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生家庭:影響人一生的心理動力
- 沈家宏
- 1384字
- 2019-03-18 09:37:21
母嬰關系對成年后的影響: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也是與家庭動力相關的理論。依戀是一種嬰兒和其照顧者(通常是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系。依戀產生于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是嬰兒和父母尤其是母親的一種情感聯結方式。這種聯結方式一旦形成,就會變成他在未來與他人打交道或建立關系的一種模式。因此,一個人早年與母親所建立起來的依戀模式,不僅會影響到他與母親的關系質量,也會影響到后來的人際關系,這些關系包括他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里與同學和老師的關系;步入職場后,他與同事和上司的關系;戀愛時,與戀人的關系;走進婚姻后,與配偶和孩子的關系。
首先提出并建立依戀理論的是英國精神病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美國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將嬰兒的依戀關系分為以下三類。
● 安全型(secure)。具有安全型依戀關系的兒童與母親在一起時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總是依戀母親。當母親離去時,明顯地表現出苦惱;當母親回來時,會立即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很快平靜下來并繼續玩。
● 不安全—回避型(insecure-avoidant)。具有不安全—回避型依戀關系的兒童在母親離去時并沒有緊張或憂慮,母親回來,他們亦不予理會或短暫接近一下又走開,表現出一種忽視及躲避行為。這類兒童在接受陌生人的安慰與母親的安慰上沒有差別。
● 不安全—反抗型(insecure-ambivalent)。具有不安全—反抗型依戀關系的兒童對母親的離去表示強烈反抗,母親回來,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同時又顯示出反抗,甚至發怒,不能再去玩玩具。
后來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依戀類型在早年一旦確定,就會對他后來的人際關系產生持續和恒定的影響。
那么一個人的依戀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他的依戀類型在其多大的時候會初步定型呢?
1969年,鮑爾比依據兒童行為的組織性、變通性與目的性發展的情況,把兒童依戀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分為前依戀期、依戀關系建立期、依戀關系明確期和目標調節的伙伴關系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依戀期(出生至8周到12周)。這一時期的嬰兒對任務不加區別,表現出信號行為。這些信號行為包括出生后的哭叫、吮吸、依附、定向等反應;幾個星期后,是微笑、咿呀學語反應;幾個月是爬行、走步反應等。雖然還不會識別某一個特定的人,但已會向人表現出信號行為,這種行為易激發母親的母性行為,母親就會花更多的時間和嬰兒待在一起。
第二階段,依戀關系建立期(12周至6個月)。這一時期是對特定人物進行定位和表現信號行為的階段。依戀關系建立期的嬰兒對其他人仍是友好的,但對母親或起母親作用的人的反應越來越頻繁,表現出自發的喜悅。
第三階段,依戀關系明確期(6個月至3歲)。這一時期的嬰幼兒通過軀體移動和信號表示向識別出的人表達親近的意愿,并對陌生人表現出警戒和懼怕的情緒。處在依戀關系明確的嬰幼兒在探索行為中,開始把母親作為安全基地。
第四階段,目標調節的伙伴關系期(3歲以后)。這一時期的幼兒逐漸對與母親相關的行為的先后、因果做出認知推斷,能對母親的行為進行預測、能洞察她的情感和動機。他們也能容忍與母親的距離逐漸增大,并逐漸善于與同伴和不熟悉的人進行交往。
一個人的依戀類型大致在3歲以前就被初步建立起來,由此我們每個人在3歲之前與父母尤其是母親所建立起來的依戀模式,會影響到我們一生的人際關系。在這里,我們找到了“3歲看大”的心理學理論依據。關于依戀理論對一個人成長的動力學影響,我們在后面的章節還會詳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