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寫一本“當代藝術理論”,大約是十二年前萌芽的想法。倏忽之間,彈指一揮!

那時候,借調在中國文學藝術家聯合會的中國美術家協會“老《美術》”雜志工作,經歷了新舊藝術思潮的激蕩與沖突,深感當代中國藝術觀念亟待鼎新。

真沒想到,如今才有機緣著手完結這件事情,卻更深知自身“膽、才、識、力”之不足。目前所能為之的,只是力求把歐美當代藝術哲學唯一主流的思想面貌呈現出來,它也構成了西方最新的“元藝術學”基本理論。自知這項工作在中國只是起始而已,期待更多的學人參與到“分析美學”研究當中,從而來共建當代藝術理論。

本書的主體部分完成于2011年年末,但思考卻早已開始了,從2006年的《藝術終結之后:藝術綿延的美學之思》到2008年的《視覺美學史》都在進行中。特別是2009年的《分析美學史》的歷史梳理,為本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7年的《生活美學與藝術經驗》則對藝術基礎問題提出了筆者的基本理解。

在反復修改這本《當代藝術理論:分析美學導引》過程當中,筆者于2014年10月到美國去做“富布萊特”(Fulbright)訪問學者。這一年之間,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事,或多或少都對本書基本觀念的形成和理論疆域的拓展產生了影響。

2013年10月10日,與諾埃爾·卡羅爾(No?l Carroll)開始合作研究,在美國當訪問學者一年,合作教授就是這位當今最重要的分析美學家。無論是從他的藝術哲學課程(包括另一門電影理論課)還是在聯合廣場書店的多次咖啡討論,筆者都學到了很多西方學者的研究思路與論證方式。他的《藝術哲學:當代介紹》也即將在中國出版(由友人王祖哲譯成),其實我們所做的是同樣的事情,主編過《今日藝術理論》的他,建議我本書可叫“藝術理論”而非“藝術哲學”。

2013年12月14日,應邀參加“卡耐基協會”的早茶講座,劍橋教授講一戰以后的民主信任危機。該協會明年就百歲了,早已成為美國最重要的智囊機構,關注全球事務與倫理問題。出席者多為美國上層政商學重要人物,斯洛文尼亞前總統也在列,平均年齡65歲以上。中國問題在提問環節被兩度提及,使筆者雖身在新大陸卻開始反思本土。

2014年元旦期間,赴卡羅拉多當今中國思想家與美學家李澤厚的寓所波齋五日,與之進行的對談錄發表于《開放時代》《文史哲》和《探索與爭鳴》。對談以當代思想、中國哲學、政治理論的建構為主,兼及文化問題。這三篇與一篇未發表的《“情本體” 對談拾遺》一并收入新近出版的《李澤厚對話集》(中華書局2014年版)。

2014年2月6日,應哥倫比亞大學的邀請,筆者參加了在哥大圣保羅教堂舉辦的美國著名分析哲學家和美學家阿瑟·丹托(Arthur C. Danto)的追悼會,與彼得·基維(Peter Kivy)等著名分析美學家謀面。會上丹托的女兒、同事、好友與我們共同緬懷了丹托的生平趣事,追思在靜謐的鋼琴獨奏當中結束,緬懷這位我曾與之深入對談的先哲。

2014年2月22日,參加大都會博物館“中國水墨”大展研討會,與許多新朋舊友見面,除了會晤巫鴻、候瀚如等海外學者與策展人之外,與老友們參展藝術家張羽、任戩、宋東縱論水墨創新。后應邀與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席何慕文(Maxwell K. Hearn)一道,造訪蔡國強工作室,蔡國強對我們盛情款待,并與我們進行深入對談。

2014年3月4日,遠赴香港藝術館,參加享譽亞太的雕塑大師朱銘先生《刻畫人間》大展。這位20世紀70年代成名的偉大華裔藝術家,其藝術生涯經歷了從“鄉土時期”、“太極系列”到“人間系列”的嬗變。在會上筆者做《太極在人間,人間有太極》主題發言,與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任莫家良與陳育強教授對話,此文后收入臺灣《雕塑研究》。

2014年4月1日,在費城這座獨立之都,筆者參加“美國美學協會”(ASA)年會。新大陸“分析美學”仍一統天下,但回歸生活趨向也被普遍關注,有論者呼吁美學照亮日常生活。與提出“客觀性”(objecthood)的藝術理論家邁克爾·弗雷德(Michael Fried)談藝術語境,與大衛·戴維斯(David Davis)論藝術作為述行,與普瑞茲(Prinz)論藝術的驚異化,老哲人約瑟夫·馬格利斯(Joseph Margolis)與我們談人文科學,令人受益良多。

2014年5月11日,我與著名漢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茂銳(Morris Rossabi)最后一次見面,相送唐卡,相談甚歡。他1975年出版的《中國與內陸亞洲》、1983年出版的《平等中的中國》是為經典。去年又出新著《中國史》,關于中國文明對外交流問題我與他們夫婦交談甚深。

2014年6月6日,應美國藝術批評家、《亞洲藝術新聞》主編羅伯特·摩根(Robert C. Morgan)之邀,我與他在紐約東村藝術區見面,共議中國話題。在1913年舉辦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的“軍械庫展”(Armory Show)論壇上首度謀面,中國是該次論壇的“主題國”,摩根則是論壇主持。他的《映像:中國藝術現狀》已翻譯成中文,后來邀請他參加了發布活動。

2014年7月28日,歷經三年,我邀請國際美學會(IAA)主席柯提斯·卡特(Curtis L. Carter)共同主編的《生活美學:東方與西方》(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終于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卡特在繼續推動“生活美學”國際化,引領美學生活化的新潮上繼續工作,“生活美學”已成為全球美學的最新主潮。

2014年8月8日,筆者一日走完墨西哥城九個博物館:國家歷史館要爬山,現代藝術館有極少風格,塔馬約館夠政治前衛,希爾館有三壁畫巨匠,托洛茨基館盡現第三國際,卡門館吹18世紀風,弗里達故居好溫情,弗里達館展示一生杰作,帕蒂尼館精品璀璨,最后到瓦卡利館已閉門。加上前幾日去的太陽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和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博物館,收獲頗豐。

2014年8月28日,筆者主辦的“紐約藝術網發布會暨紐約文化與中國藝術”文化沙龍,在著名的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舉辦,這是由胡適先生創辦的著名協會。應“紐約收藏家協會”的邀請我擔任主編,創辦的這個公益性雙語網站(由編輯、翻譯與技術三部門協作而成),力在促進中美藝術與文化之間的交流。該發布會上筆者邀請了兩位美國著名教授談中國藝術,后來美國《僑報》 和《星島日報》做了大篇幅報道。

還有,筆者近年來參與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舞蹈學院的博士后開題、博碩士答辯和講座授課,深感“分析美學”在中國藝術類院校的逐漸興起。邵大箴、潘公凱、易英、王宏建、李心峰、張晶、宋瑾、王能憲、王列生、顧欣諸位先生的博士及博士后的研究令筆者印象深刻。美術界對阿瑟·丹托的“藝術終結論”、音樂界對斯蒂芬·戴維斯(Stephen Davis)的“音樂表現論”都關注尤甚,而且,這種當代藝術理論的影響正在持續擴大。

更重要的是,參觀美術館與博物館的經歷,使得筆者受益匪淺,視聽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在紐約一年間,每個上午都出去游走,估計藝術空間走過兩百多家,大都會(Met)幾乎每周都去一次,歌劇、舞劇、話劇、音樂會和實驗戲劇也看過了不少。還有華盛頓、洛杉磯、芝加哥、丹佛、達拉斯等處的美術館,墨西哥十多座美術館更令我震撼。當然,還有從德累斯頓到慕尼黑、從伊斯坦布爾到雅典、從佛羅倫薩到博洛尼亞、從克拉科夫到維也納的近百家博物館,特別是歐洲一個月的獨自旅行經歷,都留在我美妙的記憶當中。

這些都為本書的撰寫,提供了許多鮮活的養料,使得本書以新的姿態出場,從書里面所精選的圖像就可直觀得到,大部分圖片都是親手拍得。為了使得理論變得生動起來,每一章筆者皆從一件或幾件自己所親身“經驗”的藝術品談起,然后再深入淺出地談藝術原論。

“理論是灰色”,但也真摯希望:理論能如藝術之花那般“絢爛”起來,因為它是“藝術的”升華;希望理論能如生活之樹那般“常青”起來,因為它是“生活的”美學!

《當代藝術理論:分析美學導引》前前后后、斷斷續續修訂了近三年時間,遲遲未出,因為直到出版前仍不滿意,卻真不知如何修訂之,越改問題越多,越覺得要拓展自己。感謝負責任的責編凌金良一年半以來的經常督促,還有設計師張薇薇的精美設計,謝謝你們的辛勤勞作。出版期限馬上就到了,只能盡可能做到更好,希望讀者們能諒解加理解,謝謝你們。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的成果,同時,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出版資助,也是筆者2005年那本《生活美學》之后,第二次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資助出版的書,特此致謝。

感謝過去一年中所遇到的人,所經歷的事,所感受的歡欣與苦痛,所積淀的理性與感性。這本書也算是訪學紐約一年的留念吧!

是為序。

劉悅笛

2014年8月29日于紐約五大道公立圖書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中县| 湘阴县| 高阳县| 绍兴市| 克什克腾旗| 前郭尔| 南昌县| 滦南县| 新蔡县| 双江| 赣榆县| 潼南县| 太谷县| 恩平市| 襄樊市| 错那县| 白城市| 寻乌县| 威海市| 罗甸县| 碌曲县| 龙胜| 大理市| 大英县| 聂荣县| 德州市| 溧水县| 常宁市| 湘潭县| 沛县| 晴隆县| 龙岩市| 汤原县| 长治市| 甘孜县| 伊通| 防城港市| 龙南县| 揭西县| 天台县| 高碑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