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萬載縣基層政權建設研究:1930~1945
- 楊吉安
- 1734字
- 2019-09-06 18:04:59
三 基本思路與分析架構
本書在“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宏觀歷史框架下對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縣的地方政權建設過程進行系統(tǒng)闡述,并在此基礎上探討20世紀上半期國民黨政府開啟國家政權建設的效能,借此說明國民黨政府塑造“強政府,弱社會”體制的時代意義和社會歷史后果。
本書除“緒論”和“結語”外,主體為五章,由兩大部分組成,分別從基層行政機構建立與地方社會控制兩個方面來詮釋江西萬載的地方政權建設。
第一部分為江西萬載基層行政機構建立之表述與分析,由第一、二章組成。通過對萬載縣域科層制官僚化組織系統(tǒng)的闡述,指出國民黨政府的國家權力已下沉至“保”一級基層社會。
第一章:縣政改革與行政控制的強化。源于進攻蘇區(qū)的內在驅動和當時政治體制的弊端使然,國民黨政府進行了縣政改革,其目的是提高縣政府行政效率。為此國家加強了對縣長的選拔和考績,強化對縣行政人員的資格審查和考核以及自上而下監(jiān)控縣政的實施。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有效建立了現代化的科層體系和公務員體系,避免了縣行政人員和縣長共進退的現象。
第二章:官僚化基層行政體系的構建。國民黨政府的縣政改革除了體現在縣一級層次外,更旨在健全基層社會的組織系統(tǒng)。承此影響,區(qū)署的功能被削弱,轉變?yōu)榭h府派出的督導機構。鄉(xiāng)鎮(zhèn)組織機構獲得了擴充,由虛級轉向實級,成為國家基層政權的重心所在。與此同時,保則承擔起國家行政組織最末端的功能。然而,伴隨著政權下延,帶來的是基層行政人員大量侵蝕國家權力,呈現普遍的腐化與劣化。這部分抵消了國家政權建設的效能。
第二部分為江西萬載地方控制及其社會后果之研究與評述,由第三、四、五章組成。從保甲的社會控制角度入手,論述了萬載地方政權為滲透民間社會生活領域、統(tǒng)制教育思想采取的各種有效措施,并在此基礎上對其時代意義和社會后果予以總結和評價。
第三章:保甲制度在基層的具體運作。20世紀30年代初期,基層政治制度變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是停辦自治,重行保甲。保甲建立的初始動機是作為一個“防治奸宄”的政治控制工具制度來配合進攻蘇區(qū)。在實施過程中,保甲的職能進一步被擴大,功能進一步被強化,具有軍隊化、警察化、特務化的性質,便利了國民黨政權抽榨基層社會的人力、物力。就其績效而言,保甲在萬載乃至整個江西省發(fā)揮了效應。自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在萬載縣域的勢力一直未能恢復,甚至于在1942年后完全退出萬載縣域。
第四章:權力擴張:社會生活領域的滲透。國家政權建設不僅要求在政治建設上獲得成功,還旨在在社會生活領域發(fā)揮效應或得到體現。為此,本章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一是基于救濟和復興農村的目的,國民政府推行了合作運動。合作運動未能挽救農村的衰敗,但增強了國家在經濟領域的統(tǒng)制能力。二是建立了族董會制度。作為一種內生型的制度,族董會制度適應了國民政府進攻蘇區(qū)的需求,是國家在宗族領域實現滲透的載體。三是源于提供保學經費的外在需求,國家加強了對民間社會公款公產的清查與提撥。在強勢國家權力下,地方社會的生存空間日益被打壓或縮小。
第五章:話語霸權:教育的整改與鄉(xiāng)村的思想控制。在收復蘇區(qū)后,國民政府面臨政權認同的問題。為肅清共產主義思想和灌輸國家意識形態(tài),國家全力推行保學政策。保學的實施,促進了傳統(tǒng)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變。由于經費的短缺、師資的淺薄,加上管理上的混亂,保學整合社會統(tǒng)制思想的績效大打折扣。與此同時,在推行保學的過程中,國家還采取了取締私塾及規(guī)范私立學校的措施。私塾取締透露出地方在執(zhí)行國家政策時呈現出隨意性和前后反復性的特點。私立學校的規(guī)范化則揭示了國家視野下“國進民退”的實質。
概而言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江西萬載縣延續(xù)了自清末新政以來國家權力下延的步伐。伴隨國家官僚政治機器由縣邑遞設鄉(xiāng)鎮(zhèn)直至保,國家改變了權力的配置和運作,以制度的合法性代替文化傳統(tǒng)的合理性,以國家公權的強制性和不可抗拒性取代傳統(tǒng)的地方權威。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逐步集中了原先分散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力,形成統(tǒng)一的權力中心。與此同時,原有的地方精英則被置于國家監(jiān)控之下,活動范疇日益縮小,并逐步納入國家設計的行政軌道。尤其嚴重的是,地方社會資源被國家盤剝殆盡,生存空間日益喪失,已失去往日的組織功能。由此,國家構筑了“強政府,弱社會”的統(tǒng)治秩序,從而達到了控制基層社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