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人類學本體論美學的建構

在李澤厚看來,這就是構成美學的三個組成部分: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藝術社會學。關于美的哲學,李澤厚一方面認為,它所探尋和處理的應該是深刻地觸及人類基本的價值、結構等,觸及隨時代發展變化的人類學本體的問題;另一方面卻又把它限定在美的根源或本質(美的本質與根源被看作是一個問題),即自然的人化的討論上。歷來美學作為基本和核心主題的有關美的形而上的意義及其與真、善的關系(這應該屬于人類的基本價值)的討論被擱置起來了。李澤厚說:“在我看來,自然的人化說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在美學上(實際也不只是在美學上)的一種具體的表達和落實。就是說,美的本質、根源來于實踐,因此才使得一些客觀的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審美性質,而最終成為審美對象。這就是主體論實踐哲學(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7在李澤厚這里,哲學不再是哲學,而被分化為科學與詩。他認為,作為科學,美的哲學應該具有“科學的指向和內容,即有對客觀現實(自然、社會)的根本規律做科學的反映”;作為詩,應該具有“對特定時代、社會的人們主觀意向、欲求、情致的表現”8。李澤厚借用了黑格爾的兩個概念:自由和形式,稱“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而卻在自然的人化的意義上做了實證性的解釋。自由是什么?他說:“自由是由于對必然的支配,使人具有普遍形式(規律)的力量。”形式是什么?他說:“首先是種主動造型的力量”,其次,是“表現在對象外觀上的形式規律或性能”9。他有意忽略了黑格爾講的當把“純粹形式”理解為絕對理念的時候,它才是自由的本質的話,因而拒絕了“美是自由的象征”的說法,但是,自由不僅僅是對必然的支配,同時是對必然的超越,自由本質上是個無限的概念;形式不僅僅是對現實的造型力量的肯定,也是對生存境界的一種探求,形式內在地具有超驗的意義。說美是自由的形式本身就是肯定了美作為自由的象征的性質,因為形式只有在超驗的意義上才可能成為自由的形式。

李澤厚將他的美的哲學討論的重心放在了社會美與自然美上。在他看來,社會美是美的本質的直接展現;而自然美不但關系到美的本質,而且關系到消除異化,建立心理本體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對形式這一概念的理解,李澤厚修正了過去將社會美歸之于內容,自然美歸之于形式的結論10。認為形式美及其一般規律或特征,如對稱、均衡、比例、和諧、節奏、韻律等,盡管本身是自然界的規律及現象,卻又正是人類通過生產實踐把它們從自然中抽離出來的,所以,形式美不是自然美,而主要屬于社會美,或者說是自然美與社會美的真正交融。社會美與自然美的區別僅僅在于:前者善是形式,真是內容;后者真是形式,善是內容。在社會美中,李澤厚尤其強調了技術美的意義,認為美之所以是自由的形式,正在于通過技術來消除目的性與規律性的對峙,以達到從心所欲,游刃有余。在自然美中,李澤厚強調了與狹義的自然人化相對的廣義的自然人化,強調了自然美的本質與作為審美對象的區別。認為從狹義的自然人化到廣義的自然人化,從自然美的本質到審美對象都是一個歷史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也就是由工具本體到心理本體的進展過程。李澤厚用“人的自然化”概括這個過程。“人的自然化”包括三個層次或三種內容:一是人與自然環境自然生態的關系,人與自然友好和睦,相互依存,把自然當作安居樂業、休養生息的場所;二是把自然景物和景象作為欣賞、歡娛的對象,似乎與它合而為一;三是通過某種學習,如呼吸吐納,如氣功,使身心節律與自然節律相吻合呼應,達到與“天”(自然)合一的境界。李澤厚說,如果社會美強調的是通過形式美、技術美達到“天人合一”,是通過人類生產勞動的實踐歷史,對自然規律的抽離,在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交融中,更多的是規律性服從目的性,自然美則恰恰以目的從屬于規律的個體與自然的直接交往來補充和糾正;如果前者的“自然的人化”是工具本體的成果,后者“人的自然化”則是情感(心理)本體的建立11。李澤厚曾經講過“自然的人化”與“人的自然化”是整個歷史過程的兩面,但這里卻被表述為前后遞進的兩個階段,工具本體的形成并不意味著“心理本體”的建立;不是社會美,只有自然美的欣賞和歡娛才可以使人實現“人的自然化”。顯然,至少這在邏輯上是需要推敲的。

美的哲學回答的是美的本質或根源的問題,沒有回答美的性質和審美對象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李澤厚看來,應該屬于心理科學范圍。但是,由于從美的本質到美的性質和審美的過渡正好是從工具本體到心理本體的過渡,即“新感性”的建立,因此也是美的哲學所不能回避的。談到審美心理學,李澤厚再次強調科學的數學方程式問題。在他看來,只有數學進入美學,美學才真正走向成熟,而這還得50年到上百年。心理距離說、移情說只是對審美心理現象性的素樸描述或設定,而不是科學的概念;實驗美學所歸納的一些法則有多少真正的科學性,在確定審美心理規律方面能占多大比重,是大可懷疑的;只有格式塔心理學的有關物質對象的形式結構與主體心理情感結構對應的學說和弗洛伊德派學人榮格的“無意識集體原型”論挖掘了審美感知和情欲因素的特征與復雜性,但是也沒有能全面描述審美經驗,更沒有能提供任何審美的標準或解釋。不過,李澤厚說他所能做的也只是從哲學的角度簡略地講述審美心理即美感的某些要點和特征。

李澤厚討論的主題是“新感性”的建立,即內在的自然人化,這被他稱作是他關于美感的“總觀點”12。“新感性”依然是動物的生理的感性,不過已經是人化了的。它可以分作兩個方面:感官的人化和情欲的人化。這個過程就是前面已經提到的理性融入感性中,社會融入個體中,歷史融入心理中的積淀過程。李澤厚以自稱“并不科學的粗略描述”分析了審美過程和結構,包括審美準備階段的審美態度,及作為它的關鍵環節的審美注意,審美實現階段的審美知覺、理解、想象、情感,以之印證了內在的自然人化或新感性的建立是個異常深刻而復雜的問題。他對如何能用比例的理論把人的心理結構以精確的形式表達出來懷有極大的興趣。認為作為人類心理結構的物態化成果的藝術作品中,研究由各種形式的不同配置而產生的不同心理效果,探測不同比例的心理功能的結合,是美學研究中大有可為的事情。在對審美形態的討論中,李澤厚提出了“審美能力形態學”這一概念,并以審美能力的擁有和實現為依據,將審美形態分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和“悅志悅神”三個方面。“悅耳悅目”雖然來自耳目的感覺,但已包含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種功能的動力綜合,所以能夠使感官生理日益高級化、復雜化、豐富化;“悅心悅意”的范圍和內容要寬廣得多,其“精神性”“社會性”顯得更為突出,可以使感性情欲日益高級化、復雜化、豐富化;“悅志悅神”是人類具有的最高級的審美能力,是在道德的基礎上達到的某種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所謂“悅志”,是對某種合目的性的道德理念的追求和滿足,是對人的意志、毅力、志氣的陶冶和培育;所謂“悅神”則是投向本體存在的某種融合,是超道德而與無限相同一的精神感受。“悅志悅神”與崇高感有關,是一種崇高感13

在李澤厚看來,藝術是作為內在自然人化的重要組成的情感本體或審美心理結構的物態化對應品。藝術社會學不同于一般的藝術概論和文藝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作為審美對象的藝術品,是物態化了的一定時代的心理結構,即情感本體。與審美形態相對應,李澤厚把藝術也分作三個層面:形式層、形象層、意味層。他認為,形式層的存在、發展和變遷,是人的自然生理性能與社會歷史性能直接在五官感知中的交融會合,構成了培育人性、塑造心靈的藝術本體世界的一個方面。形式層與原始積淀有關。原始積淀是一種最基本的積淀,在最原始的生產中,從人類利用最簡單的工具開始便形成了人對自然秩序,如節奏、次序、韻律的審美感受、理解、感情,以至于審美的心理結構。形式層在后來的發展中一方面通過創作者和欣賞者的身心自然向整個大自然(宇宙)的節律接近、吻合和同構,即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則向時代性和社會性延伸,與一定時代和社會的心理情感本體凝結在一起,并流傳下去,構成一種傳統。形象層是可以以語言指稱的具象或具象世界。在這個世界里,積淀著、成長著人的內在心靈,人化了的情欲,成為人的生命力量在藝術幻象世界中的呈現。形象層的變異是藝術積淀的過程,即由于情欲與觀念的交錯,展現為一種由再現到表現,由表現到裝飾,再由裝飾回到再現與表現的過程。這是藝術與審美的二律背反的現實的歷史的過程,也是人類心理結構特別是情欲的不斷豐富和復雜成熟的過程。意味層包括了形象層、形式層的意味,而又超過了它們。意味層所人化的是整個心理狀態,因而有一種長久的持續的可品味性。這是某種更深沉的人生意味,是接近或接觸絕對本體世界或神的世界的意味。因而,正是在這一層里,體現著人性建構的實現程度。藝術可以在自身中實現精神的最高層次,體現和保存偉大的人生意味、生命的存在和命運的悲愴,而這就是藝術本身的本體存在。如果說,工具—社會本體由實踐的因果性、時空性而建立而顯現,那么,心理—情感本體則由藝術對因果、時空的超越而使人得到解放。意味層由生活積淀而成,生活積淀引入新的社會氛圍和人生把握而革新、變換著原有積淀,因而具有某種創新的性質。美的藝術正是通過生活積淀,即通過形式的尋覓和創造而積淀著生命的力量、時代的激情,從而使此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14

通觀李澤厚的美學,可以看出,從60年代到90年代初,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都是以“人化的自然”為立論的基點展開的。第一個階段,“人化的自然”只是物質實踐的另一種表達。所論證的主題是美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美感是對美的反映。第二個階段,“人化的自然”主要指人在自然中生成。論證的主題是人的主體性的三個方面,理性向感性的積淀,社會向個人的積淀,歷史向心理的積淀。第三個階段,“人化的自然”在哲學的層面上被分解為“自然的人化”與“人的自然化”,心理學層面上被分解為“外在自然人化”與“內在自然人化”。論證的主題是由“工具本體”向“心理本體”的過渡,即“新感性”的建立。這三個階段對于李澤厚來說,是從認識論向本體論跨越的過程,也是從意識形態向科學轉變的過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川县| 嘉兴市| 彭山县| 安仁县| 新余市| 星座| 尼木县| 莱阳市| 屯留县| 辰溪县| 平罗县| 武陟县| 嘉荫县| 辽宁省| 娱乐| 桓台县| 新营市| 海口市| 华池县| 突泉县| 射阳县| 江油市| 永平县| 达孜县| 定安县| 阿克苏市| 铁岭县| 沁源县| 玛多县| 鄯善县| 娱乐| 封丘县| 嘉定区| 漠河县| 泰和县| 英德市| 东明县| 周宁县| 万安县| 柳林县| 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