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歲看大,7歲看老:溝通分析理論

對家庭動力學有重要貢獻的另外一位心理學家是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他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是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TA)或稱交流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伯恩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是他在20世紀50年代獨創的交往分析治療體系。所謂交往分析,就是以人際互動為基礎的心理治療,其目的旨在對一個人的自我心理狀態分析了解之后,幫助一個人了解和認識自己的自我狀態,學習適應性的交往行為,從而重建自我,獲得一個成熟健康的人生。

三個自我狀態

伯恩認為,我們內在都有三個自我狀態,這三個自我狀態分別是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這三種自我狀態分別表現在他們對外在事情或自己的內在狀態的不同的感知、想法和行為的方式上。

● 父母自我狀態是一個人從父母那里學習而來,并整合到自己人格里的那些部分。因為它主要來自自己的父母,因此他會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和自己父母相同的行為、動作、語言、態度等。其可能的表現有控制、專制、好為人師、指責、批評、要求,也可能會表現為愛、照顧、包容和關懷等。

● 成人自我狀態是一個人的行為、思考、感覺的方式是針對此時此地發生的事件的反應,并且是能夠考慮后果的反應。其可能的表現有理性、尊重、民主、平等、有原則、有彈性、現實、顧大局等。

● 兒童自我狀態是一個人以自己過去(特別是年幼時)的方式思考、感覺并表現的部分。其可能的表現有直接表達需求、自我中心、沖動、感情用事、單純、喜怒無常、直率、哭泣、無理取鬧、不負責任、任性,也可以表現為活潑、有創造力、追求自由、自然、純真和有生命力等。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三種自我狀態,只是比例不同。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也在于這種比例的不同。我們在人際交往或與他人溝通時,會在不同的場合或遇到不同的人群時使用不同的自我狀態去應對或反應。這些比例和應對的不同,便形成了我們每個人的風格。這些風格或模式的不同,也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通常取決于一個人早年所經歷的家庭環境。

人生腳本理論

伯恩的另外一個與家庭動力有關的學說是人生腳本理論。伯恩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腳本,這個腳本在我們每個人的6歲之前就已經寫好了,而且很難更改。我們在6歲之后,通常就按照這個寫好的腳本來演繹自己的人生故事。

按照伯恩的說法,我們的“人生腳本”就是“潛意識對一生的計劃。”后來又補充為“是童年時針對一生的計劃,被父母所強化,從生活的經驗中得到證明,經過選擇而達到高潮”。

人生腳本理論認為,每一個人都早已在孩童時代就為自己的一生制訂了特別的計劃,這個計劃不只是一個人對世界整體的看法,而是被安排得像一出戲:有明顯的開場、劇情和結尾,人的一生都按照這個劇本的劇情在預期地不斷上演。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我們所有的人在6歲之前是我們人生的原型,而在6歲之后我們都成了演員。我們用6歲以后的人生,不斷地上演6歲以前的故事。

伯恩認為,一個人的兒時腳本是別人所賦予的,這個別人通常是自己的父母。相較成年人的父母而言,處在童年期之前的兒童通常是非常弱小的,他們如果要活下來,就離不開父母的養育。父母不要他們或者拋棄他們,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天大的災難。而讓父母能夠留下他們的話,他們能做的就是讓父母開心,能夠滿足父母的要求,并且得到父母的認可。他們不會無視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因為如果他們看到自己的父母因為自己而不開心,或者不滿意,可能就意味著父母不要他們,因此他們對父母的要求通常會言聽計從。孩子對父母的這些要求內化到他們的內心世界所形成的行為規范便形成了個體一生的“人生腳本”。

伯恩認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通常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父母從自己的需求或感受出發,并非滿足孩子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父母自己的需要,且所傳遞的是負面的要求和信息,這些信息的內容是阻止孩子做一些事情,這些信息被稱作“禁令”(Injunction);另外一個部分是傳達正面的信息,希望孩子建立一些好的品質或獲得一些好的能力,并對孩子提出一系列的要求,這些正面的要求和信息被稱作“允許”(Permission)。

這些“禁令”通常會含有禁止的信息,具有威脅性、恐嚇性、否定性、拒絕性。這些“禁令”大概有以下12種。

1. 不要存在(Don’t exist)。這類信息通常包含父母對孩子本人的否定。例如,一些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我就不該把你生出來。”“我真倒霉,這一輩子怎么會有你這樣一個小孩!”“你做了這些事情,太傷我的心了,你氣死我了,我上輩子造了什么孽啊!”“你跟你爸(媽)吧,我不要你了。”“我不認你這個孩子,你也不要認我這個爸爸(媽媽)。”當父母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在否定自己的存在感,孩子會覺得“我是多余的”“我不該活在這個世上”“我是危險的,我是惡魔,我應該受到懲罰”。這類孩子往往沒有價值感,會經常出現自傷、自殘甚至自殺行為。而那些在存在家暴行為或虐待孩子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經常會有這樣的腳本。

2. 不要是男孩/女孩(Don’t be your sex)。這類家庭中的父母通常會因他們對孩子的性別期待沒有得到相應的滿足而遷怒于孩子。他們本想要男孩,結果卻生了個女孩;本想要一個女孩,卻偏偏生了個男孩。這類孩子常常會收到父母的信息:“你不是我們期待的”“我們想要的是男(女)孩,我想要的不是你”。不被父母性別期待的孩子通常會收到來自父母對自己性別的拒絕或不滿,此類孩子通常也會拒絕自己的性別。他們無法改變自己的生理性別,但是卻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心理性別或社會性別來滿足父母的愿望。如果是女孩,她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外形、著裝、性格、愛好等,把自己弄得更像男孩,她們也可以變得非常優秀,來補償父母沒有要到男孩的缺憾。另外,此類孩子通常也會有非常低的價值感,經常會用優秀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會非常渴望來自他人的認可和贊美,會非常害怕他人的否定、拒絕和輕視。

3. 不要像個孩子(Don’t be a child)。這類父母通常希望孩子是個小大人,要像大人一樣感受、思考和做事。用成人的標準和規范來要求孩子。他們無法接受孩子的單純、天真、活潑、好奇、無常、任性、感情用事、簡單、直接、快樂等。經常會用“有什么可笑的?”“有什么好玩的?”“不覺得有什么意思。”“你太簡單(幼稚、單純、天真、任性、沒有腦子了、輕率、輕信等)了!”來否定孩子的童性。此類孩子通常無法擁有自己的童年,因此也無法完成童年時期的心理發展,他們自然也無法順利過渡到成年。被剝奪了童年的孩子,他們往往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年。當他們進入了成年,他們會利用一切機會,把童年沒有完成的那些心理發展補回來,就像邁克爾·杰克遜所做的那樣。

4. 不要長大(Don’t grow up)。一些父母不希望孩子長大,希望他們停留孩子狀態,是因為他們內心里需要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陪伴在他們身邊。所以,他們就不希望孩子離開,甚至不允許孩子與他們分離。當然孩子會一天天長大,而長大就意味著與父母分離。而那些在關系上與自己配偶不和諧的父母,就希望能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這樣就可以補償和配偶不好的關系。然而,如何才能讓孩子不和自己分離呢?不要孩子長大通常是比較好的策略。于是,一些父母通常會采用溺愛孩子的方式,讓孩子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沒有和其他人建立關系的能力,這樣,孩子就無法和父母分離,父母便滿足了依賴孩子的需求。

5. 不要成功(Don’t succeed)。當孩子成功了,就意味著孩子會不斷地強大,對那些控制欲很強和自我價值感很低的父母來說,就意味著如果孩子不斷地成功,那么總有一天會超過父母,那么父母就會被孩子比下去,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就會受到威脅。如果孩子不斷地強大,他們對孩子的控制就會越來越困難,當他們無法控制孩子時,就意味著孩子變得越來越失控,而當孩子不再處在他們的可控之中,他們就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于是,父母為了保住這種能力上的優勢,他們表面上想讓孩子成功,如對孩子提出很嚴格的要求,給孩子定很高的目標,然后給孩子施加很大的壓力,結果讓孩子無法做到這些要求,無法實現這些目標,于是孩子就無法成功了,父母便成功地做到了讓孩子無法超越自己。例如,一些孩子平時學習很好,可一到重大考試時就焦慮,從而導致考試成績不理想,考不好就不會很優秀和很成功,這樣就無法超越父母。

6. 不要做任何事情(Don’t)。不要做任何事可以獲得安全,但是卻會失去成長的機會,因為成長需要探索,需要變化,甚至需要冒險。不要做任何事,就等于父母告訴孩子不要成長,然后讓孩子永遠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這樣孩子就可以不離開父母了。因此,不要做任何事,就像第4條里不要長大一樣,同樣是出于父母無法和孩子分離的結果。當不要做任何事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時,孩子就會處在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他們不會有欲望,不會有渴求,不會有想法,在困難面前,他們也從不會想辦法去解決。

7. 不要重要(Don’t be important)。當一個人把自己放在不重要的位置時,他就會把別人放在重要位置上,并漠視自己的需要和權利而去照顧他人的需要和權利。這個他人最初是父母,后來會變成朋友、戀人、配偶和孩子。當覺得自己不重要,他就要成為滿足比他重要的人的需要的工具。當一個人覺得自己不重要時,他也會因此覺得自己不配享受美好、快樂、幸福和有價值的東西。當一個孩子覺得自己不重要時,他才能滿足父母的重要感,孩子才能更好地去滿足父母的需求,也會更加容易被父母所控制。

8. 不要有歸屬感(Don’t belong)。有些家庭會出現拉幫結派的現象,父母在孩子那里說對方的壞話,想把孩子拉到自己這一邊。這個時候,孩子的歸屬感就會成為問題。當母親想把孩子拉到自己這一邊時,她通常就不允許孩子歸屬到父親那邊;而當父親想把孩子拉到自己這一邊時,他通常也不允許孩子歸屬到母親那里去。更有甚者,當孩子的母親對父親不滿意,進而擴大到對孩子父親整個家族不滿意時,母親也會不允許孩子對父親的整個家族有歸屬感。當孩子到了青春期,想去結交朋友(或者異性朋友)時,一些父母出于孩子的學業或安全考慮,而千方百計地進行阻攔,不讓孩子走進他們的同齡人,同時也會警告孩子,不能歸屬于他們的同學或同齡伙伴。當孩子的歸屬感被父母打亂,他們在長大之后,就會無法融入集體,也無法從他人那里找到歸屬感,從而無法建立親密關系和安全感。

9. 不要親近(Don’t be close)。不要親近的含義有三:不可與父母親近;不可與異性親近;不可與陌生人親近。和父母親近時,父母有失去威嚴的風險;和異性親近時,有失去志向的風險;和陌生人親近時,有遭遇傷害的風險。還有一種情形,當我們和一個對象過于親近,如果面臨不得不分離時,會帶來格外的痛苦。尤其是當一個人在生活的層面不斷地面臨分離時,“不要親近”就會成為一個警語。因為我們和一個對象越是親密,分離所帶來的痛苦就越是深重。為了免于分離的痛苦,比較好的策略就是不要過于親近。這種情況可能多發生在那些在小時候經歷頻繁地轉學、搬家的孩子那里;還有那些小時候經歷過父母離異,并且在離婚后父母彼此之間不相往來的孩子那里。

10. 不要健康(Don’t be healthily)。健康本是我們希望擁有的東西。如果一個孩子在父母那里經常被忽略,得不到關心,突然有一天,他因患病而從父母那里得到了他所渴望的關心、照顧、陪伴和疼愛,之后又因他恢復健康,他父母的愛又慢慢地遠離他而去,他過去受忽略和不被關心的狀態再次恢復到從前。那么,這個孩子就會認為還是生病好,生病雖然身體上痛苦,但是卻可以換來父母的關心和疼愛,心靈上可以得到慰藉。于是,用生病來獲得父母或他人的關心,就會變成他滿足需求的一種模式。當生病可以用來獲得關心時,生病也會被用來控制關系。

11. 不要思考(Don’t think)。在有的父母看來,孩子不需要獨立思考,聽父母的就可以了,因為孩子一旦有了思想,父母控制孩子就會變得困難。而當孩子的思想超過父母時,父母的價值感就會受到威脅。孩子和父母在關系上最困難的時期是孩子進入了青春期的時候。父母會覺得孩子由原來的言聽計從變成我行我素了,由原來對父母的崇拜與敬仰變成對同學和明星頂禮膜拜了。其實,孩子的這些變化都是緣自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主張,這是孩子開始從父母那里分離的表現。可是,有些父母是害怕孩子與自己分離的,而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是分離的標志。為了避免這種分離,這類父母認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讓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而讓孩子完全活在自己的想法里。

12. 不要有感覺(Don’t feel)。很多人小時候可能有這樣的經歷:當你在父母那里受到了委屈,傷心地抽泣時,可能會遭到父母的制止,不允許你哭泣,不允許你傷心;當你生氣發怒的時候,也會受到來自于父母的壓制,不允許你發怒;你表現出害怕,父母也會告訴你要勇敢,來把這種膽小消除掉;當你遇到失敗或挫折表現出沮喪的時候,父母可能會用要堅強來把沮喪從你這里趕跑。父母經常會用他們覺得正向的、有力量的、積極的感覺來覆蓋孩子的那些被父母認為是負面的、消極的感覺。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不應該的。于是,孩子要么變得沒有感覺,要么就用父母或他人的感覺來替代自己的感覺。

上面的這些禁令都是早年兒童從與父母相處的經驗中所得到的,來自父母對他們的具有警告、拒絕和負面的信息,這些負面的信息會化成孩子的一種內在信念,這些信念就會變成孩子未來的人生腳本。

當他的人生腳本里有“不要成功”時,一旦他不經意成功了,他就會想方設法將之破壞掉;如果他覺得“不要健康”,那么他的身體和心理都會配合這個腳本,會讓自己陷入疾病狀態;如果他的腳本里有“不要親近”,那么他在人際關系里會和所有的人保持距離,不允許自己和任何人靠近,也不允許任何人走近他的內心世界;如果他的腳本里有“不要有歸屬感”,那么他可能會保持離群索居的狀態,不讓自己屬于任何人和團體,也不讓他人屬于他自己;如果他的腳本里有“不要有感覺”,那么他就會讓自己保持超理性的狀態,或者是對外在沒有任何反應的狀態。

人生腳本除了“禁止”信息之外,還有“允許”信息。嚴格上來說,“允許”信息則是“應該”和“必須”的信息。

如果說“禁止”信息是父母不希望孩子做的事,那么,“允許”的信息、“應該”和“必須”的信息,就是父母希望或要求孩子要做到的事情。伯恩把這類信息歸為下面5大類。

1. 要完美(Be Perfect)。完美是基于好與壞、對與錯、是與非、美與丑、善與惡。在完美的狀態下,只允許一種可能性存在,那就是只允許好的、對的、美的和善的存在,不允許壞的、錯的、丑的和惡的存在,因此完美就是對不完美的拒絕。完美通常源于對高自我價值的需要,追求完美的人通常是想借此來補償自己的低自尊,通過完美來提升自己的自我價值。因此,那些自我價值比較低的父母,通常會通過要求自己完美,也要求孩子完美來提高自我價值。因為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如果孩子是完美的,那么父母的價值就會得以提高。這類父母會通過嚴格要求孩子而獲得完美;當孩子不完美或犯錯時,又會通過高懲罰來打擊或壓制孩子。父母會采用雙重措施來得到完美并回避不完美。被父母用完美要求的孩子,通過會有很高的超我。這類孩子會有很大的壓力,這些壓力不僅來自對自身完美的要求,而且還來自父母要求自己完美的苛求。當然,過高的超我可能會帶來一些心理或精神上的癥狀,如焦慮、強迫和抑郁。因為當超我過強時,本我就沒有辦法在自我中找到出口,本我通常會利用癥狀來尋求出路或滿足需求。

2. 要取悅別人(Please others)。相較于父母,孩子通常會很弱小。沒有父母的照顧,孩子通常會活不下來。如果父母對孩子不高興,孩子可能就會面臨被“拋棄”的境地。因此,父母心情好、父母高興,孩子就會得到很好的照顧。因此,所有的孩子都會想方設法取悅父母,讓父母高興和開心。尤其當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時,那么孩子就越會意識到取悅父母的重要性。父母對孩子有條件的愛通常表現為當孩子滿足了父母的需要,當孩子表現優秀時,父母就會高興,就會全力滿足孩子的需求;而當孩子沒能滿足父母的需求或表現很糟糕時,父母就表現出不高興,或是對孩子進行非常嚴厲的懲罰,此時父母可能就會把對孩子的愛收回來,對孩子合理的需求不予以滿足或曾經做出的承諾也不再履行或兌現。取悅他人的孩子通常是犧牲自己的需要來成全或滿足父母或他人的需要。這類孩子通常是處在壓抑狀態,唯命是從,時刻準備著奉獻自己。

3. 要努力(Try hard)。我們在父母那里經常被要求要超越他人,也要不斷地努力超越自己。這通常會來源于有優秀情結的父母。因為在這類父母眼里,一個人只有優秀、只有成功、只有有所作為才會活得有價值、有意義,而這些都需要一個人不斷地努力才能實現。因此,一個人必須要不斷地努力,才能讓自己保持優秀的狀態。有了這種狀態,你的人生才可以稱得上沒有虛度。

4. 要堅強(Be strong)。我們知道,安全感在馬斯洛需求層次中是第二層級的需求。當我們面臨充滿風險的世界,脆弱會使我們失去對自我的保護,會威脅到我們的生存和安全,我們可能會遭受傷害,甚至會使我們面臨死亡。因此,堅強對于我們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如何才能堅強呢?第一要有一個健壯的體魄,第二要有一顆勇敢的心,第三要有強大的能力。尤其是在面對危險、困難、挫折時,不可退縮,不可畏懼,不可言敗。為了做到堅強,我們就需要把脆弱管理住,不可以輕易流露憂傷,不可流淚,不可以傾訴。我們經常需要一個強大的理性、一個強大的控制力,不讓內在的軟弱跑出來。

5. 要快一點(Hurry up)。在生活中,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快節奏。因為快可以成功,可以獲得高效率,可以超越別人。尤其是到了21世紀互聯網時代,人類知識和技術的更新越來越快,快和高效幾乎成了這個時代的代名詞。快可以使我們走在他人的前面,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的機會,可以讓我們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快一點”成了當今時代父母對孩子的普遍要求。

伯恩認為,上面的12道“禁令”和后面的5條“允許”,通常是組成孩子人生腳本最為核心的內容。每個人在這些方面的內容是不同的,通常會是不同的“禁令”和“允許”的組合,這些不同的組合被寫進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腳本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炉霍县| 铜梁县| 华坪县| 锡林郭勒盟| 昭觉县| 广平县| 伽师县| 隆林| 囊谦县| 甘孜| 巴彦淖尔市| 昌宁县| 永丰县| 梨树县| 图木舒克市| 射洪县| 通河县| 沙湾县| 临武县| 河池市| 凤台县| 出国| 施秉县| 恩平市| 安岳县| 融水| 虹口区| 黄平县| 华池县| 云安县| 靖安县| 甘孜县| 玉溪市| 通辽市| 宜州市| 加查县| 德昌县| 腾冲县| 邛崃市| 泗水县| 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