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藝術理論:分析美學導引
- 劉悅笛
- 2183字
- 2019-09-06 18:08:59
前言 為何當代?理論何為?
藝術理論,需要“當代”的更新;當代藝術,需要“理論”的升華。
我們的藝術理論,滯后于藝術踐行,缺乏“當代性”。
我們的當代藝術,超前于藝術理論,亟待“匹配性”。
當代藝術理論“在中國”要建構發展,就需要借鑒歐美學界最新的藝術理論,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當代中國需要“中國性”的藝術理論,就需要把自本生根地生發出自創思想,所謂自我之根,可以生長。
本書以提問的方式,提出了當代藝術基本理論的十個基本問題:
1.藝術到底是什么?
2.藝術何以非西方?
3.藝術品如何存在?
4.藝術品因何類分?
5.審美與藝術相關嗎?
6.審美經驗由何確定?
7.藝術如何去再現?
8.藝術如何來表現?
9.藝術以何作評價?
10.藝術價值在何處?
這十個藝術理論的基本問題,皆為歐美的“分析美學”的核心成果。20世紀后半葉以來,分析美學在歐美都是唯一占主流的思潮,它對當代“元藝術學”的建構而言貢獻是最為巨大的。
從維特根斯坦至今,門羅·比爾茲利、理查德·沃爾海姆、納爾遜·古德曼、弗蘭克·西柏利、約瑟夫·馬戈利斯、阿瑟·丹托、喬治·迪基、斯蒂芬·戴維斯、杰羅爾德·列文森、彼得·基維和諾埃爾·卡羅爾,一代又一代分析美學家圍繞這些基本問題尋思作答,其中,沃爾海姆的“視覺觀看理論”、丹托的“藝術終結論”、迪基的“藝術慣例論”和戴維斯的“音樂表現論”,無論在藝術理論界還是藝術實踐圈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為了由淺入深地導引讀者閱讀,本書每章都從一個當代藝術的個案談起,將藝術理論的言說落實到實例當中。這里所說的藝術,其實包括所有的藝術門類,盡管為了敘述與插圖方便,每章開頭所引作品基本上以視覺藝術為主。每章論述的對象也有側重,藝術再現部分側重于“圖像再現”,藝術表現部分則側重于“音樂表現”。
圖0-1 《安迪·沃霍爾與布樂利肥皂盒》(2014年),紐約國際當代藝術展
每章皆以“元藝術學”的述評為終結,對于每個理論問題,都試圖進行深入的反思與全面的總結。與此同時,在述評當中,我們特別強調的是東方(特別是中國)的獨特視角,并力求為建構一種具有“全球視野”的藝術原論而夯實地基。也許有朝一日,可以做出一本既有本土特質又有全球價值的藝術原論,希望早日讀到中國理論工作者們的相關著述。
《當代藝術理論:分析美學導引》的每章都采取了這樣的結構,引子是從藝術的個案解析出發,然后逐步引入理論的各個層面與深入之處,最后做出整體述評,進行總結與反思。由此,本書論述到了“元藝術學”的十個門類:
1.藝術本質觀
2.非西方定義
3.藝術本體論
4.藝術形態學
5.藝術再現觀
6.藝術表現論
7.藝術經驗觀
8.審美經驗論
9.藝術批評學
10.藝術價值論
首先,“藝術本質觀”是第一層級的問題,“非西方定義”則是東方的相應解答方式,回答的都是“藝術是什么”的亙古難題,東西方的解答是相對而出的。
其次,“藝術本體論”與“藝術形態學”則是第二層級的問題,回答的是藝術品是如何存在與類分的問題,后者是前者的延伸,這些問題與“藝術本質”追問是相互深化的。
再次,“藝術再現”與“藝術表現”則是第三層級的問題,回答的是藝術呈現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的問題,看似并置但其實前者較之后者有更深廣的內涵。
復次,“藝術經驗”與“審美經驗”則是第四層級的問題,回答的是藝術經驗與審美屬性如何確定的問題,二者曾內在相關與交互規定,但又在彼此脫鉤。
最后,“藝術批評”與“藝術價值”是后一個層級的問題,回答的是藝術如何評價與藝術價值何在的問題,評價問題會直接導向價值的追問。
由此可見,“元藝術學”理論架構的五個層級,就得以大致搭建而成:
在筆者出版的《分析美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縱向地梳理“分析美學史”的基礎上,本書試圖從共時性的角度來做出“分析美學導論”,從而聚焦于分析美學的核心問題進行再次深入地探討,試圖“以點帶面”地將整個分析美學的基本樣貌呈現出來。
質言之,《分析美學史》力求“以史帶論”,《當代藝術理論:分析美學導引》則是“以論帶史”,兩者整合起來,可以窺見當代藝術理論與分析美學的基本面貌。
盡管本書試圖給出一整套分析美學與藝術哲學的導論,或者說,力圖為當代藝術提供一套“敘事模式”抑或一套“言說方式”,但是筆者深知所做的只是基礎性工作而已。希望更多的學者能在這個新的方向上,建構也好,拓展也罷,都能有所幫益,那也是筆者最大的心愿了。
希望當代藝術理論,真要“有用”,要有“真用”,真有“要用”。但愿藝術理論不是高得空對空,也不是低得地對地,而形成空對地、地對空之間的往復交互。任何時代的理論,都是與所處時代匹配的,當然遲早也要被歷史揚棄。有價值的真知灼見定會重現,無價值的舊說套論必被遺忘。
實際上,分析美學家們所建構的當代藝術理論,并不是座金碧輝煌的教堂,而是塊充滿腳手架的工地。后來者在前人的基石之上,只能繼續辛勤勞作,但不知哪種藝術理論,能堅持到藝術“真正終結”之日?
總而言之,一方面,從理論“審”當代藝術,另一方面,從藝術“思”當代理論,恰恰構成了《當代藝術理論:分析美學導引》的基本任務。
本書的導言,首先試圖回答的問題為:理論為何要當代?理論到底何為?前一個問題的解答是:理論要與“當代藝術”相匹配,理論應為藝術的“密涅瓦貓頭鷹”;后一個問題解決的是:理論對于藝術的“當代”要有用,理論才是藝術所終參的“北斗星”。
因而,本書所論的當代藝術理論,就不僅是“當代藝術”的理論,而且更是“當代的”藝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