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天地生之 圣人成之

荀學渾厚,自下學而求上達,委曲周遍,靡所不及,然論其為學宗旨,則“荀子的哲學,可以說是教養的哲學。”[1]而照中國哲學“本體/工夫”相對待的思維模式,既重教養,則不能不對教養的本原,亦即善的先天根據作出合理的解釋。[2]在儒家,對善的先天根據的解釋總是展開為特定的人性學說。然而,也正是在此一關節上,荀子似乎很難為“正統”儒家所容。遠如程伊川(1033—1107),“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3];近如馬一浮(1883—1967),“荀子是蔽于修而不知性。”[4]追本溯源,荀子在儒學史上的種種遭際皆由此而生。迤邐至現代,荀學研究者在道德主體的視角之下重新探討善的先天根據,[5]使得這一傳統論題又生發出新的意義。此為本文立意之背景,不可不略述如右。

自孔子而始,儒家就一向著意于抉發行動者在自我道德成長中的主體性:“為仁由己,而乎人哉?”(《論語·顏淵》)“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論語·里仁》)然須留意的是,正所謂理一而分殊,在不同的儒家學者那里,基于特定的人性觀念,道德主體性在工夫論的層面又表現出多樣性,容不得籠而統之。且如孔子之后,同為儒門后勁,孟荀之間即頗見異同。其在孟子,工夫在于“擴而充之”、“以直養而無害”(《孟子·公孫丑上》),使先天善端在現實的層面上得以遂成;其在荀子,工夫則在于“化性而起偽”(〈性惡〉),通過后天的修持克服人性中原有的惡的自然傾向以成善。宋明以下,自來的儒家學者多進孟而退荀,以為二者正相反對而難以并立。事實上,若從傳統儒學史觀中跳脫出來從公而論,則孟子的性善觀念對道德主體性的肯定自不待言,然荀子的性惡觀念亦非如學者所獨斷的那樣導向道德主體性的消解,而毋寧說在更深刻的意義上肯定了道德主體性。

在自然人性論的背景之下,“荀子以 ‘感而自然’ 論性惡,不像孟子以 ‘感而自然’ 論性善。自然和自由是對立的。自然為善,天生為善,人是命定而善,被決定而為善。在荀子的人性論中,人是自由而為善,即在傾向惡的情形下扭轉自己的自然傾向,選擇為善。”[6]在荀子,就其作為實現理想自我過程中的有待克服的對象而言,人性中的惡乃是對自我的一種否定,而自我最終克服人性中的惡,也就是克服了自我之中的他者,重新達到了自我同一,是為否定之否定。較之直接的自我同一,經過如此自我克服、自我超越而實現的自我同一,無疑是一種更深刻的自我同一,相應地,也表征著一種更為深刻的主體性。正如黑格爾(Hegel,1770~1831)曾經深刻地指出的:“人們以為,當他們說人本性是善的這句話時,他們就說出了一種很偉大的思想,但是他們忘記了,當人們說人本性是惡的這句話時,是說出了一種更加偉大得多的思想。”[7]信哉!斯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嘉县| 稻城县| 德清县| 棋牌| 大悟县| 石泉县| 外汇| 南康市| 汨罗市| 青州市| 威海市| 平度市| 孟州市| 确山县| 临沭县| 虎林市| 崇明县| 高平市| 九龙城区| 清河县| 黄龙县| 纳雍县| 邓州市| 新余市| 湖口县| 吴旗县| 枣庄市| 临潭县| 宣恩县| 宿迁市| 乌兰浩特市| 涡阳县| 玛沁县| 佛山市| 和龙市| 呼和浩特市| 汽车| 靖安县| 岐山县| 弥勒县| 厦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