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通行本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字釋

[1]德:品德,品行,某種恩惠等。德是個很老的字,甲骨文、金文里都出現多次,甲骨文的德字是道路的中間眼睛向前看,意思是目不斜視、一直向前;到金文,在眼睛的下面加了一個心,這才開始接近篆隸書德字的構型。甲骨文德字的造字用心很值得琢磨,有點一根筋的意思,其實有德的人不正是有這種阿甘式的精神嗎?

[2]仁:仁者,人也,從二,親也(《說文》)。仁是人性與動物性區別的核心標準,親、愛、惻隱、同情、良心等,是對仁的進一步豐富。

[3]義:《說文》:義,己之威儀也。這個解釋是與“儀”字通。這里的義是引申義,指一種社會共同認可卻沒有明確規定的規范或規矩。

[4]禮:禮字從示,即祭祀活動;從豐,即糧食豐收,合在一起表示慶祝豐收的祭祀儀式,這是禮字的最初意思,后引申為各種專門社會祭祀活動的統稱。

[5]道:《說文》釋為:所行道也,即行走經過的路。道也是一個古老的字,甲骨文里是道路中間一個人在行走(足),頭上(首)的頭發散亂飄逸,是個很有場景感的字。從造字上看,道的取象是一個動作字,表達人在路上的趕路情境,傳神生動。金文將足與左側的道路合并,形成走之偏旁的最早構型,最后演變為今天的道字。

[6]忠:忠誠,忠心,對上級沒有二心。敬也,盡心曰忠(說文)。

[7]信:誠實,言而有信。

[8]泊:通行本作“薄”,單薄義。帛書乙本作“泊”,泊指糧食釀酒時留下的渣滓,與酒相比是沒有精華的廢棄物。從帛書乙本。

[9]亂:絲線纏繞在一起手抓不到頭緒,引申為混亂、無序的意思。

[10]前識:有人解釋前識為先見之明,非也。這里的前識指前面將仁義禮當作治亂手段的認識。

[11]華:本意是綻放的花朵,但與植物的根莖葉相比,花朵雖然光彩絢麗,卻最容易凋謝,故引申為華而不實、虛有其表的意思。

[12]厚:指酒味的醇厚,古代釀酒(后包括其他調味品如醢、醯即古代的醬與鹽)因為加水量的多少而產生味道的差異,于是有厚薄之分,厚即指味道濃醇。

■翻譯

上等的德性,并不孜孜汲汲地要顯示如何有德,才是真正的德性。

下等的德性,總擔心達不到有德的境界,反而沒有真正的德性。

上等的德性無所作為,也并不刻意要去做什么(以表明是有德的)。(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帛書本無,故刪去)

上等的仁性,認真按照有德的要求去做,還能算沒有刻意地去做。

上等的義性,老老實實去做,算是用心去做事了。

上等的禮性,就算認真去做也沒有人響應,就要挽起袖子強迫別人接受。

所以說,達不到道的境界,就去追求德的境界;

達不到德的境界,就去追求仁的境界;

達不到仁的境界,就去追求義的境界;

達不到義的境界,就去追求禮的境界。

如此看,禮是什么呢?到了禮這個階段,忠信的信念已經很淡薄,實際是到了天下大亂的門口了。

那些自以為對仁義禮之類知道很多的人,都只是道性的皮毛表象,(這種自以為是)恰恰是愚昧蒙蔽的開始。

由此而論,對于大丈夫來說,要追求真正的本質,不要沉迷于皮毛表象,要追求真正的實在,不要被浮華迷惑。

這就叫摒棄無謂的虛華,選擇有價值的實在。

■精義

這一篇里有幾個關鍵點,第一,明確了道與德的關系:失道而后德。

老子思想里的道,代表最高價值,這是無疑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篇里,暗含一個沒有明說的判斷:道的作用是,人民忠信與天下不亂。后面說到為什么禮是“泊、華”而不是“厚、實”時,描述了禮治失敗的場景: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也就是反過來說,忠、信、不亂,是道、上德等才能達到的境界。

第二,大丈夫是指誰?君主、諸侯、大夫這些掌管天下的人,還有如老子這樣的思想者(學習六藝的士人)。有人說,大丈夫就是指周天子,或者特指諸侯,我認為這是不確切的。到了孟子,大丈夫變成了一種特殊的君子性格: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我想這也不是老子所指。老子所指的大丈夫,不是可進可退、或此或彼的選擇者,而是非常明確能夠去彼取此的有道高人。

第三,德有上下兩種境界,仁、義、禮卻沒有了上下,這說明什么?這表明,老子認為仁、義、禮都是一回事,即“忠信之泊也,亂之首也”。而上德、下德雖然境界上有高下,但“無德”也比泊、亂要好一點。所以,老子天下的境界是三個等級:有德、無德、亂(忠信之泊)。

能不能把這三個境界與三世圖景(太平世、升平世、據亂世)聯系起來呢?看起來還是有一點關系的。既然失道而后德,那么道的境界應該超過上德的境界。這是什么境界呢?大同世了吧:康有為是三世說(治世、衰世、亂世)的重新闡釋者,被他視為超越時代的《大同書》,描述的就是道行天下的理想境界。

所以,老子的理想是無國、無界、無智、無巧、無亂、無欲的天下大同世界。柏拉圖的《理想國》明明是《共和國》,不知為何要翻譯成理想國?可能中國譯者認為,理想國比共和國要更高一個層次,但這并不是柏拉圖的原意。這樣的翻譯方法,與六經注我式解讀原典,倒是一個套路。

我們不能用理想國這個名詞去解釋老子的理想世界,因為老子的理想圖景里沒有國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的大同理想也與老子的理想世界不同,《禮記·禮運》的著名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經過儒家禮改造的大同,并不是老子心里道的境界:都天下為公了,還“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選、與、講、修這番忙活,哪里是無為而無以為呢?恐怕真是為之而莫之應吧!還分別賢能與不賢不能,豈不從源頭(道、德、仁、義、禮五個階梯)就亂了?連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的境界都沒達到,何況下德、上德,何況是道呢?

老子說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有德是不需要刻意表現的。可見,雖然說的是同一個“道”字,都在談理想的世界圖景,但2500多年來,對道的理解,差距還真是很大,不可不察。

此德篇第一章,不僅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而且中國思想(哲學)史的大部分核心范疇,都出現了。出現的范疇、概念(含關鍵詞)按文本順序可分為以下五類:

第一類:上德、下德、有德、無德:狀態描述類,上、下、有、無都是對德之狀態的再界定。

第二類:無為、無以為、有以為:動作描述類,無以為,無心作為;有以為,可以作為。

第三類:道、德、仁、義、禮、忠、信:性狀對象類,道、德、仁、義、禮是五個階梯,忠、信是理想狀態。此處的五個階梯,是指為達到相應的境界,可以理解為狀態,也可以理解為達到狀態的人,故以“性”(性狀)一詞翻譯五種狀態。

第四類:前識、愚、亂、厚、泊、實、華:結果呈現類。每個狀態都有其對立面,愚對明,亂對治,這是社會狀態的概念。厚、泊,原意為釀酒的厚與泊,是個形容味道的詞;實、華,是對果實與花朵的描摹。

爭議最大的是前識,有人說“前”是特指本文里德、仁、義、禮這四個狀態的認識,有人說前識是指“先知”,或自以為先知的那些知,是泛指。可以看出,老子對于前識是持否定態度的,所以上述兩種理解,其實都能說得通。

第五類:大丈夫、去、取、彼、此:主體對象及其行動選擇類。老子思想的刀鋒感是很強的,從來沒有或此或彼的說法,都是最后以去、取結束,顯示了智者的不含混、不茍且、不世故。

狀態、動作、性狀對象、結果呈現、選擇,都需要一個話語針對的主體,這個主體就是本文里的“大丈夫”。這就可以將此節理解為對大丈夫應該做什么、如何做,乃至為什么要這樣做的規誡。

本章出現了大量的價值判斷:上、下、先、后、厚、泊、實、華、愚、亂。這些價值判斷的去取不言而喻。這是中國式智慧的特點,也是其問題:用定義而不是論證,用形容詞而不是“義理”就做出了“決定”,這與西方式思維,要先進行概念厘清、邏輯論證、證據證明,然后得出結論,最后進行價值判斷與決定取舍,有很大的差異。

比如,道為什么就比德高,禮與忠信有什么關系,道(與包含德、仁、義)與忠信有什么關系,忠信在這五種狀態(道、德、仁、義、禮)里有什么差別,為什么有差別,都沒有任何論證說明,而是直接指出高下好壞,這就算解決困惑了。

這樣并沒有解決困惑,而是讓自己變成了困惑的來源。所以只能用相信決定對錯。可是相信本身并不能解決疑惑,除非有疑惑的人最后放棄了思考——放棄思考的結果是什么呢?說來是可怕的:一個社會里最聰明的人放棄了思考,這個社會的大眾就會變成群氓。

邏輯上,指責“這屆群眾不行”是錯誤的。如果群氓是烏合之眾,只能說明這個社會的智者(知識精英)也是愚昧的:他們的思想,拜倒在權力、金錢、欲望、私利的腳下。

米蘭·昆德拉給這類思想貼了個標簽:Kitsch。翻譯成“媚俗”,并不精準,媚的不僅是俗,還包括一切“大詞”:媚雅、媚權、媚錢等。Kitsch是泛指一種精神狀態,及由此精神狀態導致的思維方式。

老子無疑是真正的智者,老子沒有對任何權力、財富、大眾等“強力強勢的世俗存在”有Kitsch,這一點,孔丘確實只能自嘆不如。

君王、人民、知識(禮、法、樂等),在老子眼里都沒神圣性,唯一神圣的是道,退而求其次的是德,非道無德的就不足論了。孔子推崇的周公,要恢復的仁義禮治,老子直言不諱:子之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

由此可見,老子并不是“復古式”的保守主義者:老子的理想,不在當世,也不在儒家、墨家推崇的三代、上古(其人與骨皆已朽矣),而是“道”所化生的“理想”世界。

如何達到道的世界?四個字:“去彼取此”——這不就是漢娜·阿倫特所延續的西方哲學精神:通過“理性的思考”做出“正義的選擇”嗎?

我能說老子是實踐哲學家嗎?從法國啟蒙運動到法國大革命,從拿破侖到德國古典哲學,實踐哲學是跨越19世紀到20世紀最顯著的世界歷史性事件,說近代哲學改變了世界歷史一點不為過。

思想,是改變世界的力量。思想不是情緒的發泄,不是統治者、話語權力者粉飾真實意圖的煙霧與謊言,不是象牙塔里的學術研討,思想可以是革命,而且必將改變世界,以及部分人群的生活與命運。

思想界的狀況反映一個社會的精神狀況,黑格爾稱之為“時代精神”,這種時代精神是社會現實與未來的反映與預兆。一個保守、守舊、安穩、謊言、欺騙的思想界,絕不會誕生改變現實的革命力量。

就此來看,所謂思想是否有用?是否帶來利益?思想是否帶來快樂?根本是個偽命題。沒有現實情況可以證明,不思想就有用,不思想就能快樂或成功、幸福。思想,是與人的肉體器官一樣的一種自然的身體官能,是人生的組成部分。對于任何人來說,需要考慮的不是是不是要思想,而是如何正確地思想,以及通過思想找到解決各種問題的辦法。

蘇格拉底說: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的(Itnottoworthof lifewithoutthinking)。人類的思想如此耀亮,是后來者的幸運。老子的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也超越了他所在的時代,其思想的核心特質是實踐哲學,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實在、務實、落地。

就此來說,孔、墨也是。說他們是“實用理性”,基于實用的理性,太降低老、孔、墨三位先哲思想境界的高度了,也太貶低中國哲學精神的水平。這是一個從20世紀80年代被倡導,竟然到今天還被因襲的錯誤見解。

老子、孔子、墨子,哪一個不是世俗生活里的“愣頭青”?哪一個不是為了追求自己的信念與理想,不惜與世俗較勁的傻瓜?哪一個是世故的老滑頭、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怎么能得出中國思想的特質是實用理性這種看似精辟,實則大謬不然的結論呢?

老、孔、墨都是柏拉圖等的實踐哲學家與理想主義者。柏拉圖等是用西方式思維推導出哲學王的結果;老子是用中國式思維直接描述出圣人(大丈夫)應該的樣子。過程雖然不同,歸宿是一致的:知行合一,知而行之。這是實踐哲學的基本共性。

《老子》是真正的實踐哲學,這是老子思想的基本風格,不可不知。Thinking(思考)和Change(改變)是老子思想的鮮明風格,可惜被歪曲、誤解蒙蔽2000多年,這是我們重讀、注釋、解讀《老子》的目的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壶关县| 平乐县| 吉隆县| 云南省| 太仆寺旗| 瑞丽市| 凤翔县| 自贡市| 正阳县| 谷城县| 鹤峰县| 北安市| 宁阳县| 枣庄市| 图木舒克市| 榆中县| 江永县| 迁安市| 荔浦县| 岗巴县| 社旗县| 杭锦后旗| 象山县| 和田县| 武城县| 绥德县| 卓资县| 紫阳县| 龙海市| 常宁市| 抚顺市| 蒲城县| 长沙县| 新晃| 江城| 根河市| 北海市| 涟水县| 山阳县| 绵阳市| 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