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跨界網
  • 凌逾
  • 2839字
  • 2019-09-09 19:22:52

七 創意之地何在

我們可以繼續思考第四個層面場所(Where),哪些地區嘗試過跨媒介實驗?哪些地區做得較為成功?為什么這些地方獲得成功?哪些地區尚未起步?哪種社會語境適合跨媒介文化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如何進行跨地域比較?各區域如何取長補短、互相促進發展?中西文化場域不同,跨媒介創意也會有差異。即便是華人圈內,也因身處中國大陸和臺港澳地區以及美洲、歐洲等地會有變異現象出現。此外,還可以思考:在哪些專業、學科領域進行跨媒介實驗?除小說、電影、繪畫、攝影、建筑、戲曲、舞蹈、地圖、新聞、廣告、電子游戲、市場營銷等,還有哪些領域可以互相打通、交融?

20世紀中葉后,港澳臺地區經濟飛速發展,高科技勃興,出洋留學蔚然成風。港澳臺地區文藝家滿世界游歷,多精通雙語、多語,跨行業從職,先鋒文藝因此興起,先于內地一步,孕育出跨媒介文化創意的豐厚土壤。香港作為百年電影王國,帶動了影視文學發展。3D和4D影視更是跨媒介的新典范,集視、聽、動、味于一身,全方位融合數碼、網絡、卡通等高科技手段,著力于新思維、新產業創意,給敘事藝術帶來新的沖擊。港澳臺地區跨媒介藝術實驗,在中西文化對立與碰撞中立足,在多媒介中吸取靈感,變異轉化。香港的快、臺灣的慢、澳門的穩等文化因素,催生出三地跨媒介創意的特色差異。

一個人就可以撐起跨界創意的王國。香港的西西,多才多藝、創意盎然,跨越文學、電影、繪畫、音樂、建筑、布偶手藝等多個領域,在不同藝術符碼之間謀求交融之道,實驗50多年,開拓跨媒介創意體系,創造出“西西體”系列。自1963年起,她寫作繪畫和電影研究專欄,此后創作的長篇小說均有新創意:1975年《我城》的“手卷影像體”;1977年《美麗大廈》的“電梯影像體”;1980年《哨鹿》和1981年《候鳥》的“比興影像體”;1986年短篇《浮城志異》的“圖文體”;1996年《飛氈》的“蟬聯曲式體”;2008年《我的喬治亞》的“建筑體”;2009年《縫熊志》和2011年《猿猴志》的“縫制體”等體式。

筆者以“跨媒介”作為研究關鍵詞,正是始于21世紀初對西西的研究,并于2009年出版論著《跨媒介敘事——論西西小說新生態》[23]。西西的跨媒介敘事體獨樹一幟,具有范式意義。一是開創跨媒介敘事和文體的多元新形態,如影像敘事小說、圖文敘事小說、蟬聯想象曲式。二是有利于呈現中國漢語敘事的本土性。三是有利于解構父系主流敘述,構建女性主義文學的新美學。

《跨媒介敘事——論西西小說新生態》在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曹惠民教授2007年在《文藝報》發表評論,認為該博士學位論文富于學術的想象力與穿透力,顯示出走向前沿的精進姿態;切入口小,探索力度卻很大,極富新意,摒棄面面俱到的架構而獨取“文體創新”一端,提出了諸如“反線性的性別敘事”“蟬聯銜接的增殖法”“蟬聯網結體”等自創新詞,獨出機杼地凸顯了西西的文體創意,把研究推進到更深層面。司方維、曹惠民撰寫長文《更新論述話語的可貴嘗試——評凌逾著〈跨媒介敘事——論西西小說新生態〉》,發表于香港《文學評論》2011年6月號。

當然,獨木難成林。跨界創意不是個體現象,而是整個城市的文化氛圍所造就的。因此,需要在個案研究基礎上,由點及面,不僅考察個別香港作家的跨媒介敘事,更意在重點考察香港整體文化的跨媒介特性,謀求從作品入手加以分析。2012年,筆者的《跨媒介:港臺敘事作品選讀》[24]問世。黃麗蘭有書評《跨越藩籬,現彼岸風景——評凌逾〈跨媒介:港臺敘事作品選讀〉》,發表于《香港文學》2013年8月號。

全面考察一個城市跨界創意的形態、成因、策略、方法、特色,于是有了2015年的論著《跨媒介香港》[25],由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出版,該書修煉六七年而成。該書認為,香港文學、文化的創意在于跨媒介敘事,重點分析 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香港作品,探究在電子數碼網絡的新媒介時代,香港文藝開創出哪些跨媒介敘事的新形態,文學敘事如何與電影敘事、文化地理、建筑空間、賽博空間、展演藝術跨界貫通;挖掘具有跨媒介特點的作品,歸納其獨特之處。

《跨媒介香港》,共45萬字,分五章。第一部分,分析香港文學與電影改編的對倒敘事、性別建構,研究王家衛、李安、許鞍華、徐克、羅永昌等導演如何改編劉以鬯、張愛玲、李碧華、西西等作家作品,小說和電影如何共同開創對倒敘事,敘述難以敘述之事,敘述人稱和性別身份建構的差異,改編的意旨得失等。

第二部分,分析香港后現代文學的空間敘事,如何從文化地理、地圖建筑、味覺觸覺空間中吸取靈感:董啟章開創地圖空間敘事學;也斯開拓味覺地理敘事學,還開創游牧中西的文化地理空間;西西搭建后現代小說的建筑空間,還實驗手工觸覺符號與文學符號、文化生態符號聯姻的“縫制體”敘事。香港作家各自開創出小說空間敘事的新形態創意。

第三部分,研究賽博時代的新敘事,探究香港作家如何化用科技元素,活用傳播媒介,創設虛擬意象,新生代作家在伊托邦時代創造出哪些新符碼;董啟章如何開辟出賽博時代的三重世界敘事、多向多元的互動新敘事、集郵體和電郵體式的魔法創意寫作;唐睿如何開創腳注空間和時間的敘事。

第四部分,研究文學與展演藝術的跨界整合,具體分析圖文互涉的對角敘事創意;對比分析港派麥兜、臺派幾米的跨媒介整合;比較香港、北京、臺灣的后現代文學與戲劇的跨界打通,以詹瑞文、孟京輝、賴聲川為例論述;分析香港樂壇的詞、曲、唱、器、視五合一的新藝術形態,以林夕、黃霑、許冠杰等詞曲為例論述;研究黃碧云小說與費蘭明高舞的共振敘事。

第五部分,跨媒介敘事追根溯源,理論根基為后經典敘事學、符號學、媒介學,綜述這三個學科的研究現狀、發展趨勢;在全球后現代文化語境中,梳理已有跨媒介敘事研究;透析在傳統媒介和新媒介生態下的香港文藝創作發展變化;歸納香港跨媒介敘事的總體特色,比較港派、臺派和海派的敘事風格,探究港派跨媒介敘事的范式意義;透析跨媒介創意的普遍方法,預測跨媒介敘事創作和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勢,提出有待拓展的研究路向。香港跨媒介敘事特色鮮明,創意十足,可資大陸學界借鑒。

《跨媒介香港》界定跨媒介敘事,論述香港跨媒介敘事的成因、形態、特色、風格和意義,論述港派跨媒介敘事研究的意義,形成新的評價標準,奠定跨媒介敘事研究的理論根基。該書的書評已有若干篇:古遠清《別開生面的香港文學研究》、王瑛《跨媒介敘事的風姿》、徐詩穎《跨媒介敘事研究的新突破——評凌逾新著〈跨媒介香港〉》、彭瑞瑤《究跨越之風,辟逾常之路》、廖靖弘《聚焦港派敘事創意,引領文學跨界新路——評凌逾新著〈跨媒介香港〉》等。[26]

到目前為止,筆者的為學興趣、學術發展路徑經歷了幾個階段。最初,研究一個人的創意世界,以西西為例,探究一個作家的跨界特質和成功經驗。其后,探究一個城市的創意世界,以香港為例,探究跨界如何從個別現象發展為普遍規律。然后,考察跨界創意文化的類型和形態,由點及面,盡可能廣泛地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發展差異和特色,探究跨界之道。如今,大陸的跨界創意蓬勃發展,大力推進創新產業的發展,借鑒已有的成功經驗,汲取教訓,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創造輝煌,跨界創意的發展很有前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吉沙县| 克东县| 淳化县| 黎城县| 嘉荫县| 永丰县| 镶黄旗| 成都市| 阜宁县| 临沧市| 鹰潭市| 嘉义县| 永新县| 华亭县| 海安县| 淅川县| 绥德县| 长丰县| 青川县| 泾川县| 波密县| 岳普湖县| 洪雅县| 安国市| 新巴尔虎左旗| 射洪县| 松滋市| 毕节市| 宜君县| 丘北县| 泰来县| 岢岚县| 长治市| 白水县| 景德镇市| 鸡西市| 合水县| 阳信县| 通州市| 墨玉县| 嵊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