大的可能性。客觀地說,從內容上來看,《孫子兵法》應當是孫子到吳國之后,根據吳王爭霸天下的戰略需求專門定制的,因為文中有兩次直接提到吳國與越國爭斗的情況,沒有一處涉及齊國的事情。尤其是《計篇》中“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這句話顯然就是針對吳王說的。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說這句話?
因為按流程來說,盤算完了雙方的情況,接下來就要確定計策。出謀劃策可不是一件小事情。我們現在說,點子就是金錢,思路決定出路。孫子的那個年代也是如此,點子和思路不能隨便出手,一出手就要進入決策。所以,在他講完計算雙方實力的方法、即將出謀劃策之際,孫子先直言不諱地挑明前提條件:“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對于“將”,有兩種理解。一種指將領,“將聽吾計”意為將領聽從我的計謀。另一種認為“將”作助動詞用,意為如果,讀作“江”。這句話是孫子對吳王說的,作為助動詞更符合原意。這里的“用之”,不是指用我的計謀,而是指用軍隊作戰。整句話說的是:大王如果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一定勝利,那么我就留下來繼續出謀劃策;如果不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一定失敗,那么我就離去另擇明君。想象一下他們君臣對話的情景,闔閭雖然貴為大王,孫子不過是一個山中隱士,二人地位相差懸殊,但是孫子毫無卑怯之色,充滿了自信和坦誠,表現出春秋時期士人的典型風骨。
士是周代以來的一個貴族等級,是貴族的最下層。周代分封制規定貴族有4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和士,前三個等級都有一定的田產,全國土地歸天子所有,天子封諸侯國給諸侯,諸侯再封邑給大夫,而士不能占有土地。用現在的話來說,士是沒有不動產的。但是,士階層也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享有在官府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朝廷官學荒廢,而民間私學興起。孔子游學就是典型代表。社會上逐漸出現“學在民間”的現象,民間百姓學到某方面本事也可以成為士。所以,士處于貴族與平民之間,他們可上可下,士可以上升為貴族,士也可以被降為平民。這兩種身份結合在一起,使得士具備一些獨特的性格特征。孫子作為齊國貴族的后代,屬于士的階層。
士,最突出的特點是熱衷于追求功名,士為知己者死。所以他們往往不計國籍和民族,愿意投奔他們認為英明的國君,甚至投奔敵國、輔助該國國君攻打本國,只要得到信任,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但是,如果國君不任用他,他就投奔別國。乍一聽,這種人似乎沒有原則,朝秦暮楚、背叛祖國。其實,如果還原到當時歷史環境就不難看出,當時的諸侯國同屬一個天下,士人可以到處流動,而且他們往往以天下為己任,并不局限在聽命于某一個諸侯王。所以,孫子說“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這句話就突出體現了這一特點。楚漢相爭時期的韓信,更是用實際行動體現士的特點。
秦朝末年,韓信本是一介平民,在農民起義大潮中,他帶著寶劍投奔了當時勢力最大的起義軍團首領項梁。最初他并未得到重用,默默無聞。項梁戰死之后,他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其職責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獻策,剛愎自用的項羽都不予采納。韓信心灰意冷,遂有去意。這也就是孫子所說的“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一年之后,韓信離開項羽投奔劉邦。劉邦一開始也沒把他當回事兒,只給他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官當,韓信依然不為人所知。
一個偶然的機會,韓信結識了劉邦的謀士蕭何,并多次同他交談,給蕭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元前206年,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從長安遷往漢中地區。當時的劉邦相當于被項羽流放到偏僻山溝,非常落魄,于是先后有數十位將領逃亡。這個時候,韓信也逃走了。但是,他之所以逃走,并不是因為劉邦落魄。他是抱著干一番事業的想法從項羽旗下跑來的,認識蕭何之后,蕭何多次在劉邦面前舉薦韓信,但劉邦一直沒有重用他,于是他就再次像孫子所說的那樣,“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打算另擇明主。
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去追趕韓信。軍中有人向劉邦報告:“丞相蕭何逃跑了。”劉邦大怒,猶如失去了左右手。
隔了一兩天,蕭何回來見劉邦,劉邦又是生氣又是高興,罵道:“你怎么也逃跑了?”蕭何急忙回答說:“我可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劉邦問道:“你追回來的是誰?”蕭何說:“韓信。”劉邦一聽追的是這么個小官,又生氣了,罵道:“跑掉的將領有好幾十個,你都沒有追,倒去追一個小小的韓信,這是撒謊。”蕭何解釋說:“那些跑掉的將軍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假如大王只想一直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大王想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了。這就看大王如何打算了。”劉邦難過地說:“我當然也打算回東邊去呀,怎么能夠老悶在這個鬼地方呢?”蕭何馬上建議道:“大王如果決計打回東邊,務必重用韓信,他也就會留下來;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他終究還是要跑掉的。”劉邦不情愿地說:“好吧,我看你的面子,讓他做個將軍吧。”蕭何搖頭說:“不夠呀,即使讓他做將軍,他也一定不肯留下來的。”劉邦只好說:“那么,讓他做大將吧。”蕭何高興地說:“這就對了。”當下劉邦就想叫韓信來拜將。蕭何連連擺手說:“不可,不可。大王一向傲慢無禮,如果任命一位大將也像是呼喚一個小孩子一樣,這就會成為韓信離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誠心拜他做大將,就該選個好日子,自己事先齋戒,搭起一座高壇,按照任命大將的儀式辦理,那才行啊!”劉邦只好點頭答應。各位將軍聽說劉邦要拜大將了,個個暗自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會被任命為大將,等到舉行儀式的時候,才知道被任命為大將的是默默無聞的韓信,全軍上下都大吃一驚。
韓信成為大將后,果然不負劉邦厚望,就像孫子所說,“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于是就有了“漢中對”那一幕,韓信分析劉邦與項羽相比,所具有的政治優勢,鼓動他殺出漢中,爭奪天下,并具體制訂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使劉邦得以順利挺進關中,從此拉開了開創西漢王朝事業的大幕。
韓信這一則故事雖然比孫子生活的年代晚了200多年,卻很好地詮釋了孫子的觀點。我們從中不難看出孫子這句話至少有三層含義:第一,謀略是贏得戰爭勝利的法寶,打仗必須重用謀略,用之必勝,不用必敗;第二,孫子對自己的謀略充滿了自信,大王愿意用謀略打仗,他就留下來出謀劃策,不愿意用謀略打仗,他就走人;第三,出謀劃策的前提條件是得到君王的重視和信任,只有得到重視和信任,制定的謀略才能夠得到貫徹落實。
鑒古觀今,孫子這句話很有現實意義。今天身處重要崗位上的人在出謀劃策時不能毫無主見、一味順從領導,而應當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善于提出有見地的方案。尤其在戰爭決策問題上更來不得唯唯諾諾、唯領導是從,應當具有孫子“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