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方便的穴位治療 艾灸
艾灸是我國遠古時期就已經存在的治病方法,中醫認為,它有溫陽補氣、舒經通絡、化淤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
針、灸是兩兄弟
現在人們常說針灸,認為就是針療。其實,在古代,針和灸是兩種療法,針療就是現在最常見的用針具刺激穴位來治療疾病,這種方法起的是物理作用。灸療指的就是艾灸,包括使用藥物和物理雙重作用,它與針療的治病范圍不同,所以有古話“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但因為艾灸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并且在治療疾病上相輔相成,醫者也會針、灸并用,所以通常會將兩者統稱為針灸。
近現代針療不斷得到發展,艾灸卻逐漸被人們冷落。現在人們談到針灸時,一般都指的是針療,而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
艾灸的起源
因為艾灸療法是用艾火熏灸施治部位,所以很難想象古人怎么會想到用似乎傷害身體的方法來治病。時隔幾千年,艾灸第一人已很難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艾灸療法的出現與人們用火有很大的關系。
在原始社會人們用火時,很可能某處不小心被火灼傷,身體上另一種病痛竟得到了緩解,而感到舒適。于是,人們便主動用火燒灼身體特定的部位,治療更多的病痛。
逐漸人們開始用艾草作為火引子。艾草古時候又叫冰臺,古人用各種方法將太陽光聚集在艾草之上,使艾草燃燒而取火,醫者則用艾草灸百病。艾草不僅僅是做火引子這么簡單,古人已經發現艾草具有純陽之性,有通經脈、理氣血、逐寒濕等功效。利用艾草熏灸的艾灸療法被后世醫家不斷發展和完善,用于治療各種疾病。
簡單艾灸大功效
艾灸療法是點燃艾草制成的艾炷,在身體需要施治的穴位上熏灸,使艾葉的藥氣和火力溫度透達肌骨經脈,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樣看來,艾灸療法取材很簡單,治療起來也很方便,但它的功效卻不簡單。古之醫家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艾灸的治病效用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
艾灸療法——艾炷灸
艾炷是用艾絨做成圓錐形,古代通常用這種形式。艾炷灸又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直接灸是將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熏灸至起泡,最后形成瘢痕。

1.溫經通絡,行氣活血
傳統中醫認為,氣血通暢,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氣血有“遇溫則行,遇寒則凝”的特點,艾灸療法可以使高溫透徹身體肌骨經脈,使寒冷的氣血溫暖起來,流動更加暢快。
2.驅寒逐濕,消淤散結
艾火的純陽熱力和藥力,能夠迅速打開氣結,消散淤血。正陽氣進入體內,能夠清除濕濁之氣,散寒回陽。
3.溫中補氣,保健強身
艾灸療法歷來就被醫家公認為能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更多的人體正氣,能提高體內各組織器官的抗病能力,具有良好的補益強身的養生功效。
選擇合適的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根據施灸方式和手法的不同,有多種灸法,但還是以艾炷灸、艾條灸為主。
1.艾炷灸
艾炷是用艾絨做成圓錐形,古代通常用這種形式。艾炷灸又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直接灸是將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熏灸至起泡,最后形成斑痕。這種方法多用于慢性疾病,如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消化道潰瘍等。
間接灸是在穴位上放置物品,使艾炷不與皮膚直接接觸而進行施灸。這樣就有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等,隔離的物品不同,功效也有所不同。如隔姜灸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隔蒜灸有清熱、解毒殺菌的作用。
2.艾條灸
又稱艾卷灸,是點燃艾條的一端進行灸療。根據艾卷點燃后與穴位是否接觸,可分為懸起灸和實按灸兩種。懸起灸是將點燃的艾條,懸置在穴位上方3厘米左右,保持5~15分鐘,直至局部皮膚發紅但又不至于燙傷為止。這種方法簡便易行,也適用于各類疾病,所以艾灸療法一般會采用這種形式。
實按灸是在需要施治的穴位上墊上棉紙或棉布,將點燃的艾條一頭對準穴位按下,使熱氣穿透紙或布達到肌膚深處。如果感覺過熱,可提起艾條等溫度降低后再灸。如果艾條火熄滅,就要重新點燃。艾條內可以添加不同的中藥,有雷火神針、太乙神針、百發神針等。
3.溫灸
溫灸有很多種,所用的器具也不盡相同。有用灸療器溫灸的;有將艾葉放到容器中煎煮,利用蒸氣溫灸的;還有直接將艾葉鋪在穴位上施灸的。另外,灸還能與針一起運用,把針插入艾葉里,邊燃燒邊行針,叫溫針灸。
艾灸療法——艾條灸
艾條灸又稱艾卷灸,是點燃艾條的一端進行灸療。根據艾卷點燃后與穴位是否接觸,可分為懸起灸和實按灸兩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