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品位化的資格管理:魏晉南北朝、唐宋

周朝尚沒有嚴格意義的資格管理制度。宗法貴族憑借家族權勢而獲得爵級,那么,就不妨把爵級視為官員的本階,那是他們任職資格的品位依據。

魏晉南北朝時,資格等級管理再度品位化了。自曹魏始,“加位”、“進階”之事就屢屢出現。漢代的“位”指的是官職,“加位”只是指升官而已;魏晉以下的“加位”,指的卻是提升個人的位階。這種“位”、“階”被記錄在吏部的檔案里,以及個人的“階牒”上。在任官時,個人位階應與所任官職的品階相稱,否則就是“超階”。加位進階的最基本條件,是所謂“秩滿”。做滿一任官,考課合格,就可以“秩滿”進階了。朝廷還經常普賜百官位階,稱為“泛階”。朝廷“泛階”的詔書一頒,大小官僚們歡聲一片,“鳥騰魚躍,喜蒙德澤”,因為位階上升之后,就有資格做更高的官了。陶侃在荊州,覺得某官員十分敬業,“乃超兩階用之”。這是破格用人的意思。劉宋有制,捕捉到亡叛的吏民,賞位二階??芍敃r的“階”是可以論功行賞的。這種“階”的出現,標志著魏晉以下的資格管理,相對于秦漢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拙作:《魏晉的朝班、官品和位階》,《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4期。。

中正品是魏晉新出現的資格等級。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日人宮崎市定認為,鄉品(即中正品)評為一品,等于預告此人將來可以做一品官,但眼下要從五品起家;鄉品為二品,等于預告此人將來可以做二品官,但眼下要從六品起家。如果鄉品為六品,眼下就只能做流外官了。所以,鄉品有如一張“期票”,預告著士人可以升至的品級,但起家官品比鄉品低四品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科舉前史》,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8頁、第63頁以下。。以下是宮崎市定所繪制的示意圖:

不過胡寶國先生指出,中正品是與具體職位直接對應的,在制度上說,中正品與官品沒有對應關系胡寶國:《九品中正制雜考》,《文史》第36輯,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90—291頁。。胡先生的看法,可以得到史料的堅強支持。對任官所需的中正品,朝廷是一一規定的,如“從事中郎缺,用第二品”,“中朝助教,亦用二品”,“典學二人,三品”,“戶曹、儀曹各二人,五品”,“白簿治禮吏八人,六品”。這里所說的“品”,都是士人任職時所需要的中正品資格。令史一職,有三品令史、四品令史、五品令史和六品令史之別;縣令一職,有二品縣令、三品縣令、四品縣令之別。這里的“品”也都是中正品,不是官品。從官品說,令史是八、九品官,縣令有六、七、八品三等。為各個官職規定的中正品,是“官之品”,也就是“任職條件”;士人個人的中正品,則是“人之品”,是“個人條件”。吏部任命,就是讓兩種條件一致起來,讓士族士人的“門品”與適合這家士族做的官職一致起來。

南朝梁武帝創設十八班。十八班外,另設流外七班,還有三品勛位、三品蘊位;又為郡守及丞各設十班,縣設七班。學者往往把十八班看成官品九品18等的變體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科舉前史》,第193頁以下,及“宋梁官品官班對照表”。。筆者也曾這么看拙作:《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7章。,但現在看法變了。我認為十八班主要用于管理官資,因而與官品性質不同,并非九品18等的“變相”。茲陳理由如次。

第一,魏晉以來,九卿照例在第三品。梁增九卿為十二卿,我們推測仍為三品官。這一點可以由陳官品反推,陳官品中的十二卿“品并第三”,梁也當如此。但在十八班中,十二卿的班位相差非常之大:太常卿十四班,宗正卿、太府卿十三班,衛尉卿十二班,司農卿、少府卿、廷尉卿、光祿卿十一班,太仆卿、大匠卿十班,鴻臚卿、大舟卿九班。這說明九品與十八班各是各,不是一回事。

第二,州郡縣掾屬,魏晉以來都不列在官品之中。在陳官品中,州之掾屬中,只有別駕從事、治中從事二職列于官品,其余主簿、西曹、祭酒、文學、諸從事,都不入官品,然而它們卻被列在十八班中《隋書》卷二六《百官志上》?!爸沃袕氖隆保端逯尽贰ⅰ锻ǖ洹纷鳌爸袕氖隆?,省“治”字,避李治諱也。。按,南朝的軍府僚佐在逐漸取代州郡掾屬;主簿、西曹、祭酒、文學、諸從事等因為是長官自辟,而且已趨閑散化,所以在此期變成了品位性官職,用于安排閑人,所以仍沒有進入官品。但它們又被用作入仕位階,事涉士人起家資格,所以在十八班中有了它們的身影。

第三,十八班與薪俸無關,薪俸另行配置于官品或秩級之上。陳官品中有很多“秩若干石”、“減秩”、“不言秩”字樣,證明薪俸依官品與秩級而定,十八班中卻沒有這些字樣,表明十八班與薪俸沒有關系。此外在南朝,法律特權“官當”依官品而定,與十八班無關。

第四,十八班中沒有爵級,軍號另行立班,州郡縣長官另行立班;而在官品之中,則有爵級、有軍號、有州郡縣長官。

第五,北魏的官品18等30階,是可以考課進階的。梁十八班卻不能“考課進班”。因為十八班中所羅列的,是中正品二品以上官,相當程度上還是按“門品”即門第高低定官資的,而“門品”這東西,當然不能通過考課來提升了。所以北魏的官品18等30階是功績制的位階,梁十八班則未能超越“門品秩序”。北魏官品18等是官僚依功進階的階梯,梁十八班則是士族“平流進取”的階梯。梁十八班的創制,雖然受了北魏官品改革的促動,但沒能跟上北朝官階的進化步伐。北朝官階的功績制精神更濃厚。

綜上所述,梁十八班是一種管理任官資格的位階,未能超脫九品中正制多遠,與北魏官品18等并不一樣,后者更為進步。北朝時的位階制發展,總體看比南朝快一拍。

具體說來,十八班的結構分兩大段落,中正二品士人所任之官,列于十八班之內;位不登二品士人所任之官,另行列為七班。這七班是從中正的三至九品7等變化而來的;還有若干位不登二品,但比較重要的中央吏職,被特別列在三品勛位及三品蘊位。九品中正制只確定了“人之品”,即“個人條件”,而十八班體制等于是前述的“官之品”,即“任職條件”的總匯。所以我們說,十八班是用于管理官資的,是中正品在職位結構上的投射,進而是“門品秩序”的一部分。

魏晉南北朝具有管理資格功能的位階,還有文散官、將軍號。將軍號相當于軍銜,用于標示軍官的個人資位。文散官如常侍、侍郎、給事中等,既用作加官,以加重官員資位,又用作入仕階梯與遷轉階梯,士人可以由文散官入仕,官員可以在文散官上升遷。在南北朝時,對任滿者、考優者,經常授予軍號與散官;地方州郡長官在任滿解職回京時,往往授以較高的將軍或大夫,表示這人做完一任官后,其位階已經上升了,并以此位階等待下一次任命。此外,由漢代而來的察舉科目,在魏晉南北朝繼續發揮資格功能。

南朝的文散官和將軍號的覆蓋效力還沒達到百分之百,不是所有官員都擁有文散官與將軍號。綜合性位階還在孕育之中。由北朝而入唐,文散官發展為文散階,將軍號發展為武散階,綜合性“本階”由此正式形成?!胺矓㈦A之法,有以封爵,有以親戚,有以勛庸,有以資蔭,有以秀、孝,有以勞考?!?img alt="《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1頁以下。"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CE345/13173354805506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98887-fWLedG8jOKWj9mGWimb1749xemdaaYA3-0-b13687e685c9f31b8111efa0d3029054">文武散階各29階。散階的獲得,由封爵之高下、皇親國戚之親疏、勛官之高下、門蔭之高下、科第高下及考第高下而定。各種分類資格,在文武散階上被匯總,一元化了。參看下圖:

封爵、親戚、勛庸、資蔭、秀孝、勞考等,作為分類資格,有些也形成了位階,例如封爵,勛官。秀孝以科目及試第為等級,資蔭以父祖官品為等級,“親戚”即皇親國戚以五服親疏為等級,勞考則使用“若干考”及“上中下”的考第為等級。它們又全都歸結到官員的“本階”上,吏部據階授官。封爵、親戚、勛庸、資蔭、秀孝,主要用作入仕資格;入仕之后,勞考是決定性的。

唐宋資格管理的品位化,還影響到了官品的結構。唐(及北宋前期)官品有18等30階,但明清官品就只有正從18等,不設上下階。這說明,如果只是要區分職位高下,官階沒必要像30階那么細密。那么設30階是為了管理薪俸嗎?也不是。唐官品雖有30階,但薪俸只有18等,可見30階不是為管理薪俸而設的。這時把視線轉向散階,事情就明白了:文武散階各有29階。請看下圖左表(只列文階為例)制表參考凍國棟:《中國俸祿制度史》第4章,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73、187頁以下。,比較其薪俸與散階等級:

于是我們就知道,唐官品之所以分30階,是因為存在著29級散階的緣故。質言之,是為了更精細地管理資格。唐朝官僚政治特別重“資”,傾向于對資格實施精細管理。而且設置了30階之后,若干職事官在正從之外,也有了上下階之別。就是說,為管理資格而設的30階,反過來又影響了職位結構,令職位等級也變繁密了。當然官品30階,北朝已是如此。漢代的祿秩等級與薪俸等級“一對一”,完全重合;唐朝重“資”,官階等級比薪俸等級繁密一倍。

宋朝的情況與唐類似,資格管理相當細密,“本官”等級繁多;同時宋神宗之后的薪俸等級卻疏略得多,30個寄祿階只對應著14級薪俸,參看上圖右表所列制表參考楊果:《中國俸祿制度史》第6章,第250頁以下;及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710頁以下,“附表28元豐改制后至北宋末文武寄祿官請受表”。二書個別數字略異。。由此我們知道,宋朝的官僚政治也特別重“資”,與唐相近。還可以指出,宋朝用于承載權責的是“差遣”。然而后來,差遣資格也發生了品位化,形成了關升資序。下面是鄧小南先生制作的《南宋關升資序略表》:

寄托權責的差遣也發生了品位化,這與今天的一種情況有些相像:今天所謂部級、廳局級、處級、科級,從制度上說只是職位等級,但事實上卻經常變成了個人的品位尺度。

差遣的關升資序,看上去比寄祿官疏簡得多。不過資序又有“充”、“權”、“權發遣”之別。某一差遣,用本資序的人擔任,稱“充”;用資序低一等的人擔任,稱“權”;用低二等的人擔任,稱“權發遣”。這就使關升資序的等級管理,更復雜入微了。在一任差遣上達到了規定年限,即可“成資”,即計算為資歷。朝廷盡量保證官僚能夠“任滿成資”:有的官僚治事“乏譽”,當局下令待其“成資”后再替換;有的官僚應該“避親”,當局指示待其“成資”后再放罷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104頁。?;实酆荜P心官僚利益,很注意工作方法,想方設法不讓官僚吃虧??梢娝纬倭耪沃校嬖谥氂嬎愎儋Y,以保障官僚品位利益的強大壓力。

宋朝君臣對位階名號,有特殊的熱衷與愛好。唐朝宦官使用朝官的散階,宋徽宗則為內侍省和入內內侍省的宦官,制定了專用位階。起初是9階,自內東頭供奉官至祗候高班內品;后來增為12階,自供奉官到貼祗候內品。還有“祗候班”的位階,及都知、押班各有5階。宋徽宗還為醫官設置了14階,由和安大夫、成和大夫而下。后來增到了22階。甚至妃嬪、宮人也采用品位化管理,“內命婦”位階5等:第1等四妃以下有24級,侍御郡夫人以下有10級;第2等“尚字”以下有29級,“知尚書內省事”以下有5級;第3、4、5等又有18號。

流外九品的9個等級在宋朝被廢棄了,通為“流外”;但面向吏、役,宋廷依然設有若干位階。比如州衙吏人,從都孔目官到糧料押司官,共10階,稱為“職級”。又職役“衙前”,從都知兵馬使到第六名教練使也形成了10階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卷十七《吏役門·州役人·人吏》條:“國初置自都孔目官至糧料押司官,凡十階,謂之職級;其次曰前行、曰后行,又其次曰貼司?!庇帧堆们啊窏l:“國初置自都知兵馬使至第六名教練使,凡十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486冊第729—730頁。。宋徽宗時,三館吏人之職被定級為“流外從九品”,在流外中又弄出了一個“從九品”,這是一個特殊的品位程俱《麟臺故事》卷四《官聯》:宋徽宗“參立秘書省孔目官等品從條:昭文館孔目官、書庫官、頭名守當官,史館孔目官、四庫書直官、表奏官、上二名書庫官,集賢院孔目官、書庫官,為流外從九品”。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77頁。三館即昭文館、史館、集賢院。。

宋廷不厭其煩,甚至還給道士設置了道階。道階又稱“師號”,源于唐朝唐代劍:《宋代道冠紫衣師號制度》,《宗教學研究》1997年第1期。。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設道階26級陳均《九朝編年備要》卷二八甲午政和四年(1113年)春正月條:“置道階,凡二十六等先生、處士,八字、六字、四字、二字,視中大夫至將仕郎,而不給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328冊第758頁下欄。又周煇《清波雜志·別志》卷中:“政和四年,詔置道階,自六字先生至鑒義,凡二十六等?!薄秴矔沙蹙帯?,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26頁。。宋徽宗所寵信的溫州道士林靈素,其官號之一“通真達靈玄妙先生”,就是道階中的所謂“六字先生”之號。宋神宗以降,政府還出售道階以舒緩財政困難。在南宋初,四字師號的售價是二百貫,宋孝宗時貶值到了三四十貫。學道者還可以通過考試獲得學歷,凡初入學者稱道徒,每年考試,根據成績分別給予元士、高士、大士、上士、方士、義士、居士、逸士、隱士、志士名號,官品正五品到從九品據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三《詔學生添大小經及增置士名分入官品》,宋徽宗下詔“其在學中選人増置士名分入官品,元士正五品,髙士從五品,大士正六品,上士從六品,方士正七品,義士從七品,居士正八品,逸士從八品,隱士正九品,志士從九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版,第385頁。。

連民間隱居的“處士”,宋廷也為之設置了位階。宋仁宗“賜處士號”,所設置的名號,有沖晦、安素、清逸、高尚、高隱、通微、善濟、葆光、悟靜、丹華、守靜、和靖、白云、耆德等。對“賜處士號”的意義,徐沖君指出:“在這一行為所反映的王朝與士人之關系中,前者對后者的優位以及后者對于前者的依賴變得越來越強烈了?!?img alt="徐沖:《“漢魏革命”再研究:君臣關系與歷史書寫》,北京大學歷史系2008年博士論文,第8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CE345/13173354805506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98887-fWLedG8jOKWj9mGWimb1749xemdaaYA3-0-b13687e685c9f31b8111efa0d3029054">

宋廷制造位階的熱情之高,可稱中國官階史之最,甚至可能是世界官階史之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阳县| 大渡口区| 武穴市| 楚雄市| 抚州市| 黄平县| 沁水县| 灵山县| 南开区| 江山市| 盈江县| 白河县| 太仆寺旗| 旬邑县| 宣武区| 延吉市| 衡东县| 陇川县| 玛纳斯县| 吉木乃县| 西青区| 曲靖市| 砚山县| 乌拉特后旗| 吐鲁番市| 盖州市| 大余县| 崇义县| 永登县| 鄱阳县| 金沙县| 子长县| 罗平县| 凤阳县| 图木舒克市| 三台县| 米林县| 互助| 侯马市| 象州县| 类乌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