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修己以安人

其在儒家,“自愛”與“愛人”并非單純道德形上學層面的哲學思辨,更進而展開為活潑潑的生活實踐。這種富有道德意蘊的生活實踐體現在社會—政治層面就是孔子所謂的“修己以安人”(《論語·憲問》)。特別地,在儒家倫理的固有脈絡中,“修己”與“安人”與其說是兩個時間意義上的不同階段,毋寧說只是是否接物意義上的“本末”/“內外”之分。今人不明此理,也就難免多有隔膜、穿鑿、捍格不通處。在當代儒學研究中,相對而言,孔孟尚能得到較多同情了解,而荀子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君不見當代荀學界多有將荀子倫理學歸之于功利主義者?委實,稽之于《荀子》文本,所謂的功利主義形態說亦非完全無據,然而,究竟言之,這不過是其思想中的一個有限的片斷,而非其思想整體。請嘗試論之!

作為儒家學者,荀子具有強烈的社會關切意識,希望在道德秩序的基礎之上建立社會秩序、政治秩序,因而比較注意從道德的社會功能(“群居合一之道”)的角度證成道德的價值,這一點在對“禮”的起源的討論上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禮論〉)

分均則不偏,勢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也。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必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書曰“維齊非齊。”此之謂也。(〈王制〉)

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故宮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頃舍禮義之謂也。能以事親謂之孝,能以事兄謂之弟,能以事上謂之順,能以使下謂之君。(〈王制〉)

在社會功能的視角之下,禮起源于分配資源的需要。當然,分配所指可以是直接的物質財富,也可以是與物質財富密切相關,甚至間接決定著物質財富分配格局的地位、機會、榮譽以及名望等等。荀子重群,認為人在現實性上是一種社會存在,一旦“離居不相待則窮;群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富國〉),而要通過“明分使群”以達致人類社會之“群居合一”則必須訴諸禮,通過禮確定每個人在社會中的名分,進而依照社會名分來分配各種稀缺性的社會資源,這就是所謂“維齊非齊”(〈王制〉)的道理,即通過合理的差別而達致社會的有序與和諧。循著這一思路,禮(道德)對于人類生活之所以是必要的,就在于它能夠保護人類使其免受相互侵犯,從而使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有可能擁有一種超出動物水平之上的“好的生活”。[14]

然而,如果僅僅因為荀子強調道德的社會功能就遽而論定道德在荀子那里僅僅具有工具性的價值,道德之于荀子意義的道德主體只是外在的他律,則又大謬不然。在存在論的層面,荀子將道德視為“人之所以為人者”,只有道德完善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成人”),相反,一個德行敗壞的人則只是“二足而無毛”的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可以說,荀子在儒家“人禽之辨”的傳統話語之下將道德之于主體的內在價值提升到了存在論的層面。職是之故,論及道德(禮義)之于主體的意義,荀子每言“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試問如此一種作為“人之所以為人者”的內在價值又如何與所謂外在的他律接榫?申言之,荀子意義的道德主體所尋求的不在于“消極地”服從社會性的道德規范,而在于在完美的德性中證成自我的內在價值,通過道德完善自我,最終得以“成人”,如〈勸學篇〉所言: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在這里,照“目非是無欲見也”、“口非是無欲言也”、“心非是無欲慮也”諸種講法,道德顯然不再停留在外在于人的規范層面,而是內化于人心,成為人內在的德性,以至于人按照道德而行動不再出于外在他律的勉強,而是一種自內而外,內外一氣貫通自自然然的呈現,即其所謂“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修身〉)、“行禮要節而安之,若運四枝[15]”(〈儒效〉)。正因為道德作為人本身內在的德性而存在,于是,道德(德性)的價值已不再局限于工具性的層面,而在于道德(德性)本身。也就是說,隨著道德修養的不斷積累,“長遷而不返其初”,內在的德性逐步成長,“若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以至于“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在必要的時候,人甚至要為道德生命犧牲自己的自然生命,不消說,這完全是在重申孔子的道義精神——“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約言之,從社會的視角到存在論的視角,荀子運思的側重點實現了從“智者利仁”到“仁者安仁”的轉換,照儒家固有的話語,亦即從“安人”到“修己”的重心轉換。前文所謂功利主義論者,聚焦在荀子倫理學“安人”的層面,本不為無見。然而,其弊病在于僅僅固守一端,而無視荀子倫理學的核心關切:“修己”,套用荀子的文法,直可謂是蔽于“安人”而不知“修己”,豈不哀哉?荀夫子復起,自當判之曰:“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解蔽〉)。倘若對荀子倫理思想做一個整全的了解,則或可說是以“修己”為體,而以“安人”為用。準此觀之,馮友蘭先生對荀子的了解當為知言之論:“荀子的哲學,可以說是教養的哲學。[16]”職是之故,筆者愿意選擇德性倫理學的理論進路切入對荀子倫理學的詮釋,幸留意焉!


[1]轉換一下問題的提法,孔子既云“朝聞道,夕死可矣”,則此一聞之雖死而無憾之“道”果為何道?簡略地說,大抵不外政治關切與道德關切兩端。正文所引“仁以為己任”一段文字是側就“道”之道德關切的面向而言。與之相對,“文武之道”一段文字則是側就“道”之政治關切的面向而言: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當然,在儒家話語內部,道德與政治之間的分別原本就只是在相對的意義上而言的。照儒家的德治理想,有德者(君子)居其位,修己與治人原本就是一體之兩面。質言之,道德關切本身即具有深刻的政治關切在其中,政治秩序也理應是道德秩序的體現和展開。故而,作為一種倫理學進路的研究,筆者對儒家生命觀問題的探討集中于其道德關切之上,在道德與政治二者之間不做刻意的分別,以免行文過于枝蔓。

[2]孔子嘗云:“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顏回稱許夫子亦有云:“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論語·子罕》)這種“博文”“約禮”的講法也正體現出“為己之學”的基本精神,即一切知識、文化的學習的根本目的都在于德性人格的完善與提升。

[3]這里的“身心之學”“口耳之學”是借用后儒王陽明的講法:“世之講學者二:有講之以身心者,有講之以口耳者。講之以口耳,揣摸測度,求之影響者也,講之以身心,行著習察,實有諸己者也。”(明)王陽明:《傳習錄》(中),《王陽明全集》(上),吳光等編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頁。

[4]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頁。

[5]事實上,如閻步克教授已指出過的:“以 ‘愛人’ 釋 ‘仁’,其說實不始于孔子,《國語·周語下》已曰 ‘言仁必及人’ ‘仁,文之愛也’ ‘愛人能仁’。但孔子確實把 ‘仁’ 發揚光大了,并使鮮明的人道主義精神成為孔、孟一系的儒家學派的思想主調。”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頁。

[6]從傳統社會道德生活的真實情形來看,董仲舒的這一擔心并不是多余的,更絕非庸人自擾。倘若“以仁安人,以義正我”的基本精神不發生扭曲和異化,后儒戴震所抨擊的“以理殺人”的現象或許也就不會出現了。在儒家,人情所不能忍者,圣人不禁。儒家倫理本身具有一種溫和的性格,對極端的不近人情的道德規范并無天然的傾向性。而當道德規范的指向性發生扭曲,制定或者解釋道德的人僅僅是在用道德要求他人維護自己的時候,種種不道德的道德規范的出現在理論上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7]事實上,不止儒家如此,一般地說,道德總是具有為他的一面,道德的崇高性往往也正是與自我奉獻等具有為他性質的行為聯系在一起的。

[8]當然,會有人對“仁者愛人”的價值基礎做出這樣的論證:“仁者愛人”對于行動者的積極意義就在于它能夠帶來“仁者使人愛己”的結果。委實,儒家仁道當然包含有這一個層面的意義。然而,如果將“仁者愛人”之于主體自我的價值內涵僅僅解釋為對“使人愛己”的結果的期望,則顯然是對儒家仁道倫理朝著“實用”方向的一種膚淺化、庸俗化。

[9]梁濤:《郭店竹簡“仁”字與孔子仁學》,載梁濤主編《中國思想史前沿——經典 詮釋 方法》,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頁。

[10]徐復觀:《釋〈論語〉的“仁”——孔學新論》,《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上海書店2004年版,第237頁。

[11]在孔子的話語中,與“仁者安仁”適為對照的是“不仁者安于不仁”,《論語》載孔子與宰我關于“三年之喪”的問答,云: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在這段對話中,從孔子“女安則為之”的慍怒之詞及下文“予之不仁也”的感嘆來看,這里的宰我之“安”與仁者安仁之安恰成對反,適可謂仁者安仁,不仁者安于不仁。

[12]相對而言,孟子思想的特別之處在于其整個學說的性善論背景。

[13]關于這場學術爭論,可參看郭齊勇主編:《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4]特別地,荀子對道德的社會功能的證成是以儒家的“忠恕之道”為基礎的,說見王楷:《天然與修為》,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4—38頁。

[15]按,“若運四枝”原作“若生四枝”,依久保愛校改。

[16]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17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炎陵县| 祁门县| 南郑县| 长寿区| 新沂市| 乐陵市| 若尔盖县| 吉木乃县| 石渠县| 鄂托克前旗| 大竹县| 台中县| 天津市| 孟连| 抚远县| 阜宁县| 侯马市| 长春市| 武威市| 罗甸县| 芦山县| 双辽市| 乌兰浩特市| 汽车| 镇远县| 双峰县| 交城县| 甘谷县| 类乌齐县| 贡觉县| 栖霞市| 大安市| 章丘市| 娱乐| 浮梁县| 康乐县| 朝阳市| 开封县| 吉木萨尔县| 松溪县| 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