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樞言〉篇黃老思想的特點
〈樞言〉即樞要之言,將修身治世之語錄集結成篇。全篇似乎沒有一個中心主題,但篇中提出不少重要的論題和觀念,茲擇要分述如下:
一、氣的重要性
〈樞言〉開篇托言于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曰也;其在人者,心也。”接著說:“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有名則治,無名則亂,治者以其名。”
篇首推崇作為宇宙實體、萬物本原的“道”,在自然界就如太陽之照耀人間,在人身則有如心之主導生命。而生命的維持有賴于“氣”,社會秩序的維護則有賴于“名”,所以說:“生者以其氣”、“治者以其名”。
中國哲學史上,有關古代氣論的討論,學者們總會引述《莊子》外篇〈至樂〉和〈知北游〉的論點。〈至樂〉載莊子妻死,忘卻死亡之憂,以為生死乃氣的聚散。一如〈知北游〉所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樞言〉也簡明地說:“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樞言〉此處標出“故曰”,明示引述他人之言,其本于《莊》書不無可能。
二、陰陽兩生參視
道家的萬物生成論是以陰陽為基本范疇,〈樞言〉提出了“陰陽兩生參視”的重要命題。其言曰:“凡萬物陰陽兩生而參視,先王用其參而慎所入所出。以卑為卑,卑不可得;以尊為尊,尊不可得;桀、舜是也。先王之所以所重也。”
這是對《老子》第四十二章萬物生成論的概括。“陰陽兩生”,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參視”,即是說萬物稟陰陽而生。惟〈樞言〉此處并非意在探討萬物生成,而在強調考察事物的對待關系,故下文云:“先王用其參而慎所入所出。”“參”同“三”,“出入”,指相互對待的兩個方面。其上下文義是談萬物發生乃遵循著由陰陽這兩個相互對待的因素相生而成的第三個事物的序列,所以先王根據這合成的第三個事物的內在性質去慎重觀察其中所包含的相互對待的兩個方面。
三、天地人各有所“使”
先秦道家常論及天地人關系,黃老道家的特點是在他們的整體性中強調其各有所司,這是由于主張職能分工的緣故。如〈樞言〉說:“天以時使,地以材使,人以德使,鬼神以祥使。”天、地、人、鬼神并列,屢見于黃老文獻,影響到〈彖傳〉。如黃老帛書〈十大經·前道〉云:“圣人舉事也,合于天地,順于民,祥于鬼神”;〈十大經·行守〉云:“天有恒干,地有恒常,與民共事,與神同光。”〈彖傳·謙辭〉亦以四道并陳:“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四、尚陽說
先秦儒家罕見“陰陽”,《論語》、《孟子》未及一見,《老子》貴柔,可說尚陰;尚陽之說,則見于黃老作品。如《文子·上德》曰:“陽滅陰,萬物肥,陰滅陽,萬物衰;故王公尚陽道則萬物昌,尚陰道則天下亡”,此說或本于〈樞言〉,其言曰:“先王用一陰二陽者,霸;盡以陽者,王;以一陽二陰者,削;盡以陰者,亡。”這是古代尚陽說的一則珍貴的文獻。由尚陽而尚剛,亦可由此看出〈彖傳〉思想觀念發展的線索。
五、人之心悍,故為之法
諸子起于禮崩樂壞的時代,百家對禮法之治則各抒己見,老莊常從治者用之以鉗制人心的立場發表議論,道家的黃老一系則多從政治功能與社會作用角度加以倡導。〈心術上〉解文有一段論及禮法與道的關系,曰:“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文者也。……事督乎法,法出乎權,權出乎道。”〈樞言〉也有一段類似的說法:“人故相憎也,人之心悍,故為之法。法出乎禮,禮出乎治。治、禮,道也。萬物待治,禮而后定。”
兩者對比,都認為禮、法出于道,這是稷下道家在“道”的前提下引進禮法以治世的共同主張。〈心術上〉著重說禮之因順人情的重要性,并兼顧情與理的平衡。禮和法的關系,似乎平行對待。而〈樞言〉則明確說“法出于禮”,并對法的設施,乃因人心本“悍”而相生憎惡,故需立法以制之,這說法一方面論及法律制定的緣由,另方面探及人心本質的問題。所謂“人故相憎”、“人心之悍”,此說或為荀子性惡論之所本。