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制度和物流組織發展:理論與經驗研究
- 姚書杰
- 3221字
- 2019-08-30 19:16:01
三 研究思路和內容結構
本書擬在對相關理論和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和評述的基礎上,從分工視角對技術、制度和物流組織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論與經驗研究。對物流組織的研究首先需要對企業性質、起源和發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采用新興古典經濟學超邊際均衡分析方法把技術、制度和物流組織各要素集合在一個研究模型中,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辯證分析,以構建本書的研究框架。
在文本總體結構安排的思路上,本書分為兩大部分,分別為導論和正文。導論部分論述了問題的提出、有關概念的界定、研究思路和內容結構以及研究方法和創新點等。正文部分共計八章,第一章評析相關理論和文獻綜述。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本書的理論主體內容,采用總分結構,亦即理論總論加上理論分論。首先是理論總論,即從分工角度對技術、制度和物流組織之間的總體關系進行研究(第二章);其次是理論分論,即分別從分工角度對技術、制度、物流組織三個方面進行理論分析,從而形成了三個側面的理論分論(第三、四、五章)。第六、七章和第八章是分別從中國、產業和區域角度對物流發展進行的經驗觀察,是實踐部分,其中第六章利用中國物流組織發展、中國后發企業自主構建物流網絡組織、中國企業跨國投資中的物流網絡組織本土化和價值網視角下西部物流產業發展的歷史經驗觀察和發展狀況,對本書的理論進行驗證,并據此提出相應政策建議。第七章從產業角度對煤炭物流產業組織進行了經驗考察。第八章從區域角度對云南省物流組織發展進行經驗考察。
正文部分章節結構及內容安排簡述如下:
第一章,對相關理論及文獻進行梳理和評述。首先根據本書需要介紹了物流概念和分類情況,分別從物流管理理論、物流工程理論和物流經濟理論三個方面評述了物流理論研究狀況,接著對經濟組織理論進行梳理研究,其次基于當前價值網絡的發展對價值聯網和產業升級進行了文獻梳理,最后是物流組織結構和形式選擇的文獻綜述。
第二章,這是本書的理論總論部分。企業理論研究的基礎在于對企業性質的認識,對企業性質的認識直接決定了對企業起源、企業邊界、企業治理和企業組織形式等一系列問題的理論看法。因此這一章首先分析了企業的本質規定性,認為企業是生產性和組織性的統一。然后分別對企業的起源和發展進行了內在一致的解釋。基于上述對企業組織的理解,進一步基于分工構建了技術、制度和物流組織一體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通過把固定學習和訓練成本、技術和制度納入模型進行超邊際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方面,固定學習和訓練成本、技術和制度決定了個人的效用最大化決策,個人決策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經濟、部分分工和完全分工等不同的組織和市場結構,從而決定了物流組織的結構和形式,這就是從分工和演化角度的物流組織變遷的機理。另一方面,無論固定學習和訓練成本處于較低或者較高的階段,分工的發展必然通過技術和制度使物流組織從部分分工向完全分工演進,即從自營物流向第三方物流發展。另外,技術和制度發展也導致了其他共生現象。
第三章,這是從技術側面對物流組織進行研究的一個理論分論章。本章提出的基本觀點是,分工不平衡導致效率差異,效率差異產生資源流動效應和技術進步效應。資源流動效應是直接通過物流實現的,物流的發展水平直接制約了這一效應的效果。企業之間自發的資源流動效應加劇了分工不平衡,技術進步則縮減了分工不平衡。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之間分工不平衡具有某種自增強特性。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資源流動效應是彼此反向的,企業內部資源流動效應由于管理層的指導而縮減了分工不平衡,技術進步效應作用機制也縮減了分工不平衡,因此企業內部分工不平衡具有自減弱特性。物流在分工理論中起著基礎作用,運用以上分工理論作用機制分析了不同的物流發展階段,從而進一步認識物流技術與分工之間的本質關系。
第四章,這是從制度側面對物流組織進行研究的另一個理論分論章。本章提出的基本觀點是,在分工與制度互動機制中,交易成本起著根本性作用,而實物交易是通過物的流通來實現的,同時非實物交易又是以實物交易為基礎的,因此物流在分工與制度互動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物流制度變遷離不開與物流制度變遷各階段相適應的物流制度環境。后發國家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以較低成本迅速地形成自己的物流分工制度體系,就在于其對發達國家物流分工體系的模仿效應和學習效應。這些物流分工體系作用的正常發揮,需要物流制度與其制度環境之間的耦合。
第五章,這是從組織角度對物流組織進行研究的又一個理論分論章。本章提出的基本觀點是,物流組織的結構和形式是由物流技術和制度內在決定的。從勞動分工到知識分工,物流組織經歷了復雜的變化,傳統的物流科層制組織以勞動分工為基礎,重視職能分解,強調任務的劃分,是價值鏈解構的結果。隨著信息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和物流制度環境的發展,以知識為介質的知識整合、共享和基于知識共同體的知識創造成為組織競爭的基礎,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難以模仿的專門知識的占有、使用和知識保護制度。知識經濟最大的特征就是共享[6],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現代物流組織,以共享為特征的過程一體化和網絡化階段成為組織發展的新方向,扁平化分權組織和虛擬物流組織成為現代物流組織選擇。
第六章,這是從整個中國物流產業組織發展角度對本書理論研究的歷史經驗觀察與驗證。通過對我國物流技術、制度和組織變遷的回顧性描述和分析,驗證了“技術和制度決定組織”的論點,即在一定社會技術創新和社會制度條件下,物流組織技術和制度決定了物流組織的結構和形式。據此對我國物流組織結構和形式的選擇給出了具有政策含義性質的指導性意見,并對中國后發企業自主構建物流網絡組織、中國企業跨國投資中的物流網絡組織本土化和價值網視角下西部物流產業發展進行了理論和經驗分析。目前我國經濟和社會轉型的學習和模仿效應導致社會技術發展相對超前,而制度協調功能缺失的狀態,這就大致決定了我國物流組織的格局。具體到物流組織決策來說,每個企業對于物流這一塊是采用自營、外包、聯盟還是虛擬組織的形式,仍然是由具體微觀企業的物流技術和物流制度發展程度所決定的。本章把物流企業按其規模分為個體和小型、中型以及大型三類,同時把具有物流業務的企業分為生產性企業和服務性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兩種,這樣就組合成六種企業,分別對它們的決策提供了理論指導性對策建議,并提出了我國物流發展的一些基本思路。中國物流網絡構建是一個漸進過程,企業在特定時期能吸引到的合作對象和網絡控制力不同,因此在物流網絡節點的識別與選擇上需要權衡其質量與可控性;對于網絡連接方式的選擇來說,發展中國家企業傾向于采用股權方式獲取資源,導致企業內部控制與執行成本上升,而且過渡層級治理方式與企業組織網絡化和彈性化要求不一致,從而參股和非股權也應該成為發展中國家企業建立自主網絡連接方式的重要手段;對于物流網絡、生產網絡的協調與控制來說,網絡構建者應該提高股權式內部網絡節點運作的相對獨立性,利用利益和信任機制作用引導和控制非股權式外部節點。另外,根據跨國公司與東道國相關利益主體間的關系和對當地經濟、社會環境嵌入程度的不同,可將物流網絡組織本土化的三個層次分為行為空間的本土化、行為主體的本土化和社會文化的本土化。影響物流網絡組織本土化行為的主要因素包括東道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以及企業自身能力等。
第七章對技術、制度和煤炭物流組織發展進行研究,是從產業角度對本書理論研究進行的一個經驗考察。以傳統的煤炭產業為例,對我國煤炭資源分布與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利用理論部分對技術、制度和組織的研究對我國煤炭物流組織方式進行了經驗分析,最后給出了我國煤炭物流產業組織發展的策略。
第八章對云南省物流組織發展的經驗考察,是從區域角度對本書理論的一個經驗考察。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結合云南省物流發展現狀,基于全球產業轉移、東部產業轉移和東南亞生產網絡的條件,從云南省物流組織發展環境和物流組織區域發展方面對云南省物流組織發展進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