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相傳的中醫方法 拔罐
拔火罐是我國古代民間流傳已久的治病方法之一,它操作簡單,施行起來也沒有太多的限制,因此到現在還被廣泛使用。許多家庭都會購買一套拔火罐器具,用來治療日常疾病。
拔罐如何拔去疾病?
拔罐治病主要就是利用熱力排出杯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口緊吸在施治部位上,造成局部充血,從而產生治療作用。
中醫認為,當人體受到外邪和內傷的侵襲后,可以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產生如淤血、氣郁、痰涎、宿食、水濁、邪火等廢物,通過經絡散布機體,阻礙氣血通暢,最終導致種種疾病。
而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力量,若覆蓋在經絡穴位之上,負壓可以吸開毛孔,吸出體內的廢物,從而使經絡氣血暢通無阻,臟腑功能也恢復正常,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同時,拔罐本身對皮膚局部就有溫熱刺激,熱量擴開了血管,血流量得以增加,血液循環更加順暢,新陳代謝也逐漸提高。更多的新鮮血液為組織提供了充分的營養供給,從而增強臟腑的抗病能力。
拔罐的獨特功效
針灸對找穴位要求十分準確,而拔火罐主要是選擇一些經穴所過或經氣聚集的部位。
拔罐一般都可以祛寒除濕、疏通經絡、化淤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
比如中老年人常常會筋骨痛,中醫一般解釋為風濕入骨,拔火罐可以慢慢吸出病處的濕氣,同時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的目的。對于常年坐辦公室工作的人來說,拔火罐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常見的還有在后背順脊背拔罐,這是將罐排在督脈上,可以調理五臟六腑,起到強身健體的功效,對風癥、痛癥、寒癥效果特別好。
拔罐后罐斑的提示
罐斑顯水腫和水汽狀,說明體內濕氣大;若還呈黑色,則還有血淤。
罐斑呈現深紅、紫黑或丹痧色,觸之微痛,說明有熱毒證。
罐斑呈現紫紅或紫黑色,無丹淤和發熱現象,說明有血淤。
罐斑無皮色變化,觸及不溫熱,說明有虛寒證。
罐斑微癢或出現皮紋,說明有風證。
一般說來,無明顯罐斑的人沒有病癥。呈現罐斑屬于拔罐療法的正常治療效應,可持續幾天。
在家拔罐時要注意什么?
拔罐雖然簡單,人人都可以自己在家施行,但它畢竟還是一種專業的治病手段,如果不知道拔罐時的一些注意事項,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險。生活中也有拔火罐時出現意外的事件,如果拔錯穴位,還會適得其反。
1.選瓶口光滑而厚的器材。傳統上中醫多用竹筒,現在玻璃瓶、陶瓷杯都很常見了。但必須瓶口厚而光滑,以免瓶口太薄傷了皮肉。形狀上最好底部成半圓形,比瓶口寬大。
2.選擇合適的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拔罐時身體不能晃來晃去,也不要選擇骨骼凸凹不平的地方拔罐,毛發較多的部位也不適宜。
3.扣罐動作迅速。在點完火將罐迅速放在施治部位時,要趁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罐口捂緊在施治部位,不能讓火熄滅,否則吸不牢,不利于吸出濕氣,身體要感覺到罐口緊緊吸著皮膚。也不要把罐口燒得太熱以防燙傷。
4.不要長時間留罐。一些人認為,罐留在身體上的時間越長拔出濕氣的效果越好。其實,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負壓而不在于時間長短,拔罐時間過長很可能會拔出水泡,這樣會導致皮膚感染。一般拔10~15分鐘就可將罐取下。
5.取時不要強行扯罐。取罐時不能硬拉和轉動,以防傷害皮膚。應該是一手將罐向一面傾斜,另一手在另一面按壓皮膚,使空氣緩緩進入罐內,這樣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了。
6.謹防燙傷皮膚。若不小心燙傷了皮膚,較輕的話消消毒包上紗布,防止擦破就可以了。若出現了較大的水泡,先用消毒針刺破水泡,再涂紫藥水消毒,包上紗布以防感染。如果有必要,還是趕緊去醫院診治。
7.拔火罐后不宜洗澡。一些人覺得拔完火罐后洗澡是非常舒服的一件事,但是,拔火罐后,皮膚處在一種被傷害的非常脆弱的狀態下,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炎。如果洗冷水澡,皮膚正處于毛孔張開的狀態,更容易受涼。因此,可以洗完澡后拔火罐,但是絕對不能在拔罐之后馬上洗澡。
8.不宜拔罐的疾病。皮膚過敏、潰瘍、高熱、抽搐,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等肺病,不能拔火罐。大血管分布部位和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也不宜拔罐。
教你怎樣拔罐
拔罐法主要有火罐法和抽氣法。火罐法是利用火焰在罐內燃燒產生的熱力,而將空氣排出,形成負壓,從而使罐緊緊吸附在皮膚上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