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生家庭:影響人一生的心理動力
- 沈家宏
- 3167字
- 2019-03-18 09:37:21
有其子必有其父:代際傳遞理論
穆雷·鮑文(Murray Bowen)是家庭代際傳遞理論(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theory)的奠基人,是對家庭動力在代際層面傳遞進行系統探索和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同時,他也是一名精神科的醫生,對大量的精神分裂癥家庭的互動模式進行了長期的研究。他提出了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三角關系(Triangles)、核心家庭情感系統(Nuclear Family Emotional System)、家庭投射過程(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情緒阻斷(Emotional Cutoff)、多代傳遞過程(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排行(Sibling Position)和社會情感過程(Societal Emotional Process)8個與用家庭動力有關的重要概念。
鮑文認為,我們人類高估了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自主性。大多數人比我們想象的更加依賴、更加關注家庭關系之間的互動。鮑文的系統理論說明家庭作為一個跨代關系網絡是如何通過上述8個相互聯系的概念聯結起來,并通過代際傳遞下去的。
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是鮑文家庭系統理論的基石。他認為,一個人的成熟意味著與他人在情感上的分離,尤其是與父母的情感分離。如果沒有完成這種分離,那么就意味著一個人沒有能夠完成與父母或家庭的分化。他用情感與父母(重要他人)的融合和依賴度,用理智的發展和完善度來衡量一個人的分化程度。當一個人與父母(重要他人)的情感融合度和依賴度越高,那么他的自我分化度就會越低。
在低分化的家庭中,由于情感或緊密性的壓力強度過高,孩子在成長中無法為自己的需求進行思考、感覺、行動。孩子的功能僅僅是對他人做出反應,他們會更多地做出情感反應而缺乏理智的思考。如果影響孩子的重要他人之間有不同的信念和價值觀,孩子就會在不同的信念和價值觀之間搖擺,出現不一致。
由于是低分化的,他們很難發展出一個完整的自我,他經常用他人的自我來替代或武裝自己的自我。他們的感受、情緒、想法和行為通常是來源于重要他人(如父母)的感受、情緒、想法和行為,自己的部分與重要他人的部分通常處于不分彼此和你我的融合(fusion)狀態。他們往往傾向于情緒化,對其他人不是順從就是逆反。他們經常失去自我控制。他們的生活完全受周圍人對其反應所驅使。他們發現很難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尤其是在面對令人焦慮的事件時。如果問他們是怎樣想的,他們會說自己的感受;問他們的想法或信念,他們可能會說一些曾經在父母或他人那里所聽到的。他們不是同意你所說的一切,就是每件事情都要和你爭論。他們通常會通過要么融合,要么對立;要么親密無間,要么勢不兩立或不相往來來尋找在關系里的自我存在感。
未分化的個體幾乎不能將理智從情感中分離出來;他們的理智被情感所淹沒,以至于他們幾乎沒有能力客觀地進行思考。
自我分化好的人,會與他人保持感受、情感、想法和行為上的界限,知道哪些屬于自己的,哪些屬于父母(他人)的。他們能夠區分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他人(父母)的事,而且對這些事務會進行恰當的區分。他們不會去承擔屬于他人(父母)的事務,他們也不會把屬于自己的事務交由他人承擔。他們會對自己的部分承擔起所有的責任。他們對自我會有很高的認同感。他們總是基于理性或結果而不是基于情緒行事。他們在情緒和理性之間通常能夠找到一種平衡。他們既能夠產生強烈的情感和自發性的行為,同時也能夠自我克制并且客觀地看待事物,因此有能力抵制情感沖動對自身的影響。
和父母的分化、分離并不意味著和父母的不相往來,也不意味著與父母關系上的斷裂。一些人認為真正的獨立和好的分化就是與父母不再往來,過著一種與父母完全隔絕的生活,這種狀態恰恰不是分化好的標志,而是分化差的表現。和父母分化差的人、高度融合的人,通常會用關系斷裂來對抗這種因融合帶來的焦慮。好的分化是和父母既保持恰當的親密和聯系,又保持著恰當的界限和距離,他們和父母能夠找到一個恰當的有界限的聯結。
一個人的分化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個人與撫養他成長的家庭(父母)之間的情感分離程度所決定的。這種分化水平一般在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已經建立得很完善了,通常可以持續一生。除非有不尋常的生活事件或者有目的的努力(例如心理咨詢)才可能有所改變。
三角關系
三角關系是鮑文家庭系統理論又一重要的概念。他認為,人與人最基本的關系是兩人關系。家庭里的關系通常屬于親密關系,當兩人的親密關系出現問題時,通常會介入第三方來緩解因兩人關系所帶來的焦慮。
例如,在一個家庭里,如果夫妻關系出現緊張,妻子可能會把家庭中其中的一個孩子拉到自己的關系里來,以緩解自己與丈夫在關系上的焦慮。鮑文將這樣的三角關系稱為“三角化”,即兩個人聯合起來共同反對第三方。在家庭里,會經常出現這樣的“三角化”。家庭里的問題通常是通過“三角化”的方式來呈現的。因此,在家庭治療中,看一個家庭有沒有三角化、如何去三角化,便成了心理治療師干預家庭的一種非常關鍵的心理技術。
家庭的分化程度越低,三角關系對于維持情感的平衡就越為重要,因此分化差的家庭需要三角化來緩沖關系中的焦慮。而在分化好的家庭中,即使在壓力很高的情況下,家庭成員仍可以維持情感上的界限與分離,系統的平衡不需要依賴三角關系。
核心家庭情感系統
婚姻當中的夫妻雙方都有自己的分化水平。鮑文認為,人們通常選擇和他們分化水平相似的人成為他們的配偶。婚姻雙方分化水平越高,情感的融合就越低,關系就越可能被那些積極的成分所強化,他們的關系里會有更多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誠實。而分化水平越低,配偶雙方對彼此情感需求就越多,那么他們彼此對對方的依賴就會越深,他們會經常卷入指責、否定、非難、沖突、控制和猜疑之中。
因為夫妻通常是按照他們各自的分化水平去尋找水平相當的配偶的,我們由此可以推測,夫妻雙方分化水平較低的婚姻容易出現問題。因為在分化較低的夫妻關系里,他們會過度依賴對方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他們自己也會采取過度幫助或犧牲自我的形式去滿足對方的需要。在這個過程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彼此之間沒有界限。因此,對自己和他人都會有過度要求,他們會把自己的事認為是對方的事,要對方為自己負責,然后去強求他人;也會把對方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主要去替對方承擔責任,然后去干涉或控制對方。分化水平低的夫妻,容易在關系上產生焦慮,他們也容易把孩子拉進夫妻關系里,以期來緩解夫妻之間緊張的關系。
那么夫妻雙方誰最容易去拉孩子進入三角關系呢?一般而言,是那個分化更低的一方或在家庭之外資源較少的一方,如社交活動少、朋友少、工作成就低、家庭之外娛樂少的。而在有多個孩子的家庭中,那個分化最低的孩子最容易被父母拉進三角關系。在分化水平相同的情況下,父親更傾向于拉女兒,母親更傾向于拉兒子。如果是獨生子女,那么孩子通常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成為父母三角化的唯一選擇。
父母通常會通過溺愛孩子、控制孩子、向孩子訴苦、讓孩子替自己向另外一方傳達自己的需求、意見或抱怨,要求孩子在父母之間選隊站,要求孩子在父母之間主持正義或當法官。
孩子一旦被父母拉進他們的三角關系,孩子就會出現行為或心理問題,他們就無法去發展自我,他們會用犧牲自我的方式來成全父母。
多代傳遞過程
鮑文認為,一個核心家庭的情感過程不是一個特定的家庭所獨有的。任何一個家庭的情感過程都是從上一代或上幾代傳遞過來的;同樣,他們也會傳遞給下一代。一個家族的情感過程或分化水平,通常可以追溯到很多代。
根據多代傳遞的理論,如果家庭中的孩子出現問題,那么問題不應該只歸因于孩子,同樣父母也不應該單單成為受指責的人,一個家庭的問題通常是多代傳遞的結果。在這個傳遞的過程中,家族中的所有成員既是接受者又是傳遞者。
由于家庭中的問題有著多代傳遞的特征,為了對多代的家庭特征進行評估,鮑文引進了家譜圖技術。家譜圖作為一種實用性的工具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家庭的特征。標準的家譜圖有希望成為追蹤家庭歷史和關系的一種通用的語言。家譜圖是便于了解家庭動力非常重要的工具。通過家譜圖,我們可以了解不同代際的家庭在家族中是如何傳遞和影響的,可以看到一些家族動力在不同代際的家庭中是如何運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