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自《老子》誕生以來,歷代對《老子》的注釋,登錄在書目里的有3000多種,坊間可見各種《老子》注釋的版本,也不下千本。《老子》的英譯本據說有一百多個版本,德國是出版《老子》著作數量最多的國家,平均每四戶家庭即擁有一本《老子》。為什么我還要來寫這一本《老子》注解?

從十七歲(1986年)起閱讀《老子》,已經看了三十多年,可是沒有一本老子的注釋是讓我覺得可以讀通解透的。這不是我一個人的閱讀感受,閱讀老子的最大障礙往往來自老子注釋,以及無休無止地對注釋的再注釋。

但是,真要深入讀懂或者讀通老子,很多大家的注釋還不能不看。每一個成名成家的老子研究者,包括崇孔抑老的新儒家,對老子文本的解讀,都有精彩之處。

然而我又心有不甘,尤其是最近五年來尤是。2016年中寫完《春秋基因》第一部后,思之再三,還是放下其第二部的寫作,把因為寫《春秋基因》一度放下《老子》的注解又抓了起來。

無他,與寫作《春秋基因》一樣,我在老子的研究、注釋、解讀里,發現了“非我言則無人言”的創作空間,也可以說是感覺到,負有“還原老子思想真實意義”的使命感。

將《老子》德篇四十四章單獨出版,既是考慮書本的厚度,也是提前把我的關于老子研究的結果呈現出來,以期獲得大家的批評、交流。

這本《老子》新注,依然會有本人思考的風格印記,是一本從形式到內容都可以看到新意的著作。

本書內容說明:

《老子》的注譯與解讀,首要在擇定“文本”,否則便是以訛傳訛,注譯更是錯上加錯,徒勞無益。本次注解做了四個工作:考、釋、譯、論。

考,即考訂《老子》原文的文本。以帛書乙本為基礎,帛書甲本、郭店本、王弼本校正相關闕文,將確定后文本改為簡體字,以方便今人通讀原文,本書的字釋中說明使用今字的來源。

釋,即字義的解釋,將老子每章里的重要字詞逐字解釋,尤其注意還原該字詞在老子時代的意思,及在老子書中的意思,避免用佛教化以后的字義去誤讀春秋時代中國原生思想的老子。

譯,即白話翻譯,這是個費力難討好的事情。我贊成得魚忘筌的態度。字釋與白話的唯一目的是幫助讀者回到老子原文,而不是關注原文的注釋與翻譯。通過字釋與翻譯能夠理解老子原文的讀者,完全可以“過河拆橋”。

論,即解讀老子的每章思想,這是每一個原典注解者的精髓所在,是考驗每個注解者見識水平的憑證。每一家的論都不免有宣泄的情緒在,這是個好事:如果只是亦步亦趨注釋原文,讀者直接看原文的5000多字就好了,何必再去看一本二三十萬字注解的厚書呢?自然是因為議論的部分本身也是一部“次生性原創”的著作。

本次注解采用馬王堆帛書乙本為底本。帛書本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帛書派原教旨主義者據此認為應該叫《德道經》。這種爭執意義不大,老子的道與德是一個有機整體,而通行本《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篇(王弼本)沿襲已久,若無章節序號的對應,會增加讀者的閱讀困擾。

本注本存王弼本(即通行本)篇號,按帛書乙本順序解讀,每篇均標通行本(王弼本)與帛書本對應篇號,通行本章節編號放右邊做備注,以方便讀者查對。采用德篇、道篇各自單獨序號、分冊出版的方式讓德篇與道篇并行呈現。

就老子一書的內容而言,通行本的八十一章也好,帛書本的順序也好,都是后人對老子文本的編輯方式。流傳既久,積非成是,因此,非要說這種順序有什么“微言大義”是沒有多大意思的。從郭店本的釋文來看,老子就是以格言體的方式陳述思想,執著于德篇與道篇孰先孰后,包括章節的順序,意義不大,徒增糾結。

《道德經》的書名是后世意識形態化拔高文本地位的做法,稱“道德經”者,后世門徒所為,非老子本意。有信仰則無是非,有門派則無真理,故不取經之稱,仍以《老子》為書名。

《老子》文本考據:

20世紀后半葉的考古大發現,給中國古籍的證偽提供了過去2000多年都不曾有過的新證據,其中,1973年馬王堆出土老子帛書甲乙本,1993年出土郭店楚墓老子甲乙丙本,對于解開通行本老子某些爭論,尤其是20世紀初梁啟超、顧頡剛、錢穆、馮友蘭、胡適等開啟的老子與孔子孰先孰后的百年新儒道大爭論,有一錘定音的效果。

首先是關于老子文本的認識。基于出土文本、戰國時期其他古文獻的引述等研究,逐步取得共識:老子文本不是從一開始就有了帛書本規模的五千言“完整版”,而是經歷了200多年的不斷增益。

文本形成路線是:目前最早的郭店本,總字數為1750字,郭店墓時間被確定為公元前300年,則郭店本的形成在楚墓之前50~100年是合理推測,再往前推150~200年,就是老子生活的時代。這是老子一書乃至老子活動年代斷代的最重要依據。

到戰國中后期,莊周(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的生活、著述、《莊子》成書及其之后的時代,通過《莊子·外編》的文字,可以看出戰國時期流傳的《老子》文本與郭店本有了很大不同,說明戰國時期編輯《莊子》一書的學者或其他不知名的道學門徒或粉絲,對于老子文本進行了再編輯。

到韓非子(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的解老、喻老中引用的老子文本,與帛書本、通行本有了更多的重合,說明在戰國晚期老子五千言的文本已經出現。

馬王堆帛書本經考證,在漢文帝(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陪葬時已是文物,說明隨葬的帛書本是漢初盛行的黃老之學較為官方或珍貴的文本。

帛書乙本記錄了文字數量,德篇為3041字,道篇為2426字,總計5467字。雖然出土的帛書乙本有闕文,但帛書本自己寫在帛書正文里的文本字數是反映了當時老子文本的真實狀況的。

河上公本是漢文帝時期的老子注本,是現存最早的完整老子注本。但高明在《帛書老子校注》一書里,詳細列舉了河上公本在文本上的錯謬,認為河上公本并非漢代人注釋,是晚于王弼本的版本。

河上公的學生安期生,《史記》說他見過秦始皇,山東瑯琊(今臨沂)人,古齊國文化的聚集地,著名的稷下學宮就在此地。河上公與安期生的老子學派代表了戰國時代到西漢初年齊系文化的風格。安期生是將老子神仙化、養生化、修丹化的重要代表人物,與秦漢燕齊方士活動、方仙道有密切關聯,在道教中被奉為“北極真人”。

可見,西漢時代老子五千言已經基本定型,這就為魏晉時期的王弼(公元226—公元249年)、何晏(?—249年)對老子義理的注釋、闡發提供了基礎。王弼本的出現不是偶然,是王弼前500年《老子》流傳、注解的集大成者,王弼本在唐代之后成為最被接受的通行本。除此之外,西漢的嚴尊本、唐代的傅奕本,都是與通行本有一定差異的注釋本,但總體沒有文字上的巨大差異。

《老子》文本的注釋差異、文本順序的差異,與文本的關鍵文字差異,對于文本的意義,不可同日而語,文字的差異(尤其是關鍵字詞的差異)是決定性的,這是帛書本、郭店本出土后就引發老子學兩次大討論的原因。也因此之故,重新校正通行本《老子》的時代缺陷,還原老子思想的本來面目,重新注釋、闡發老子思想,成為近二十年中國思想界的一致呼聲。

筆者不揣冒昧,綜合以上重要的老子文本的研究成果,訂正了《老子》文本。這個《老子》文本不糾結帛書本、郭店本的“原教旨派”論點(即以兩個版本為正宗,每字必改),也不同意以通行本為實際歷史流傳本不應修改的“現實派”觀點,而是將新《老子》文本的訂正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老子文本里,涉及重要觀點差異的字,按郭店本、帛書本的順序訂正通行本的用字,優先以郭店本釋文為主,郭店本沒有的,按帛書本修訂。

第二,順序與語句以帛書乙本為底本,保留帛書乙本的語氣詞。

第三,異體字、通假字,不涉及文字意思變化的,保留通行本用字。

上述三項訂正老子文本原則的目的,是既校正通行本關鍵用詞的差異,還原“最早的老子”原貌,同時不去矯枉過正,一定要把通行本里已經被大眾接受、與上述兩個版本用字不同的“今字”,改為意思相同的、佶屈聱牙的、冷僻的“古字”。保留帛書乙本的語氣詞,是讓讀者領略古文節奏的獨特韻律之美。

這個新的《老子》文本,不是學術意義上的考訂,所以定名為“史賢龍本老子”。是耶非耶,讀者若有興趣對老子版本做深入閱讀,相信會做出自己的判斷。

我的目的,是讓《老子》與讀者更加接近,讓普通讀者更容易走進老子的思想世界,同時我也盡量確保不在學術層面出現扭曲老子原意的硬傷。

老子其人:

老子的第二個爭議是老子其人,說老子這個人都不存在的也不在少數。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老子身份的爭論持續了2000多年,至今也不能說塵埃落定。但是,新出土的老子文本,還是給過去某些偏執得過分的“名家”觀點畫上句號。

最偏執的就是從宋代的葉適、清代的汪中、近代的梁啟超、康有為,延續到馮友蘭、錢穆等儒學大家主張的老子在孔子后,《老子》成書于戰國后期的觀點,都已被出土文物的年代考證所擊碎。他們質疑老子年代的連篇累牘文章已經無須一駁。

老子沒有留下生活、工作乃至出身的記錄,到司馬遷的時代,已經大部分是傳言,《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錄的毋寧說是線索與傳聞的匯編,這是司馬遷在無法判斷老子身世情況下的一種權宜寫法,其文要點如下: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之久,見周之衰,?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我將個人研究思考的結論簡要敘述如下,相關考證先略去。

老子出生地是苦縣(今河南鹿邑),原屬陳國領地。陳國在公元前478年被楚國滅國,并入楚縣。陳國是帝嚳后裔媯滿的封國,周武王滅商后,沒有下車就第一個分封的諸侯國(另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堯之后于薊,禹之后于杞,紂之子武庚于殷,武庚叛亂平定后改封武庚之叔微子啟于宋),這是為了體現周朝對前代帝王世系的尊重,體現周王朝“奉天承命、其命維新”的正統性,轉移了對于商朝世系被替代的合法性焦慮。

《史記》的老子李姓說,被很多學者質疑。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最早的始祖追溯到商朝末期的理利貞,其父理征被商紂王殺掉,理利貞母親帶著他避禍逃跑,快要餓死時碰到一棵李樹,取李子進食得以活命,就改理為李。從理利貞的名字看,應該是一個貞人,即鉆龜甲占卜解兆象、定吉兇的職官,在商朝也是上層人物與知識階層。

老子的職官是“周守藏室之史”,這個職位是首都皇家圖書館的職員(說老子是國家圖書館館長不確切,應該是一般掌史官,而不是執掌守藏室的太卜這個三公卿級官員)。

為什么會讓一個出生在苦縣的人進入周守藏室做史官呢?春秋時代沒有跑官、考試、舉薦一說,只有一個原因:出身(世襲)。老子出自聃姓世系,聃姓始祖冉(亦寫作聃)季載,是周文王最小的兒子,周武王、周公旦的弟弟,排行第十,周武王時任周王室的司空,也就是國土建設廳廳長,主管都城建筑。

《左傳》里富辰(?—公元前636年,在周襄王與王子帶的狄國之亂中戰死)有言:管、蔡、絣、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這十六個封國的諸侯,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

這些小諸侯國大部分的封地在楚蠻與中原的緩沖帶上,這是著名的分封姬姓諸侯屏藩周室的舉動。冉季載被封于沈(今河南沈丘),后遷葉縣,是沈姓、冉姓、尤姓、葉姓的始祖,他的長子被封于毛邑,是毛姓的始祖。另一說季載被封于冉(一作聃,故城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冉堌鎮一帶),故得冉姓。

冉姓在山東境內較多,尤其是孔門弟子如冉求,學界多持季載封地在沈,山東的冉姓可能是季載后代的封地。要而言之,季載的封地正是在今天的豫東、皖北、魯南方圓100公里的范圍地域,沈丘、鹿邑、渦陽、菏澤均在其中,春秋時代是陳國、宋國的領地。

老子的世系應是冉季載的庶出后代,分封或落戶于鹿邑的苦縣,他的后代才有可能進入周守藏室做史官(老子之前的聃姓前輩有做史官,且有出使諸侯國執行聘問之禮的記載)。

老聃之稱,是對年長出名后、任周守藏室之史的姬聃氏系的尊稱。按照古代五服不親的傳統,到老子時,他的家族可能已不再掛在姬姓之下,而以分出的支系祖先的字(以季載之冉或聃)為姓或者別為他姓(是否是李也無定說)。

春秋中后期家族的“得姓”,只要到家族及王室的宗廟管理官處登記就可以,而不用像春秋早期需要國君批準才能賜姓。比較魯國展禽(即柳下惠)得姓的過程(魯隱公賜姓展)與晉國智果改為輔姓(智果到晉國太史處申請改姓為輔,脫離智氏),就能看到春秋后期,因為人口的增加、家族分化的加劇,得姓的手續已經大大簡化下放。

老子西去是有可能的事,但被關令尹強留得五千言的傳說是子虛烏有。老子文本里有多處顯示,老子的思想在他還擔任守藏室之史及退休后,已經在周王室、諸侯國的上層以近似“內參”的方式流傳,并引發討論與爭論。因此,楚地出土的老子思想抄本應該不是孤立的,未來在洛陽、上述姬姓或姜姓諸侯國所在地,有出土新老子抄本的可能性。

總之,有四個基本結論:老聃這個歷史人物是真實存在的;老聃與孔子的對話,不會有《莊子》外篇以寓言方式編造的那么多,問禮、問道的兩三次交流是確實存在的;老子比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年長20歲左右是可信的;尊稱老聃的著作為《老子》,是合適的。

如果沒有老聃的身世,他進不了周守藏室做史官;看不到周守藏室里的那么多歷代文獻(周守藏室可能是當時保存上古及周代文獻最豐富的地方了),老聃的見識不可能超越前人。

正因為老聃長期接觸當時極為難得一見的古文獻,才會讓他覺得學習文獻并不會獲得智慧,也不是決定治國效果的根本保障。這些都是身為沒落貴族的孔子不可能具備的優越條件,唯此,老子才能產生具有超越常人眼界的觀念。

但是,也不要拔高老聃的官職,夸大老子思想對周王室、諸侯國的實際影響。合適的定位,老聃就是一個年長的周守藏室的“掃地僧”,因為年長、德劭、學問高,又擔任著一個知識性的官職,他的觀點才在周王室及公卿、諸侯國國君及大臣這個階層被傳播、討論,自然不乏認同追隨者。這是郭店本出現的歷史背景。但,也就僅止于此了。

馬王堆帛書本,尤其是郭店本老子出土后,對老子解讀有個很大的傾向,要論證郭店本老子時期,儒道兩家的內在和諧性,試圖修正通行本老子中對儒家的批判。有些釋文者,為了這個目的,不僅對郭店本老子的注解犯了老毛病(選擇性解釋),甚至不惜對郭店本關鍵字的釋文做了匪夷所思的釋讀。

2000多年來,對老子的解讀充滿了各種、扭曲、誤讀,更不用說對老子著作基本性質(哲學書、君王南面書、兵書、世故書、陰謀書等)的爭論。本書的“精義”部分,試圖對老子的思想做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展現老子思想流傳2000多年、從中國到歐洲的另一幅景象:老子思想與西方政治、哲學思想的相似性、關聯性,讓讀者能夠從世界思想史、哲學史的視角,對老子思想的意義有新的認識。

懷特海有句名言:整個西方哲學都是對柏拉圖的注腳。中國古代(1919年之前)思想最可惜的就是,沒有成為《老子》的注腳,而成了“孔家店”的演繹。

希望這本書(包括后續的道篇注解、郭店本解讀),成為中國人進入中國原生思想家代表的老子思想世界之門的鑰匙,引發讀者對老子思想、中國原生思想獨特性的進一步探索興趣。于我則無憾矣。

所有的注釋都是一個新的創作。但真正的經典都活在后世的注釋之中。燈火相續,薪盡火傳,這個過程本身就比某種結果更有意義。每個人精神的生長都是一個秘密,但智慧成長的聲音每個人都能聽見,這種快樂無以名狀,卻真實不虛。

聽自己思想秘密生長的聲音,讓我們與《老子》一起思考。

2017年10月1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迁市| 巴林右旗| 峨眉山市| 上饶县| 叙永县| 峡江县| 富蕴县| 金川县| 宁安市| 枣阳市| 左权县| 敦化市| 泉州市| 武城县| 元阳县| 平塘县| 化德县| 馆陶县| 天长市| 霞浦县| 定远县| 葵青区| 天峨县| 吴旗县| 施秉县| 金沙县| 韶山市| 盐山县| 吴堡县| 蓬莱市| 巴东县| 德惠市| 南投县| 天峨县| 怀仁县| 醴陵市| 图木舒克市| 神木县| 古交市| 伊川县| 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