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貳、〈宙合〉篇黃老思想的特點

〈宙合〉體裁特殊,為綱目體。第一部分為經,提出十四條綱要;其他則分章作解。〈心術上〉亦分經和解,文體結構和本篇相同。本文將經文和解文合并,闡釋其要義。

一、君佚臣勞

〈宙合〉經文文義多隱晦,而解文的闡發則觀念彰顯明確。首章經文:“左操五音,右執五味。”此乃隱喻上下職責之別,解文則明確指稱:“此言君臣之分也”;進而提出“君佚臣勞”的觀念。其言曰:

君出令佚,故立于左;臣任力勞,故立于右。……君臣各能其分則國寧矣。

這里首次提出黃老政治哲學中一個重要的主張:“君佚臣勞”。

“君出令佚”、“臣任力勞”,黃老強調國君的職責在于掌握重大政策而依法行事,各級官吏則依其職能來分層負責處理政事。這是根據君臣分工原則而提出的。

君主要在掌握政策發出政令。此外,主觀方面,要克制自己的私欲(“無齊(濟)其欲”),不要親近自認為是的人(“無獨與是”),對臣民要做到“施而無私”。客觀方面,要做到所出令號沒有違法(“出令無妄”),并且要順應各種客觀情況,顧及不同階層人的利益和愿望,這樣才能取信于民,獲得各級人等的認同而達到社會人心和諧之境——所謂“不同聲而能調”、“不同物而能和”。若主勞臣逸,上下權職不明,則易導致政局不安,經濟下滑,人心動蕩。

二、章道以教,明法以期

“懷繩與準鉤,……是唯時德是節。”經文以“繩”、“鉤”隱喻法度;解文則顯說制度舉措(“制舉”)。

制度法規需由人來運用,則人的素質有待提高。故而“章道以教,明法以期”,成為首要任務。

高素質的執法者,此處稱為“圣人”。解文曰:“天淯陽,無計量;地化生,無泮崖。所謂是而無非,非而無是,是非有,必交來。……圣人博聞多見,畜道以待物;物至而對形,曲均存矣。……言遍環畢‘善’,莫不備得。……成功之術,必有巨獲;必周于德,審于時。時德之遇,事之會也,若合符然。”

這里對執法的主政者提出了幾方面的期許:

一是主政者需體認天地化育之功,以培養化育萬民的心懷(所謂“天淯地化”正是老子“道生德畜”精神的引申)。

二是主政者需“博聞多見”,畜養道心以迎接所出事物(“畜道以待物”)。

三是主政者不可混淆是非,要了解“是”的可行性,同時要認識是與非的相對關系。所謂“是非必有交來”,“交來”即是交并而來,這有如老子所說“有無相生”、“高下相傾”,用以說明事物的對待關系。一方面要了解世間常有許多難以察見的因素會突然降臨,同時要認清局部與全體的狀況,并對偏與全的關系審慮周詳以衡量其輕重急緩。

再則主政者“必周于德,審于時”。〈宙合〉強調法度與時德的重要性。解文認為:成功之道,在于厲行法度成功之術,必有巨獲。“巨獲”讀為榘矱,即法度。,其關鍵則在“時”、“德”。所謂“德”,即指主政者的品德修養與見識。所謂“時”,意指明察時代的動向、客觀情勢以掌握民心背向。

總之,主政者“明法以期”之外,尤要“章道以教”。重教化,是稷下黃老和齊法家的一個重要的傳統。

三、操分葆統

引法入道是稷下黃老在先秦道家陣營中的一個突破性的發展。

自古以來,“法制”也者,常流于統治者以法制人而自身卻超然于法外。政權掌握在誰手上,誰就壟斷了發言權,并制定法規維護自身而框牢敵對者及范限民眾。老莊針對這種現象多所抨擊。法律本身不會說話,制定出來,用以制人或服務于人,全賴掌權者的詮釋。因此法度綱紀建立的同時,亦需重視掌權者的品德修養和素質提升。稷下道家則較著眼于這些方面。

〈宙合〉經文云:“正而(爾)視,定而履,深而跡。”意為端正人的品行、深化人的修養,其語境意義則謂主政者宜公正審察、堅定職守、行事踏實。解文則進一步提出“操分葆統”。所謂“操分”,即是操持名分;“葆統”,即是保持綱紀。〈宙合〉作者強調在上者要能“操分葆統”,世人才能“循理”而進。

四、指意要功

“操分葆統”之外,稷下道家提出“指意要功”的觀點。

〈宙合〉經文云:“可淺可深,可浮可沉,可曲可直,可言可默。天不一時,地不一利,人不一事。”其意為天地間事,形態各別,內涵不一。人事亦然,故淺深、浮沉、曲直、言默,均當宛轉隨宜。

“天不一時,地不一利,人不一事。”這說明世事的多樣性,道家多有此論如《莊子·至樂》云:“圣人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列子·天瑞》謂:“天地無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故天職生覆,地職行載,圣執教化,物職所宜。”,而〈宙合〉作者別將“天不一事”、“人不一事”的道理,引申為黃老著名的職能分工的論點,即為政當各司其職,各盡其宜(“各有其司”、“事之不可兼之”)。解文并提出“指意要功”之說“指”,應讀稽,計也。“要”同“邀”,求取之意。“稽意”即抉擇其要意。“邀功”即求其最佳功效(據于省吾《管子新證》之說)。,認為主政者行事需抉擇要意以求取功效。作者并進而論說明察于事者,廣通于道,不拘泥于某一個別之物。而通道的人能照顧到多方面(“殊方”),并廣舉多方的事例,比較它們的功效(“多為之說,而況其功”)。

五、易政利民

人治之弊,需尚法以謀救濟。然徒法不足以自行,除提升執法者的素質外,尤需營造一個平和的政治空氣。于此〈宙合〉作者特別提“政易民利”的呼吁。

經文云:“充末衡,易政利民。”注1此由心中充實,耳目平衡,而言及“易政利民”。

注1:”謂心。“充”,中充,即心實。“末”,謂耳目。“衡”,平正。

經文由身正而隱喻國治,解文發揮此義,由身體官能之各有所司,突出心的特殊作用。其言曰:“中正者,治之本也。耳司聽,……目司視,……心司慮,……聰明以知則博。”這里說到心和耳目各有所司,認為心具有思考、語言和知識的特殊功能,且為“治之本”。如此,則與〈心術上〉相近,該篇開宗明義地說:“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心術上〉以心與形之不同作用,譬喻君與臣之不同職分,旨意更為明確。

〈宙合〉論“心司慮”時,強調要慎言、重知。“重知”,為黃老派特點重智(“知”)說,另見于〈樞言〉、〈心術上〉等篇。,先秦道家中,老莊較留意它的負面作用,黃老則著重它的正面意義。

再則,〈宙合〉解文謂:“聰明以知則博,博而不惛,所以易政也。政易民利,……政險民害……。”此言主政者要明智,明智才能博采眾議,而廣開言路是創造寬松政治環境的重要條件。

六、與變隨化

道家的政論與人生論,和它的宇宙觀是相應的,〈宙合〉作者提出“與變隨化”、“合絡天地”的命題,正是道家宇宙觀的反映。

〈宙合〉經文云:“不用其區區,鳥飛準繩。”其意為圣人之治,不用區區小術,要有開闊的眼光;鳥的飛行雖有曲折卻無礙大道,可作為人的行為的準繩。解文將經文分兩段詮釋。

“不用其區區”,經文原意為主政者當棄小術而因時作為,解文則從“虛”、“與時隨化”及“參于天地”三方面闡發。

解文曰:“‘不用其區區’者,虛也,人而無良焉,故曰虛也。”所謂“不用其區區”,原本意含著主政者不拘限于狹窄的地域觀念,不囿于族群意識,解文則突出“虛”,而以“人而無良”“無良”,不以己為能,即不自逞其能。來解釋“虛”,告誡攬權在身的主政者切勿流于妄自尊大,故而此處專就“虛己”而言“虛”“虛己”之義,見于《莊子·山木》。。“虛己”之外,要因時,要與時隨化——參與時代的變革,因應事物的發展。

理想的主政者,要在持守“虛”道,因時而“與變隨化”,乃能與天地精神相參配。所謂“圣人參于天地”,此乃以主政者德澤長流而滋潤普施萬物(“德之潤澤均加于萬物”),被贊許為達于天地的境界。

〈宙合〉謂“圣人參于天地”,〈形勢〉嘗言:“必參于天地”、“天地之配”;馬王堆黃老帛書《黃帝四經》亦言:“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參之于天地,而兼覆載而無私也。”黃老這種“參于天地”的精神,為《中庸》所直接繼承《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此處“與天地參”思想,直接源于黃老道家。《中庸》一書,其思想觀念不少承自道家,詳見拙文〈道家在先秦哲學史上的主干地位〉,刊在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宙合〉經文所謂“鳥飛準繩”,解文以偉大人物行為之義理來闡釋,寫出這一富有哲理的警語,如“茍大意得,不以小缺為傷”、“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萬家之都,不可平以準”、“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常”。

先秦諸子,言論多出于救世心懷。戰國中晚期,在現實政治層面上,法家和儒家的對立常出現改革與保守之爭。小儒拘拘,常泥于固常,〈宙合〉此處宣稱:“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常”,呈現了黃老與法家人物改革的魄力。

七、“合絡天地”——宇宙意識

孔子以泰山為高,莊子眼中則以“太山為小”《莊子·齊物論》。。戰國時人的世界眼光,從《莊子》的〈秋水〉和〈天下〉篇所描繪的宇宙之無限性可得知,稷下道家亦然《莊子·秋水》云:“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以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以稊米之在大倉乎?”這里對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事物的局限性的描繪,在古代思想史上確是罕見的。〈天下〉篇載惠施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這說法亦屢見于稷下道家作品,如〈內業〉云:“其細無內,其大無外”,〈心術上〉云:“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其言曰:“‘天地,萬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絡天地,以為一里。散之至于無間,……是大之無外,小之無內。……多內(納)則富,時出則當。而圣人之道,貴富以當。……應變不失之謂當。”

〈宙合〉即合絡宇宙,篇題立意于此。所謂“宙合之意”:“合絡天地,以為一里”、“大之無外,小之無內”,弦外之意,主政者當胸懷宇宙而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多納”、“時出”等語,乃總結全篇主旨,主政當局宜廣納眾議,以民意為依歸;政舉發布,當合時宜,如此應時而變,謂之“當”。“當”是黃老道家喜用的一個特殊概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昌县| 岗巴县| 孟州市| 澎湖县| 乡城县| 灵璧县| 淮安市| 通江县| 台前县| 德钦县| 柳州市| 达日县| 鹤山市| 瓦房店市| 临西县| 牡丹江市| 大田县| 宜宾市| 林芝县| 大理市| 桓仁| 宜昌市| 山阴县| 曲周县| 玛多县| 县级市| 巧家县| 理塘县| 平泉县| 绵阳市| 阿瓦提县| 偏关县| 沅陵县| 雅江县| 石柱| 阜宁县| 北碚区| 安义县| 湾仔区| 新田县| 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