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極養生的道與術:胡安源解密太極養生的奧秘
- 胡安源編著
- 8字
- 2019-06-14 18:11:11
中篇 太極養生之道
第四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
——“太極”之源流
“太極”一詞,最早見于《易經》。《易傳·系辭》云:“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太極是指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
兩儀即陰陽。在易學理論中,兩儀還指天地、奇偶、剛柔、玄黃、乾坤、春秋等。
四象,即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在不同時候,可分別對應四方、四季、四象。
八卦,即乾、坤、巽、兌、艮、震、離、坎。
這里的“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
《易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代表作,它總結了宇宙物質運動的普遍規律,同時提出了模擬宇宙論的人體生物哲學,認為人體為一小天地,即小宇宙,它與天地之間大宇宙有著同一本體,同一運行規律,同一生成秩序。人是大自然的產物,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所以人類要服從大自然的選擇。人與自然息息相關,天、地、人渾然一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思想正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
《易傳》又講:一陰一陽之謂道。可見,“太極”就是“道”。
漢代以后,“太極”和“元氣”說結合,成為一種宇宙觀的核心和養生理論的至高境界。他們把“太極”和“元氣”等同起來。例如,《漢書·律歷志》中就講:太極元氣,含三為一。太極元氣說注重人身修煉,把“精”“氣”“神”當作生命的基礎理論。
太極元氣說被漢末新興的道教所吸納,道教文獻中第一部以道教思想闡釋老子《道德經》的《老子想爾注》,主張“積精”“食氣”和“行道”,并把“道”與“一”等同,稱“道”為“道神”,仍然是“太極元氣”觀念下的“精”“氣”“神”。
魏晉以后道教內丹派興起,“積精”“食氣”和“行道”而達到保持“太極元氣”,以求長生久視的修煉與養生,一直成為道教和民間修道之士的持續追求。直至隋唐時期,太極理論仍對道教內丹派產生重要影響。
宋代以后,內丹養生的心性之學取代了玄學,成為思想界的主流。北宋的道教金丹派南宗代表張伯瑞撰寫的《悟真篇》和《青華秘文》,提出神即先天的元性,主張性由心生,是精氣之主。張伯瑞的四傳弟子、著名道士白玉蟾吸收禪學原理,進一步發揮心性之說,強調“心”與“道”相通,他們都是“陰陽之髓、混沌之精、虛空之根、太極之蒂”,從而把道家的太極理論和心性之學連貫起來。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元的《易》學著作和道教文獻中,開始出現以圖來表示“太極”理論的“太極圖”。
重溫經典
大道之源——《易經》
《易經》和《黃帝內經》《道德經》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奇書。易:改變;經:書籍。《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一本揭示變化的書,主要內容是太極陰陽圖和八卦及六十四卦,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關于《周易》的成書,《漢書·藝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此說最為漢儒接受。它認為:上古時代,通天之黃河現神獸“龍馬”,背上布滿神奇的圖案,圣人伏羲將其臨摹下來,并仰觀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時代,姬昌被紂王囚禁于羑里,遂體察天道人倫陰陽消息之理,重八卦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辭,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時代,孔子喜“易”,感嘆禮崩樂壞,故撰寫《易傳》十篇。
《易經》以宇宙間萬事萬物為觀察和研究對象,用“陰”和“陽”兩個基本要素,描述了一個陰陽變化的系統。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周易》研究天、地、人“三才”,而以人為根本。三才又各具陰陽,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說卦》所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是中華傳統文化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源頭,它包含了對立統一、陰陽互根、陽逆陰順、此消彼長、物極必反等規律,和這些規律數千年沉淀和積累形成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等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以及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諧意識。
古人用《周易》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當然,占測只是其中的一大功能,它還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文學、農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只要能讀懂《周易》,無論是哪一行的從業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
《周易》現存主要版本有兩種:通行本與馬王堆帛書本。影響最大的通行本有魏王弼注本、唐孔穎達疏本(即《周易正義》)、宋朱熹《周易本義》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古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與傳世各家《易》本均有不同,是現存最早的別本。《周易》注本,古今不斷,多達千余種,影響較大的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孔穎達《周易正義》、宋程頤《程氏易傳》、朱熹《周易本義》,現代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高亨《周易古經今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