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所用資料及其相關概念

(一)所用資料的分析

1.檔案資料是學界公認的比較客觀且接近歷史原貌的第一手資料,深受史學研究者的青睞。本書主要利用的檔案資料分為兩種:

第一,未刊檔案資料。江西省萬載檔案局藏有萬載縣民國檔案共10976卷。這些檔案資料涉及保甲、兵役、教育、糧食、宗族、役政、救濟、警察、地方武裝、農村合作、攤派、區署、鄉鎮、保政權建設、婦女隊、壯丁隊、少年團、童子軍、官員履歷、各種公文及呈文往來等各個方面。筆者在書中所引用的許多檔案資料均為塵封多年之后的首次利用,這為本書寫作構筑了堅實的史料基礎。

第二,已刊檔案資料?!缎驴h制及地方自治法規匯編》(內政部民政司編,1944年),《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1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國民黨政府政治制度檔案史料選編》上下冊(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江西省政府公報》(江西省政府秘書處發行,1927—1949年),《萬載人民革命史料》第1、2、3集(中共萬載縣委黨史辦公室編印,1986年),《江西蘇區教育資料匯編》(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編,1985年),《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文獻資料》第1輯(人民出版社,1985年)。這些資料在空間上涉及了中央、省、縣三級層次,為從大歷史角度解讀歷史提供了便利。

2.民國時期的著作。程懋型《剿匪地方行政制度》(中華書局,1936年);《新縣政研究》(汗血書店,1936年);李宗黃《新縣制之理論與實際》(中華書局,1945年)、《現行保甲制度》(中華書局,1945年);陳柏心《中國縣制改造》(國民圖書出版社印行,1941年);粟顯運《新縣制的實施》(國民圖書出版社印行,1941年)、《新縣制的理論》(國民圖書出版社,1940年);程方《中國縣政概論》 (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1940年);高亨庸《縣政機構之改造》(正中書局印行,1941年);等等。這些論著大多出版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主要關注的是“新縣政”和“新縣制”頒行以后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縣制的演進過程,為后人的研究建構了較為系統的理論背景。

3.縣志。縣志是關于一個地方的百科全書。萬載自明朝成化年間始修縣志,至1941年,前后共計8次修繕。本書使用的張薌甫、龍賡言二人主編的《萬載縣志》是在1940年修繕完成的。民國版的《萬載縣志》在體例和敘事上綜合了自明代成化年間以來萬載縣志的主要成果,尤對本書具有價值的是,縣志中有許多關于戰后萬載地方政權建設及其地方社會的評價資料,如行政區域沿革、武備、倉儲、食貨、宗族、學校教育、國民黨黨務、田賦、職官等方面的資料,這給本書的撰寫提供了便利。此外,1988年出版的《萬載縣志》雖然出版時間較晚,但在時序上和事件上續補了民國《萬載縣志》,因而使資料具有連貫性。

4.文史資料。文史資料以其親歷、親見、親聞的特色而為區域社會史學者所青睞。本書所利用的《萬載文史資料》第1、2輯記載有20世紀三四十年代萬載縣域的部分情況,如族董會的產生,商會的沿革,族學的興起,土紙、夏布的生產,萬載人民革命史等方面的資料,這些均是撰寫本書不可缺少的參考資料。

5.其他文獻資料。主要包括個人撰述的資料,不同時期編輯的有關贛省乃至萬載縣域的民國史料。陳賡雅《贛皖湘鄂視察記》(申報月刊社,1934年);劉治乾主編《江西年鑒》(江西省政府統計室編印,1936年);《游客話江西》(汗血書店,1937年);江西省政府秘書室編《贛政十年》(江西省民生印刷廠第三廠,1941年);焦如橋著《縣政資料匯編》上下冊(中央政治學校研究部,1947年);教育部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商務印書館,1948年);《江西地方教育》(江西省教育廳編印,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度江西省教育統計》(江西省教育廳編印,1935年);《江西統計月刊》(江西省政府秘書處編,1939年)等。以上資料,有個人對戰后萬載縣域的觀察、調查研究,有政府的工作回顧與總結,有政府的統計材料,有由機構或個人編輯的資料集,材料翔實,可信度高。

(二)相關概念的說明

為了更好地闡述本書,以便于讀者理解,有必要對本書研究區域、研究時限以及涉及的權力、話語、社會控制等相關觀念做一些界定和說明。

1.研究區域

江西省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東、南、西三面環山,重巒疊嶂,中部丘陵廣袤,北臨鄱陽湖,因贛江貫穿南北而簡稱“贛”。江西省的地理地形和土地利用可謂是“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其西部地區則大致包括萬載、宜豐、上高、袁州、銅鼓、萍鄉、新余、分宜等地。該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幕阜、九嶺、羅霄等山脈依次綿亙,山脈之間狹小的山間谷地是本區重要的農耕地帶。本書研究的萬載縣,古稱陽樂、康樂,在吳之頭楚之尾,系贛省西北邊陲,扼湘贛交通要塞。萬載設縣始于孫吳黃武年間(222—229年),縣治初設于東北部羅城,唐武德五年(622年)遷東南部康樂,至今未變。明清時期萬載縣隸屬袁州府,民國時期初屬廬陵道,后分別屬第八行政區、第二行政區。土地革命時期,萬載大部分地方為蘇區,是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歸湘鄂贛省管轄。萬載今屬江西省宜春市管轄,南接本省袁州,東至上高縣,東北與宜豐縣接壤,西北連銅鼓縣,西和湖南省瀏陽市毗鄰,面積為1719平方公里,人口在2010年約為48萬。民國《萬載縣志》云:“萬載地勢隱然,負山帶江。山勢嵂崒而嵯峨;河道緊窄而灘險石峻?!?a class="footnote_quote" href="#footnote_content_txt001_28" id="footnote_quote_txt001_28">[28]縣域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境內山地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耕地不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道光《萬載縣志》云:“萬邑在群山之中,田不過十之二三?!比f載土產以花爆、夏布、表芯紙等最為發達。清光緒間年產表芯紙約十余萬擔,行銷于蕪湖、南京、上海等處。其中以高村辛茂堂紙行和大橋瑞豐紙行為最大,資金甚巨,年收購量均達七萬擔以上,有“船市表芯”與“橋市表芯”之稱?!对莞尽份d:萬載表芯,“通行南北,商賈皆聚”。

2.本書之“權力”系指國家權力,即統治階級運用國家機器來實現其意志和鞏固其統治的支配力量。國家權力是一種特殊的政治權力,是通過國家政權發生的政治權力關系。其權力的形成來自于國家各機構,因此也可以叫作治權或政府權力。其所表現的最高統治形式是國家主權,它是國家權力的“最終權力”,是一切國家權力的源泉。

3.本書的社會控制系指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國家通過政治權力等國家機器的占有,運用各種手段,包括制度設計、經濟資源與知識資源的壟斷、正統意識形態之確立與推廣以及對社會經濟生活各方面不同程度的干預,以實現對社會的控制,并不斷強化此種控制。與之相反,民間社會的生存空間受國家擠壓而日益縮小。

4.關于“剿匪”、“赤患”、“赤化”、“赤軍”、“奸匪”、“奸黨”、“收復”、“圍剿”、“蘇區”、“鏟共義勇隊”等詞語的說明。本書在材料的引用和行文中,上述一些詞語時有出現。這些詞語折射了國民政府和時人鮮明的政治立場或政治態度。然而,需要說明的是,這不能代表筆者的政治傾向。之所以如此,主要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便于行文流暢;二是保持歷史的原生態面貌;三是便于讀者理解當時的歷史場景。


[1]秦暉:《傳統十論——本土社會的制度文化與其變革》,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頁。

[2][美]斯科克波:《國家與社會革命》,劉北成譯,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3][英]安東尼·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胡宗澤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46—147頁。

[4][英]邁克爾·曼:《社會權力的來源》第2卷,陳海宏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頁。

[5][美]喬爾·S.米格代爾:《強社會與弱國家:第三世界的國家社會關系及國家能力》,張長東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頁。

[6][美]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華書局2000年版。

[7][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鄉村》,劉衛東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沈松僑:《從自治到保甲:近代河南基層政治的演變(1908—1935)》,載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9年第18期。

[9][美]馬克·賽爾登:《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魏曉明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10][美]張信:《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社會之演變——國家與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岳謙厚等譯,中華書局2004年版。

[11][美]李懷?。骸度A北村治——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國家與鄉村》,歲有生等譯,中華書局2008年版。

[12]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頁。

[13]張靜:《國家政權建設與鄉村自治單位——問題與回顧》,載《開放時代》2001年第9期。

[14]于建嶸:《國家政權建設與基層治理方式變遷》,載《文史博覽》2011年第1期。

[15]魏光奇:《官治與自治——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縣制》,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16]張鳴:《鄉村社會權力與文化結構的變遷(1903—1953)》,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頁。

[17]張國茹:《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基層政權建設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

[18]王春英:《民國時期的縣級行政權力與地方社會控制:以1928—1949年川康地區縣政整改為例》,博士學位論文,四川大學,2004年。

[19]黎瑛:《權力的重構與控制:新桂系政府行政機制和政府能力研究(1927—1937)》,博士學位論文,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20]李巨瀾:《失范與重構:1927—1937年蘇北地方政權秩序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1]吳素雄:《政黨下鄉的行為邏輯:D村的表達》,博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22]《萬載人民革命史料》,萬載縣委黨史辦公室編印1986年版。

[23]《萬載人民革命史》,萬載縣委黨史辦公室編印1993年版。

[24]謝宏維:《和而不同:清代及民國時期江西萬載縣的移民、土著與國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25]羅艷春:《祠堂、宗族與地域社會——以十六世紀以來的江西萬載為中心》,博士學位論文,南開大學,2007年。

[26]施由明:《明清時期宗族、鄉紳與基層社會——以萬載縣辛氏宗族為例》,載《農業考古》2008年第4期。

[27]羅艷春:《教育、宗族與地域社會》,載《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8年第9卷。

[28]張薌甫、龍賡言:《萬載縣志》卷1《方輿·形勢》,1940年鉛印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治县| 五华县| 南安市| 陇西县| 左贡县| 高阳县| 岳阳县| 驻马店市| 古浪县| 怀远县| 海南省| 石渠县| 邵阳县| 都兰县| 兴安盟| 平果县| 吉木乃县| 旺苍县| 昆山市| 合川市| 岳普湖县| 石林| 射洪县| 泸州市| 香河县| 七台河市| 仲巴县| 南靖县| 原阳县| 武定县| 安宁市| 荥经县| 美姑县| 定远县| 阳西县| 高安市| 邵东县| 宁安市| 泉州市| 莒南县| 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