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非品位化的資格管理:秦漢

由上可見,魏晉南北朝和唐宋是采用品位化手段管理資格的。另一些朝代的資格管理與之相反,采用職位分等的辦法,秦漢就是突出的例子。

秦漢憑爵級不能做官,所以爵級并不構成資格等級。至于“若干石”的秩級,它是職位的等級,而不是個人的資格等級。也就是說,秩級是附麗于職位的,不具個人屬性。如果你做了郡守,你就是二千石;如果你做了刺史,你就是六百石;如果你沒有了職位,不是郡守、刺史或其他什么官了,那你就什么秩級也沒有;其時沒有什么等級,能維系你的個人位階。在這時候,專業資格、考試資格、勞考資格之類,都是直接與職位掛鉤的。

陳夢家先生論漢代祿秩:“所謂俸給或吏祿制度,其內容是秩別(秩級)、俸祿數量、官職和俸祿性質;即哪一種官職屬于哪一秩級,每年或每月應得多少俸祿(所謂歲祿或月俸),用什么物資作為俸祿(如錢、谷或二者各半)?!?img alt="陳夢家:《漢簡所見奉例》,《文物》1963年第5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CE345/13173354805506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62350-29ULyNw2Z3tsKvT8nkECv4dofID3mySZ-0-0d9f6974ce5838f4c3b27d980b7c66ea">陳先生尚未使用品位、職位概念,然而他對漢代祿秩的定義仍然相當精確,其“哪一種官職屬于哪一秩級”之言,一語道破其特點所在:秩級是官職的等級,而不是官員的個人品位。魏晉南北朝唐宋的官僚,在無職事官時依然擁有位階,甚至可以憑之領俸(參看本書第四章第4節),秦漢卻大不相同。章太炎先生指出:“秦漢時無散階,去職則夷于庶民?!?img alt="這是章太炎的設問。他自己的看法是“名位雖夷,其資藉固在也”,“諸以理去官者,文奏猶署‘故某官’,不與士伍同稱”?!稒z論》卷七《官統上》,收入《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8頁。但我認為,漢代的“故官”身份,對官僚資位的保障是很有限的,參看拙作《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83頁以下。"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CE345/13173354805506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62350-29ULyNw2Z3tsKvT8nkECv4dofID3mySZ-0-0d9f6974ce5838f4c3b27d980b7c66ea">楊樹藩先生也指出:唐宋屬于“階職分立制”楊樹藩:《中國文官制度史》,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版,緒論第10頁。,官僚在職位之外有個人位階,而“秦漢以來,文官有職而無階”。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現象,把“有職無階”的意義看得更為清晰,這就是官員在因病、因喪而一度離職之后,在其再度尋求入仕之時,當局對其原職的秩級如何看待。按照漢制,官僚生病后在三個月或一百天內,可以保有原職,超期就必須離職。又,因儒家孝道日益深入人心,所以漢代官僚在父母去世之時,通常會離職守喪三年(實際是二十五月)。之所以選擇因病、因喪兩種情況,因為這都是無罪錯離職,屬人力不可抗拒的客觀原因,情況單純便于討論。如果因病、因喪而離職的官員再仕,當局在任命時須保障其原職的秩級,那么秩級就具有了個人屬性,跟人走了;如果當局可以不考慮其原秩高下,那么就能證明,漢代的秩級不具個人屬性,是附麗于職位的;只要離職,就將喪失秩級。

考察結果顯示,在漢代,因病、因喪而一度離職的官員再仕之時,當局可以完全不管其原秩。簡單舉幾個例子:

1.李咸:為河南尹(中二千石),母憂乞行,服闋奔命?;傅蹠r詔拜尚書(千石)。比原秩低3級。

2.王駿:為趙國內史(二千石),因病免歸。起家復為幽州刺史(六百石)。比原秩低3級。

3.袁良:為廣陵太守(二千石),謝病歸家。順帝初年征拜議郎(比六百石)。比原秩低4級。

4.鮮于璜:為縣令(六百石),父君不豫,棄官奉喪。令丞解喪(按指到縣令、縣丞那里申報服喪結束,獲準入仕),州辟典部,入領治中(百石)。比原秩低8級。

以上4位因病、因喪離職者,其再仕之官,都低于原秩,少的低3級,多的低8級之多。這樣的例子還能找到很多。其中一些人,還是通過察舉孝廉、方正、賢良,或公府征辟而再度起家的,可這察舉、征辟也是未仕士人的起家之途,那么這些人的仕途等于重新開始了。甚至“號稱萬石”的宰相再仕,新職也有低于原秩的時候。在三公以種種原因遜位離職后,其再仕之官,有中二千石之少府、太常,二千石之永樂少府,比二千石之光祿大夫,比千石之太中大夫,最低的還有千石之尚書令、六百石之尚書仆射。漢廷對大臣如此苛刻,連宋人洪邁都忍不住鳴不平了:“王梁罷大司空而為中郎將,其后三公去位,輒復為大夫、列卿。如崔烈歷司徒、太尉之后,乃為城門校尉(比二千石)。其體貌大臣之禮亦衰矣!”洪邁:《容齋隨筆》卷十《漢丞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6頁。

上述事例有力地證明,漢代官員的既往秩級,沒有構成個人資格;漢廷可以任意將之安排到較低職位上去,只要工作需要。漢代祿秩的特點,就是“居其職方有其秩,居其職則從其秩”。即:你必須有職位,才有秩級;你轉任新職,新職的秩級就是你現在的秩級。漢代的官場,官可大可小,秩級可高可低,人能上能下。當局只看行政需要不需要,你個人無權喊冤叫屈。因病、因喪而在官資上吃了虧,這是你自己的事兒,皇帝不管那么多。這不但與此后歷朝不同,甚至今天的官場也做不到。可見漢廷對官僚的個人品位權益,相當漠視。

秦漢祿秩之所以采用職位分等,不給官僚品位待遇,與祿秩的來源有直接關系。秦漢祿秩來源于周代的胥吏“稍食”。“稍食”就是官府發放的口糧與衣裝?!吧允场卑l多少,要根據職事簡繁及業績考課而定。可以推知,“稍食”口糧的等級,就是胥吏的等級,而且這是一種干得多就吃得多、干得少就吃得少的等級,是按勞取酬的、功績制的,是以“事”而不是以“人”為中心的。周代統治者只優待貴族,對胥吏的品位權益則可以漠然視之。胥吏以口糧之數為等級的做法,在戰國以下普及開來了,發展為“若干石”構成的祿秩。昔日胥吏的等級管理之法,現在用于管理百官了。新興吏員成了帝國行政支柱,卻未能承襲周代貴族的特權與榮耀,專制皇帝視“官”如“吏”,可以任意罰責。賈誼為之痛心疾首:“王侯三公之貴……今與眾庶徒隸同黥、劓、髡、刖、笞、傌(同罵)、棄市之法?!`之,系紲之,輸之司空,編之徒官,司寇、牢正、徒長、小吏罵詈而榜笞之。”賈誼:《新書·階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頁。那么秦漢祿秩不保障官僚的品位權益一點,就不奇怪了:祿秩源于稍食,本是管理胥吏的辦法。

除了秦漢之外,明清的資格品位化程度,也比唐宋低下得多。唐朝那種散階,到了明朝就大大變質了,變成了官品的附屬物了。唐朝是由門蔭而獲階,據階而授職,明朝卻是據職而授階,考滿而進階。對唐、明散階之不同,學者已有了很好的分析:“散階只用于衡量人們的資格。其在明代的特征,是完全在官品的前提下,依據官員的考滿情況來授受。具體辦法大致是:初入流者先授與其所得官品相應的‘初授散官’;三年考滿稱職者,再給‘升授散官’。……明代的散階,很大程度上可說是對唐代職事官正、從各品上下階的一個稍加擴展的翻版。正因為如此,明代散階的性質,也就與唐代大不相同了。其主要效用,無非是區別和體現官僚的年勞資格?!?img alt="樓勁、劉光華:《中國古代文官制度》,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66—46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CE345/13173354805506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62350-29ULyNw2Z3tsKvT8nkECv4dofID3mySZ-0-0d9f6974ce5838f4c3b27d980b7c66ea">進一步說,唐代的散階官是一種綜合性位階,是個人級別,上面配置了很多利益;明朝的散階只是勞考資格的等級,是考級的變相,是附屬于官品與職位的,而且是一種沒多大實惠的榮銜明朝的散階,除了標示勞考資格外,還可以由捐納獲得。明憲宗制度:軍民納粟250石,給正九品散官;每加50石,增2級,至正七品止。明武宗時,散官可捐至從六品。參看《明史》卷七八《食貨志二》。。清朝散階進而變質為封贈,跟考級關系也很小了,三年考滿就可以申請封贈。康熙以后,每逢慶典、恩詔,只要任職滿二年,即可申請。孝順的官員還可以把散階移封給父祖郭松義、李新達:《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10卷(清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2—564頁。??梢哉f,明清的散階已喪失了資格管理功能。

在散階已不再構成品位維系之后,明清官僚的遷轉資格變動,就主要體現為候選隊列中的排序了。明制,諸官九年稱職,升二級。二級即二階,亦即一品?!氨境w官故事,必九年方升二級。……詞林極重五品,凡三考始得之,蓋已二十七年矣。”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十《詞林·翰林升轉之速》,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59—260頁。年資是以在官時間計算的,等于“連續工齡”。此外,明廷還使用“俸歷”計算年資?!百簹v”就是實際在職時間,它與年資并不一致,會有某人“資已十五年,實俸亦十二年矣”的情況。這是因為,官僚患病超過三個月,就要離職“住俸”(停俸),在俸歷中把這段時間扣除;官僚若因罪過而遭“罰俸”,則除了扣除俸祿外,還要扣除俸歷。官僚有功,則可以“減俸行取”以為褒獎,“減俸”就是減少候選時間潘星輝:《明代文官銓選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6—100頁。??傊驗橘簹v是實際在職時間,所以計算俸歷比計算年資更苛刻。可見明廷資格管理的傾向,是盡量向職位傾斜,不在職的時間不算數。這種俸歷制度,很像漢代的“賜勞”、“奪勞”之制。與宋廷努力保障官僚品位利益、盡量不讓官僚在“成資”時吃虧的做法相比,就大相徑庭了。

清朝的候用人員,按照制度,應該赴京向吏部投送參選材料,稱“投供”。投供是有時限的,到文日期是排序的依據之一。隨后,他們就依其不同出身和情由,加入“六班”,排隊候選?!胺彩诠僦嘤辛阂辉怀?,二曰補班,三曰轉班,四曰改班,五曰升班,六曰調班。凡特旨用分,則別為班焉?!?img alt="《光緒清會典》卷七《吏部·文選清吏司》,《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94冊第81—9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CE345/13173354805506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62350-29ULyNw2Z3tsKvT8nkECv4dofID3mySZ-0-0d9f6974ce5838f4c3b27d980b7c66ea">即升、俸深、卓異等,都是優先任用的條件應陽陽:《清代官缺考析》,收入上海市歷史學會編《中國史論集》1986年版;郭松義、李新達:《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10卷(清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章第1節“官缺的劃分和官員的任用”,第532頁以下;艾永明:《清代文官制度》,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73頁以下。。也就是說,清朝的遷轉資格僅僅表現為“分類排隊”,卻沒有位階化??偟目磥恚髑遒Y格管理的品位化程度,大為下降了;資格結構與職位結構的匹配程度,相對提高。

那么,明清的資格管理,向秦漢的“職位分等”回歸了嗎?在一定程度上是這樣的,但不全是。因為,第一,“分類排隊”仍是對個人資歷的一種承認,含有個人因素,即品位因素。秦漢這種“分類排隊”的做法就很不明顯。第二,與秦漢相比,明清的一個重大不同,就是學歷作為一種出身、一種品位,對官員仕途有決定性影響。艾永明先生提出:“清朝是主要依據‘職位分類’制對文官進行分類的。但是,清朝的文官分類也具有‘品位分類’的某些特征。首先,清朝在除授官職時十分重視‘出身’,即以官員原有之身份作為其任職的重要依據,這一點恰恰是‘品位分類’制的一個主要特征。其次,清朝官員的升、轉、改、調,都很重視其俸歷和考績,即以其年資為主要重要依據,這也是‘品位分類’制的一個重要表現?!睘榇?,艾先生把清朝文官管理稱為“混合分類法”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379頁。。從資歷與學歷兩方面看,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意見。

通觀歷代資格管理,一個起伏不定的五階段輪廓便進入視野:

1.先秦貴族任官資格的品位化程度最高。

2.漢代資格管理的品位化程度相當之低。

3.魏晉南北朝的資格管理品位化了,出現了各種相關位階。

4.唐宋把繁多位階用于管理資格。

5.明清資格管理的品位化程度大大下降,但資歷仍有意義,學歷更是一種重要品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岛市| 高台县| 长泰县| 水富县| 余庆县| 吉安市| 仙居县| 松潘县| 沭阳县| 彭阳县| 凌源市| 文安县| 老河口市| 开鲁县| 米易县| 加查县| 石景山区| 秭归县| 中方县| 增城市| 滁州市| 汶川县| 镇平县| 铅山县| 周宁县| 衡水市| 中方县| 大洼县| 司法| 朝阳县| 黄山市| 合江县| 运城市| 延寿县| 台南县| 吉安市| 大安市| 裕民县| 武平县| 十堰市| 阳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