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嚴復變譯思想考
  • 黃忠廉
  • 4342字
  • 2020-08-19 15:22:24

第四節  嚴復變譯思想體系

嚴復最突出的翻譯思想是“達”,為求“達”,則求“通”,為求“通”,則求“變”;反言之,“變”為“通”之因,“通”為“變”之果;“通”為“達”之因,“達”為“通”之果。整體上看,“變”為根本,“通”為手段,“達”為效果。由“變”而“通”,由“通”而“達”,“達”正是嚴譯行動的目標與手段,也是嚴復變譯思想的核心。嚴復“信達雅”的變譯思想決定了“達旨術”的變譯策略,變譯策略又構成了摘譯、編譯、譯述、縮譯、綜述、述評、譯評、闡譯、改譯、譯寫、參譯等十一種變譯方法,三者構成了嚴復變譯思想體系。

一、嚴譯思想有待系統化

“信達雅”,本是譯事三難,嚴復說得簡略,也未揭示內涵,因此一百多年來,見仁見智,不成體系。“翻譯理論與譯文標準,似應與時共進,而信達雅說,百年不衰,或許因其高度概括,妙在含糊,能推移而會通,闡揚以適今。”注65追求論斷的概括性和廣泛性,就要失卻具體性和系統性。正因為概括,就需要具體,正因為含糊,就需要明晰。

簡明扼要,寥寥數語,抓住了事物的本質,不是什么缺點,正是中國思維的特征與精髓,這正是“信達雅”能傳播久遠的原因。

就上所述,“信達雅”作為思想尚可,作為理論卻有問題,要想對后世起指導作用,作為文化遺產加以承傳,就需要用現代方法使其具體化和系統化。因此有必要列出幾個要素,作為觀察和評價的視角,將其要求落實到具體層面。董秋斯認識到這一問題:“所謂完整的理論體系,必然不限于幾條空洞的原則……不根據中外語文的特性,用從古至今的具體實例,指出問題所在和解決問題的方針,這一種理論體系就算不得完整,這一種原則也就沒有多大用處。”注66多少年來,嚴譯思想研究缺乏系統性,有待挖掘。為此,金隄指出:“信達雅”“一統天下九十年,但它作為理論的局限性也很明顯。我只能說,它是重要的翻譯原則,但欠缺科學分析,在新時代很難以它為基礎去建立新的理論體系。”注67“信達雅”沒有充分地展開,沒有嚴格的推理,也就缺乏科學的分析,至于用它能否建立理論體系,關鍵在于能否全面系統地考察它的理論要素,還在于是否有人去建,如何去建。

要對翻譯思想系統化,必先認識思想的整體性,沈蘇儒通過研究,認為:“‘信、達、雅’作為一個整體是符合翻譯的本質,從而具有其科學價值的,盡管它還不是一種完整的、系統的理論(如果尊重歷史,那就不會對嚴復提出這樣的要求)。”注68這種并不苛求古人的態度,是科學的,但古人的思想是后人科學整理的對象,從中可以爬梳各種有用的思想或理論。他繼續說:“‘信、達、雅’只是嚴復翻譯經驗的總結和概括,它至今尚未形成一種理論體系,更不用說‘完整’的理論體系了。”注69但這正是嚴復留待后人去做的。當下的任務就是在嚴復所開辟的道路上前行,將傳統的思想火花光大,發展為完整的思想體系,直至創立新的理論。

二、變—通—達內在關聯

回首百年嚴譯研究,不難發現,對嚴譯策略“達旨術”的整理極其少。在此,著重討論嚴譯變通策略與達旨的邏輯關系,這是建立嚴譯思想體系的軸心。

(一)“變”與“通”的聯系

1.變

“變”的基本義是“改變,變化”,如:“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注70變有二指:一是自變,即內在之變,指性質、狀態或情況跟原來有不同;二是他變,即適境之變,指對性質、狀態或情況施以外力,使之與原來不同。

變X:述賓式,屬于“他變”類,整體意義均是改變X。據《現代漢語規范詞典》(2004),“變X”類雙音節詞共50條,其動詞36條,名詞13條,形容詞1條(“變相”)。

2.通

“通”的基本義是“達,可以到達”,如:“三面路絕,唯西北隅通陸道。”注71后引申為“交往,往來”,如:“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注72其轉義還有“暢通,來往無阻”,如:“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注73有“通達,通順”,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待舉。”注74

據宋永培(2001)統計,《周禮》全書中,“通”用了16次,義有二指:一是往來行動,包括國家之間的往來,賓客往來,一般往來;二是溝通雙方。

3.“變”與“通”的聯系

詞與詞的關系:總是上管下,上罩下,下承上。(見啟功,1991:42—43;79)管,不只是管轄、限制,也包括貫注、影響、作用等意思和性質。連最常見的二字,也是一罩一承,只從一個方向看去,是不夠的。看啟功分析“輕舟已過萬重山”,十分有趣:

啟下:輕的是舟,舟是過了,過的是萬重的山。

承上:山是萬重的,這萬重山是被走過的,走的是舟,舟是輕的。

如順著看,詞詞啟下,下邊承著上邊。如倒著讀,又詞詞相背,意思全變。再如看他分析當代實例“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從上往下看:北方的京,師的模范,大(高級)的學校,學術的報。

從下往上看:什么報?學術的報;哪里的學報?大學的;什么性質的大學?師范性的;哪地方的?北京的。

每二字中上罩下,上二字又罩下二字,往下遞罩。報是最下的基礎,往上級級承受。

“變”有一轉義,將“變”與“通”組合為“變通”。變通又生二義:其一,“事物因變化而通達”,如:“善言而不知變通,未可謂能說也。”注75其二,“不拘常規,隨機應變”,如:“若不清廉以身率下,若不變通以救時須,一州之人不叛則亂將作矣。”注76照啟功的方法理解,“變”在前,“通”在后,“變”是“通”的前提,“變”是為了“通”,“通”則因為“變”,是“變”的結果。“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注77“通”的反面是“堵”。“通”與“堵”對立,“通”時已無“堵”,有“堵”則不“通”。可以明白,“變”時是有“堵”,“變”的過程正是除“堵”,使無“堵”而“通”。

“變”是前提與動因,“通”是由“變”推演出的結果,“變”與“通”之間,具有推論因果關系。(見圖2)“變”與“通”組合為詞組,進而凝結為合成詞時,其構詞方式為聯合式,但構詞順序是先“變”后“通”。

image
圖2  變與通的關系

總而言之,變通的關系是:先“變”后“通”,“變”了才“通”,受特定的推論因果關系所制約,現代漢語“變”與“通”組合時,只選擇與確定了“變通”的構詞方式,而沒有選擇“通變”的構詞方式。可見是受“變”、“通”的詞義特點、詞義關系制約的結果。古今漢語的詞義特點是一致的,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具有歷史承傳的聯系。這也是保證理解和繼承嚴復變通思想的語言文化基礎。

(二)“通”與“達”的聯系

1.達

“達”的基本義是“到達”,如:“雖達四方,人莫不賤。”注78后引申為“通曉”、“徹底懂得”,如:“初,光武長于民間,頗達情偽。”注79再如“通權達變”、“知書達理”。引申義為“表達”、“傳達”,如“詞不達意”等。

“通”與“達”在上古漢語中是一對常用詞。《周禮》全書中,“達”用了38次,義有二指:一是暢行狀態,二是已至之結局。

2.“通”與“達”的聯系

“通”“達”連用,組為“通達”,“通”在前,“達”在后,說明“通”是“達”的前提,“達”是“通”的結果,“通”了才可能“達”。《周禮》的表述還說明:“達”的反面有“阻”。“達”與“阻”對立,“達”時已無“阻”。可以明白,求“通”正是因為有“阻”,“通”的過程正是除“阻”,使無“阻”而“達”。古人云:辭達而已矣。“說話和寫文章,只要能夠把意思表達出來就是了。”注80“達”者“通”也,要能夠“通”彼此之情才算是“達”。

“通”是前提與動因,“達”是由“通”推進的結果,“通”與“達”之間,具有推論因果關系。(見圖3)“通”與“達”組合為詞組,進而凝結為合成詞時,其構詞方式為聯合式,但構詞順序是先“通”后“達”。先“通”后“達”,“通”了才“達”。現代漢語“通”與“達”組合時,只選擇與確定了“通達”的構詞方式,而未選擇“達通”構詞方式,這受制于“通”與“達”的詞義特點和詞義關系。

image
圖3 通與達的關系

(三)變—通—達三者的關系

變—通—達構成了三環因果鏈。分階段看,“變”為“通”之因,“通”為“變”之果;同時,“通”為“達”之因,“達”為“通”之果。兩個階段搭扣相疊。從整體看,“變”為根本,“通”為手段,“達”為效果。(見圖4)

image
圖4  變、通與達的關系

面對“變”、“通”、“達”三者,若順因求果,可知:“變”是動因,“通”是手段,“達”是目的。若以果溯因,可知:為求“達”,必須“通”;為求“通”,必須“變”。以《天演論》為例,嚴復使原作發生了不同于全譯的大幅度變化,旨在鑿通東西方文化之間壁壘,使西方學術思想暢行于中國,使之“達”至中國當時知識界。由“變”而“通”,由“通”而“達”,“達”正是嚴譯行為的落腳點,成了嚴復變譯思想的軸心。(見圖5)

image
圖5  “變通達”與“信達雅”的關系

三、嚴復的變譯思想體系

(一)變譯思想體系

基于上述研究,進而發掘嚴復變譯思想的實質:嚴譯思想與實踐策略并不矛盾,矛盾為后人所設;嚴復“信達雅”是變譯的思想寶庫,“達旨術”是變譯的實踐策略,二者的關系是內在統一的;在達旨過程中,嚴復之“信”并非全信于原著,而是取信于讀者;“雅”成了達旨的一種外在手段。“信達雅”均為爭取讀者的招數;“達旨術”是特定歷史時期產生特定翻譯思想“信達雅”的特定基礎,反過來又是后者指導下的特定變譯策略。“達旨術”與嚴復“信達雅”的辯證統一關系,有助于最終建立嚴復變譯思想體系。(見圖6)

圖6  嚴復變譯思想體系

嚴復的變譯思想來自變譯方法,可以上升為變譯策略,如增、減、編、述、縮、并、改,變譯策略又上升為變譯思想,即“信達雅”。這是以嚴解嚴、還原嚴復翻譯思想所得的結果,它可以自成體系。

(二)思想的升華

研究歷史,首先得尊重史實,得爬梳史料,要虔誠地匍匐在翻譯實踐上,才能獲得正確的史識。嚴譯實踐與變譯思想可以構筑一定的體系,提煉出相應的理論,即“變譯理論”。這一提煉過程可呈現為圖7。

圖7  借鑒嚴復變譯思想產生變譯理論的過程

說到體系和系統,英俄語可用“system”或“система”一詞表達,漢語則用兩個詞,即:

體系:若干有關事物或某些意識互相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

系統:同類事物按一定的關系組成的整體。(《現代漢語詞典》,2012)

論及語法體系和語法系統時,范曉曾做明確區分,他把語法事實中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語法關系叫作“語法系統”,把語法學家根據自己的語法理論所構建的主觀的理性的表述關系叫作“語法體系”。如此看來,體系是主觀的,個性化的,而系統是客觀的,共性的。每個時代都有可能產生相應的思想體系,都會有相應的歷史貢獻。嚴復的變譯思想體系在當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中總結出的“變譯理論”是對嚴復變譯思想的揚棄,比方“信達雅”中的“雅”取“規范”之意,就不再是用秦漢以前的文言,而是當下的現代規范漢語。

系統只有一個,是客觀存在的,不論你是否認識到;體系因人而異,是主觀設計的,每個研究者均可提出自己的思想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講,嚴復變譯思想體系具有個別性和時代性,須在批評中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南县| 如皋市| 通州市| 依安县| 株洲县| 三原县| 仁化县| 安庆市| 瑞昌市| 辉南县| 西吉县| 鄄城县| 潞西市| 肥东县| 唐海县| 忻城县| 奉新县| 句容市| 合水县| 台东市| 彝良县| 乐山市| 昭苏县| 广饶县| 赤峰市| 喀喇沁旗| 和平县| 浪卡子县| 靖州| 新龙县| 迁安市| 山西省| 西乌珠穆沁旗| 屏边| 丰县| 利津县| 平潭县| 镇原县| 荆门市| 广河县|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